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以后,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
2.在寫法上,好發議論,善于使事用典,具有“以鑒賞為詩”的特點。七古最能代表作者的藝術水平。
3.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嘰里呱啦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
4.昨天聽見他在高朋中大發議論,語驚四座,今天又聽見他在那些開不完的座談會上重復昨天的意見。
5.不管是什么問題,只要有人聽,他就愛大發議論.
6.他就是有個缺點,好發議論,常常信口雌黃。
7.實際上,中國有更優秀的寫作傳統,如《周易·乾》曰“修辭立其誠”,即寫文章要表達自己真實意圖,不能言不由衷,妄發議論。
8.雖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下車伊始就亂發議論、腳踏地頭就舉起火把,這樣的領導也只能召人白眼。
9.有的同志談到,“到基層看好典型多,解剖問題多,只觀花,不挑刺;有時候為下去而下去,對基層情況一知半解就發議論、作評語,主觀主義的痕跡明顯”。
10.他的討厭之處是對什么科學知識都大發議論,其實都是一知半解。
11.得馬虎,在棘手問題面前要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做出果斷決策的人自然會成為工作優秀的典型;而那些拿不定主意,不切實際地空發議論,馬馬虎虎的人只能被用作反面教材。
12.講演者就同一論題大發議論,至少講了兩個小時.
13.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14.抄來抄去,考來考去,偶發議論也只是閑磕牙。
15.中土之人,未出山時,淡淡漠漠,以于仕進;及其仕也,又泄泄杳杳,以保功名,天下事皆壞于此輩。又或好發議論,已所不能為之事,則阻撓其成,護已之短。
16.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
17.高談雄辯:大發議論,長于說理。形容能言善辯。
18.寫文章或講話要開門見山,點明主題,不要博士買驢,不著邊際地空發議論。
19.我們萬不可憑管窺蠡測的調查了解,就下結論和發議論。
20.我對于這門學科知道得很少,隨便發議論會貽笑大方的。
21.有些干部不注重調查研究,下車伊始就發議論,提意見。
22.雄辯高談:雄:強有力的;高:大而廣。大發議論,長于說理。形容能言善辯。
※ "發議"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