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法泥與不泥之間,山川意趣,繩墨事與不事之間,以形寫意,于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意俱在,創新始出。
2.宮女們脫胎換骨了,“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3.所謂“法為治具”,主要是指以法律作為君主手中治國御民的工具,成為吏民的“規矩繩墨”。
4.【原典】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5.“吏民規矩繩墨”,法律是富國強兵、維護秩序的統治工具。
6.臨凝結而能斷,操繩墨而無私。
7.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
8.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司馬遷?
9.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王安石?
10.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
11.碑帖鑒賞大家秦公在《秦說碑帖》中指出,從宋朝開始的碑學和帖學風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農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繩墨。
12.大器者,厚載萬物,有所用也;兼納百川,有所容也;為繩墨校,有所正也。
13.他,蕩檢逾閑,不拘繩墨卻俠骨柔腸,俠義無雙。
14.“個人的演戲,從來不拿一定的方法來演,并不是存心去承受什么流派,什么衣缽,遵循它的規矩繩墨。
15.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頭的立場上看,它們又哪里會喜歡什么圓規,直角尺,鉤以及繩墨呢?
16.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頭的立場上看,它們又哪里會喜歡什麼圓規,直角尺,鉤以及繩墨呢?
17.何者?方今聚斂之臣,材智方略,未見有桑弘羊比;而朝廷破壞規矩,解縱繩墨,使得馳騁自有,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勝言者矣。
18.汝等不加細思致想,掀起學難,招致釁端,辱沒學館,做下此等菲薄尊長、擾攘學宮之事,全無些許繩墨規矩,豈不怕儒、法、兵三家嗤笑我墨家之家聲門風耶?
※ "繩墨"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