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鐘銅寺四大佛陀之一的善水尊者。
2.有一次,尊者阿難隨著佛陀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wèi)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樹給孤獨園。
3.遵循佛陀的偉大教誨,無論南傳北傳、出家在家、教內教外,皆可平等參與;無論顯教密教、真諦俗諦、世出世法,皆圓融無礙。
4.本文的目的在于解明,對佛陀緣起思想做縱橫分析,從而對其有通透理解。
5.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
6.如果有一個人與大眾背道而馳——一個耶穌或一個佛陀——大眾對這個人的感覺不會好,如果這個人是對的,那么眾人都錯了,這太過分了。整個群體無法容忍這么一個人;它是一根刺,會扎人的。這個人必須被除掉。奧修?
7.尼泊爾噶瑪列些林高級佛學院是一個追隨佛陀圣教之處。
8.有一年夏天雨季,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安居,而尊者舍利弗則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wèi)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安居。
9.在那個偉大普曜經中我們讀到佛陀在母親的子宮里是光明的,榮耀的,仁慈的,很美麗的,雙腿盤坐,象純金一樣發(fā)光。
10.我們有百萬種原因來禮敬和贊頌佛陀——至高無上的說法者和無與倫比的導師,但其中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佛陀教導了我們緣起。宗喀巴大師?
11.佛陀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12.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當他用佛的法眼看這個世界時,一粒微塵里,有大地同微塵數的世界,這就叫“微觀當中的微觀”。
13.善知識用佛陀大智的教言來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心胸坦蕩,從而踏上?;鄣娜松鷼v程。
14.其實蘇典能夠筑基,根本就是藥師琉璃光佛陀揠苗助長強行助他沖破玄關的結果,這一點,他蘇典確實沒有撒謊。
15.在整個大乘文獻中,有很多關于佛陀和阿羅漢浮圖的參考資料.
16.佛陀不鼓勵徒勞無益地窮究一些不能解脫苦惱的推測性問題。
17.佛陀聞悉后,十分憂慮,為解救王舍城中無辜幼兒之厄難,決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棄惡從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
18.佛經中雖有念珠的經典和記載,但念珠不是佛教所創(chuàng),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中亦無念珠,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19.原本趴在蓮臺下的諦聽,站立起來,口吐人言菩薩,佛陀四門雖然雖然是佛門大法,但只有半個時辰,怕是降服不了他。
20.進入大雄寶殿、佛陀寶相壯嚴,菩薩安詳慈和,殿內香煙縈繞,磬聲悠悠,心境一下子平和空曠起來。
21.這就是說,對佛陀置之不理的“龜毛兔角”,胡塞爾高度重視。
22.若如是修習如是三十二相業(yè)因緣時,則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23.鋪天蓋地的劍光叢中,凸顯出列缺鳴一個人形,仿佛佛陀降世,神靈罩體,光芒萬丈,蔚為大觀。
24.般若會上,佛陀宣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門,哪知你們在護持道場的時候,已信受領解,謝謝你們美麗芬芳的天花,愿此天花,其香遍滿人間和天上!
25.佛陀成道后,回到故鄉(xiāng)弘化,阿那律便和跋提、阿難等七位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學道。
26.臣服,或是保持完全單獨,但是這兩個途徑都只能由那個很全然的人來走。佛陀單獨一個人到達成道,也有很多人跟隨佛陀而達到同樣的成道。奧修?
27.佛陀用生老病死四相來勸化眾生,佛教的“涅槃”是一種不生不滅的永恒寧靜的境界。
28.當佛陀發(fā)了這個誓愿后,他手上的肉重新長了出來,猶如新生.
29.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30.當你聽到佛陀說的這些話,就要依著去修行,不能只做個凡夫就滿足,要修行提升到人類、天神、大梵天神的層次,或甚至努力修心成為圣者。
31.故佛陀及古來祖師、禪德皆“老婆心切”,每於化世因緣中,或講說,或著述,或頌古,或評唱等,總會留下語錄予后人。
32.佛陀那么大的神通,尚且菩薩低眉,你憑什么傲視一切!
33.如果你繼續(xù)前進、向內移動,有一天你到達本質。佛陀稱為法身。無為,無不為。一切都消失了,所有二元性都消失了,你已經來到存在的本質。那個本質是解脫。那個本質是涅盤。你不用去任何地方找它,你一直帶著它。奧修?
