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2.由于“二世……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于是“自群卿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過秦論》)。
3.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姜子牙?
4.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瘳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己。此愛民之道也。
5.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6.且法令苛酷,賦斂煩重,強臣豪族,咸執(zhí)國鈞,朋黨比周,以之成俗,賄貨如市,冤枉莫申。
7.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后選士以司牧之。
8.認為君與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鞏固封建統(tǒng)治。
9.賦斂嚴苦,征發(fā)無度,繕治船舸,營造器甲。
10.公元805年的柳宗元,因曾懷疑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而得以見證“賦斂之毒,有甚是蛇”。
11.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
12.夏朝末年,第十七代君主夏桀暴虐無道,荒淫無恥,“賦斂無度,萬民甚苦”。
13.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14.賦斂既煩數(shù)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nèi)設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
15.蜀土十分富饒,但自光天元年(918)后主王衍繼位后,蜀國朝政濁亂,賣官風氣盛行,賦斂苛重,主荒民怨。
16.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
17.因為西北邊郡地曠人稀,土地尚未得到充分開墾,而且人口又少,賦斂征收有限,再加上又征調(diào)了不少內(nèi)郡的戍卒戍邊。
※ "賦斂"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