1.本文以現存的9種西夏文原始辭書作為基本材料,歸納和整理西夏文中的異體字和訛體字。
2.受泉州地區方言影響,平舌音和翹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邊音區別不是很清楚,造成了學生寫繁體字、異體字、簡化字、錯字別字的現象。
3.號稱通曉大概1000個越南喃字、500個廣東粵字、100個壯族方塊壯字、10000個漢字,還有大量異體字、生僻字和古字。
4.小篆也叫秦篆,是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
5.《通用規范漢字表》還有兩個附表,分別是《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和《筆畫檢字表》。
6.校勘是文獻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礎、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選取,對異體字、俗體字、拓本泐蝕及錯、訛、脫、衍等問題的細致考辨。
7.作為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存在形式,異體字由于其形義聯系的多樣性而在歷史文化的蘊涵傳載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意義。
8.編者將文獻中的繁體字、異體字、俗體字改為相應的簡化字和正體字;對文字錯衍脫漏的訂正,簡單的用符號標出,復雜的用文字說明。
9.為方便使用,該表后附《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和《筆畫檢字表》兩個附表。
10.但也有少部分的字采用民間流傳的異體字、俗體字、變體字。
11.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于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
12.這35個字是罕用字、方言字、異體字,還有舊術語用字,甚至有一些是錯訛字,這些字是在當時的統計手段還不是很先進情況下出現的,也不是很多。
13.西夏文中異體字、訛體字的大量存在,對研究和閱讀文獻帶來諸多不便,因而很有必要對其加以整理和研究。
14.作為文字學意義上的異文,主要是指通假字和異體字。
15.從異體字不同的聲符入手來研究戰國古音,也是比較值得肯定的辦法。
16.經過改革后的簡化字基本不再使用異體字.
※ "異體字"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