34.直到僧團成立五年之后,因為有位比丘犯了淫戒,佛陀才制定了第一條戒律。
35.恪遵佛陀所制戒律規(guī)范,誓不違犯。
36.聽到這種議論,迦葉十分生氣,由此萌發(fā)了結集佛陀遺教,據教理僧的念頭。
37.在大乘諸經中,緊那羅眾常列席于佛陀的說法會中,并以歌伎舞樂來供養(yǎng)、贊頌佛陀。
38.氈笠人冷冷地掃視了一圈眾人,驀地一字一句道:“佛門棄徒藥師琉璃光佛陀。
39.滄海桑田,唯有頷首微笑的佛陀,持各異的手印靜默在綠葉紅花影映之中。
40.三十年后,昆侖劍宗游俠呂宋下山游歷期間無意中發(fā)現任憾天之兵器‘天魔刀’將重現江湖,于是前往其出現地‘佛陀寺’查看究竟,本書故事從此而展開。
41.在書中一行禪師沉穩(wěn)迷人地講述了佛陀釋迦牟尼從出生、成長、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滅寂的完整一生。
42.其實,即便生死,在佛陀的眼里,也不過如吃飯睡覺一樣,都被看做閑事一樁,小事一樁。是粗茶淡飯的平淡,是行云流水的自然。白衣蕭郎?
43.佛陀曾經講過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
44.佛陀二十九歲那年,他看見金錢的空幻,看見人倫關系的無意義,看見這世界一切都是空,他看見這一切的空相之后離開了皇宮。
45.眾生根機有的很鈍劣,所以佛陀要以無量法門來對治無量煩惱。
46.佛陀說:“正如這缽一樣,如果你們的心量更大,煩惱和業(yè)障都不會困擾你;如果你的心像船一樣大,不但可以載自己的石頭,也可以載眾生的石頭,一起到彼岸!”。
47.醫(yī)生難醫(y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48.然后,當你放眼望去,你了悟到靈鷲山就在腳下,佛陀就在身邊,你挽著了他的手,你只需靜靜的走,并陶醉于這一切。
49.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高門里端坐,不辨清濁,但將明月痛飲,相忘諸般因果,蓮花臺上,寶相佛陀,我有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世間應少有,閑暇如我,覓得川流萬籟,如共知交蹉跎,抱琴就坐,撥弦酬酢。乘物游心?
50.佛陀身邊的弟子們如夢初醒,紛紛向文殊菩薩討教,文殊菩薩一一作了答復,給他們指點迷津,跳出小乘佛教的窠臼,修行佛道。
51.絕似花蜂困網羅,奈他工布少年何,圓成好夢才三日,又擬將身學佛陀。倉央嘉措?
52.佛陀講,如果我們不能安住在當下,即便我們生活在僻遠的莽林中,我們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獨處。
53.戴維斯的鏈接,在缺乏更令人信服的證據面前把八正道的形式歸于佛陀自己這是很不智慧的。
54.據此,佛陀還建立了一套被稱為“八正道”的基本方法,這其實是一套與王瑜伽的“制欲”和“遵行”多少有些類似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
55.一位是真言宗的大師運升,他恪守佛陀戒律,從不飲酒,也不在11點鐘之后進食。
56.該劇取材自佛教經典,內容敘說佛陀在世時,古印度摩揭陀國之頻婆娑羅王因無子嗣,恐王位后繼無人,得相師卜算三年后有一子,乃山中修道人轉世。
57.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勐煞◣?
58.佛陀、上師和先知都是真理的化身,示現無數方便法門和慈悲法相,引導我們以其法義,回歸我們的真性。
59.得具大智慧之后,佛陀面臨著抉擇:是進入極樂世界,還是放棄天堂,在塵世間奔走,宣揚大法。
60.佛陀的愛將會看起來很冷淡。你需要一種熱情的愛,你需要一種看著你而忘掉所有其它東西的眼睛,這對一個佛來講是不可能的。
61.按佛教的解釋,吉祥結還象征著如若跟隨佛陀,就有能力從生存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珍寶。
62.佛陀告訴大眾,這位比丘不但是今生能夠一個人在阿蘭若處精進修行,其實,在過去生中就已經是如此修行。
63.佛陀見及于此,干脆不走從色身、物質中覓永生的路徑,而到自心中尋究生死之源,從宇宙萬法中概括歸納出真實之理性,自凈其心,滅生死之因,與真實相應。
64.一個中國人到了西方會徹底的迷茫,你成年后總算明白了,什么名利、幸福、感情呀全是扯蛋,可順利地死去才是優(yōu)質人生,但西方人卻在致力于用個人生命在宇宙里銘刻標記,連“如何死去”都是他們留下標記的機會與方式之一,為了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個數學方程式,他們受的體力與智力上的苦行連佛陀也畏懼。石康?
