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幾何時,祖輩們時常念叨的“水門汀”、“拿摩溫”等上海方言已不再使用,孩子們的上海話也開始逐漸變味。
2.顧順章,寶山縣白揚人,原是上海南洋煙草公司制煙廠的一個“拿摩溫”。
3.說舊,是因為這些職業在“舊社會”早就有了,不過他們可能叫“買辦”、“拿摩溫”、“西崽”、“小業主”,等等。
4.春天撩拿摩溫(蝌蚪)、夏天粘野胡子(知了)、秋天捉蟋蟀。
5.可事實確實如此,利欲熏心的老板們根本就聽不進前人的控訴和警告,他們依然在扮演舊時資本家和“拿摩溫”的角色。
6.在本市許多花鳥市場,做水族生意的攤主經常買賣拿摩溫(蝌蚪),1元10條,吸引的不僅僅是貪玩的稚童。
7.恐怕,“包身工”式的勞動與生活,“拿摩溫”式的管理方式,而勞動部門、工會組織的眼睜眼閉,法律干預的相對缺位,才是悲劇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所在。
8.初中生將在課堂上重拾“拿摩溫”、“水門汀”這些父輩們耳熟能詳的上海方言,上海話作為地方方言今年首次進入語文教材。
9.瘦弱的“蘆柴棒”、兇殘的“拿摩溫”,以及“東洋廠的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托著一個中國奴隸的冤魂”的控訴,令人印象深刻。
10.她給孩子們講自己還是童工時如何把傳單塞到“拿摩溫”辦公室。
11.現代企業的老板不再扮演一個拿著鞭子在員工身后不斷鞭策的“拿摩溫”,而是逐步向一個和藹體貼的“大家長”的角色轉變。
12.事實上呢,我母親從故鄉紹興來上海打工,進了日資紗廠做女工,寄宿在拿摩溫家里,但必須為他們全家七八口人洗衣服、拖地板,一直忙到半夜鬼叫。
13.大伙私下里都稱他為“惡魔”、“拿摩溫”、“變態老光棍”,以解心頭之怨。
14.他奶奶,13歲那年從諸暨來杭,當了火柴廠(當時叫光華火柴公司)的小包身工,每天被“拿摩溫”搜身,經常餓飯挨打。
※ "拿摩溫"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