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56歲的蔣洪亮是江蘇宜興人,1980年進入江蘇省無錫市宜興縣新芳公社團委步入仕途,在宜興官場任職超過二十年。
2.1991年7月,魏俊星出任開原市二工業局副局長兼亞麻廠廠長、黨委*記,正式步入仕途。
3.按照儒家的思想來說,十載寒窗就是為了以后可以一朝成名,入仕是你們每個人的選擇。
4.朱兄允文允武,如愿入仕,必為百姓之福;裴兄淡薄明志,常保清風亮節,亦令人景仰。
5.從市委副秘書長踏入仕途,張彭慧歷任林西縣縣長、縣委*記、赤峰市委組織部長等職。
6.上述村民介紹,出身農家的姚木根一家三兄弟,其父親曾是甘竹村的老支書,受此影響,三兄弟都通過努力,脫離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進入仕途。
7.他們二人在干謁時段上有長短差異,在對干謁結果的認識上亦有所不同,但他們事干謁時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荷,然而無論怎樣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態上都是積極的。
8.中國自古就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傳統,那時的讀書人想要出人頭地、報效家國,路徑有且只有一條——一朝成名入仕為官。
9.為夫入仕幾十載,歷經三朝,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一直穩居官位不倒,能官至太傅,看人從來沒錯過。
10.“丈夫茍不能立功名于世,仰豈為汗粒之偶,不能樹基業于家哉!”顯然,山西商人理直氣壯地把入仕立功名與經商相提并論。
11.此次由閩南返里,再經桐廬附近的嚴陵瀨,內心則格外輕松,因為他畢竟拒絕了李侍堯的舉薦,沒有再踏入仕途。
12.眾所周知,大明朝是科舉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科舉入仕金榜題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13.轉念一想自己潛心功名,無非也是為了一官半職,他日若是登第入仕,自然要與此等豺狼虎豹之徒為伍,不禁有些心灰意冷。
14.顧、黃、王堅持游擊戰,打了十幾年,九死一生,還可堅持,康熙一開科舉,還頒布特殊政策,對這些前朝義士開“博學鴻儒”科,免考入仕,黃宗羲就難辦了。
15.要想入仕,還要經過很重要的一關,那就是九品中正制的考評。
16.笑看天下風云涌,口辯人生謂英雄。常與友人登高望,開心把酒話憂愁。學得烏龜會縮頭,業內紛爭不再有。進退皆由人生意,步入仕途英名留。
17.我受了上清法術便是蒙受了道家大恩,日后自當竭力報效,若不得國師之位,如何能夠替天行道?況且先父生前一直想要我入仕,若能殿上有位,亦是光大門楣之幸事。
18.右丞相陳宜中在人品才具方面,可稱道的并不多,他曾因與黃鏞等上書攻擊奸臣丁大全獲得六君子美譽,登入仕途之后,又因依附權奸賈似道而聲名狼藉。
19.以義行之,則公器化為私道。不韋執拗于“義本”,則是以風塵商旅之道求權力公器之道。不容些許負義之行,于公器之道實為偏執。以此心入仕途,終將大毀也!孫皓暉?
20.出身于寒儒之家,父親宋邦和為雍正年間舉人,未入仕途。
21.柳宗元一生游蹤可分為入仕之前、貶謫途中、永州時期和柳州時期四個階段,其間形成了寄情山水、重視生民的“統合儒釋”的旅游思想。
22.舒岳祥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富藏書,自幼啟蒙教育較好,生活安定富足,中年步入仕途,因受權臣賈似道排擠,辭官回家。
23.夏家有個認死理的強悍老娘徐三鳳,老娘一向認為只有讀書入仕才是人生正途,其他的都是邪門歪道,不足可取。
24.50歲入仕途,勤勉廉直,剛正不阿,“暮夜卻金”的故事千古傳頌,并以“天知、神知、子知、我知”的錚言成為我國古代廉吏的典型代表。
25.唐人在入仕前、為官中、致仕后皆與自己的別墅息息相關,是他們讀書科舉、自娛游樂、修道習禪和療養歸宿的地方。
26.唐代的隱士,是布衣入仕前的等待,也是讀書人得第后或罷官后的選官的等待。
27.小小的一個靠殺羊為生的個體戶,真愧殺千載以下讀圣賢書、求入仕發財的無數讀書人。
28.在以學堂取代科舉的選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獨特的培養目標被世人視為入仕的終南捷徑,法政學科因此成為求學者的首選科目。
29.我最看不上這些以退為進的儒生,壞了叢林的風氣,把出家歸隱當成了入仕的捷徑。
30.白居易從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一直都在“出仕”與“歸隱”的矛盾中徘徊。
31.他隱居九華山并非尋求入仕的終南捷徑,而是心灰意冷之后的決斷。
32.作為殿下親衛,時時隨侍左右,稍加表現,既能為殿下所熟識,而后外放,皆是以殿下親信自恃,所以內禁三衛向來為兩班所重,是兩班庶子進入仕途之首選。
33.考中的文士或被擢用,在文館(書房)供職,又薦引俘降的文士入仕。
※ "入仕"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