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時劉宏下圣旨通緝張角等三人反賊,并以朝廷的名義到處張貼招募義兵、量才擢用的榜文,以與遍布全國每個旮旯的“牛皮癬”。
2.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杰,猶懼其未也。
3.然公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杖信以招俊杰,猶懼其未也。
4.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shù)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雨發(fā),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yán)綱甲首千余級。
5.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6.明末清初,刀兵四起,大明、滿清、義兵中原逐鹿,各方英雄俠客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
7.眼見海內(nèi)鼎沸,群賊四起,于是自黑山賊寨之中取勢,整合義兵。
8.主憂臣辱,當(dāng)未立功,欲舉義兵,欲戴王室,大名自署,長惡無君,可謂階亂之人,非復(fù)尊隋之事。
9.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
10.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
11.如今,我率領(lǐng)義兵,號召諸侯共同討伐你這個奸賊,像英布這種刑余之人都痛心你的罪狀,公然征討你,你哪里有資格向我挑戰(zhàn)呢?
12.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yuǎn)赴關(guān)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yī)天下之素志也。
13.今天子蒙塵,主公正應(yīng)于此危難之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曹公即眾望之所歸矣,此乃不世之略也。
14.今天子蒙塵,主公誠需此時大舉義兵,奉天子以服眾望,此乃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恐為他人搶先。
15.的勤王軍,如王善、丁進、王再興、李貴、楊進等率領(lǐng)的義兵,都爭取到留守的麾下,兵力達到一百八十萬之多。
16.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jié),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
17.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shù)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zhí)干戈,衛(wèi)社稷。
18.新版《三國》中的劉備(于和偉飾)(20張)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19.所以,運動慢的一方最好還是給自己掛個條幅“義兵不用詐謀奇計”,老老實實地一線平推。
20.吾等起義兵,志在光復(fù)華夏山河,韃虜未退,豪杰不互相攻殺。
21.頑民起應(yīng)明者自號義兵,用永歷年號。
22.只是在當(dāng)前時期,曹操并未露出異心,而且首唱義兵,平定青兗二州黃巾余孽,每年又按時上貢,因此朝中大臣及各地諸侯上下對曹操印象極好。
23.曹操首起義兵后不久,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三公移書與州郡,關(guān)東諸侯響應(yīng)并推袁紹為盟主。
24.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25.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26.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 "義兵"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