65.臘八節(jié)到了,請佛陀念個平安咒,觀音灑點幸福水,彌勒奏個快樂音,祝你幸福加身,快樂纏身,一生一世,萬事如意。臘八節(jié)快樂。
66.在佛陀看來,凡是有助于厭棄,有助于離欲,有助于滅寂,有助于平靜,有助于通慧,有助于正覺,就是有用的問題,反之,就是無用的。
67.眾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頓足、或仰面嚎啕于佛陀身旁。
68.一個奉獻者提供了在一個關于佛陀的Purnima節(jié)慶寺祈禱,也知道作為衛(wèi)塞節(jié)在印度北部城市昌迪加爾5月17日。
69.后來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觀察,知道佛陀到忉利天為圣母摩耶夫人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才回來。
70.愿我棄舍任何對一切諸佛化身的上師之懷疑,并避免掉入視他與為同等的謬見中,愿我視他為真實的佛陀。
71.禪是佛陀與老子思想的結合產物。它是一個偉大的相遇,曾經發(fā)生的最偉大的相遇。那就是為什么禪比佛陀和老子的思想都要美麗。它是最高頂點的稀有的開花,它是那些頂點的相遇。
72.不做任何壞事,培養(yǎng)所有的善行,清凈自己的心念,這是佛陀的教誨。
73.只見這孩子眉清目秀,隆起一塊沿著鼻梁直貫腦門的伏羲骨,唇色紅潤,唇形四方飽滿有棱,雖然貌相童稚,但有著佛陀般的莊嚴寶相,眼神平靜含笑地正在打量她。
74.我也不會向佛陀妥協(xié),當我發(fā)現他有2500歲了,還帶著制約、陳腐的觀念,對于新人類不但沒有用,反而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時,我就會嚴厲地批評他。
75.有如此之多的關于人類本性的偉大分析,從亞里斯多德到佛陀,都觸及到了不尋常的人類真理,盡管只和有限的人類進行了接觸。
76.傳說中釋迦牟尼佛八歲等身像是佛陀生前主持開光的佛像,佛祖涅槃前預言,這尊像將在佛祖入滅后一千年將展轉從古印度傳到與古印度一山之隔的藏區(qū).
77.在寺廟?見到的佛像是為追懷紀念他,并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達到和佛陀同樣的開悟境界。
78.葉克冬連連稱是,參觀佛陀紀念館后搭車前往國際水果節(jié)會場,走到攤位前和農民話家常,拿著熱情農民提供的咖啡、紅心芭樂邊走邊吃。
79.地藏菩薩與佛門息息相通,此時更是一語驚人!楊南眸露驚色,道:“時逢無量大劫之始,佛陀居然寂滅了?如此一來,佛宗豈非實力大損,這……”。
80.靈鷲山是佛陀二***開示大乘教法之處,身為大乘佛教徒是一定要來的。
81.佛陀出生的那天,他的母親就死了?,F在這已經成了佛教的一種傳統(tǒng)觀念,每當一個佛誕生,他的母親無法活下來。我把它看成一種非常重要的象征。這意味著叛逆者的誕生就是舊有的死亡。
82.寶潔(中國)有限公司對外事務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封面女郎和蜜斯佛陀在中國只是“試水”,做得不好有可能就不做了。
83.深深地休息之后,佛陀張開眼睛,他第一次發(fā)覺無處要去、無事可做,他一定有點迷惘、不知該如何是好?現在,他既無牽絆、也無執(zhí)著了,放眼望去,一切盡是空,時間一定停止了,他不再有任何要練習的安排。奧修?
84.佛陀是負向的:拋開欲望,你就會根植于你自己。印度教是正向的:根植于你自己,欲望就會離開你。兩種方式都可以,它依你而定。
85.佛陀這分精神,就是我心中常常涌現的“愛的活泉”。
86.聊天本為消遣作樂,今日佛陀兄竟然聊得嘔出幾十兩血,可謂空前絕后,小弟佩服佩服!
87.廟堂之上的佛陀和菩薩,都是眉目低垂,因為他們不想看眾生,看到了眾生,就看到疾苦,他們不忍,要出來救世。所以,他們不看眾生,只看自己的內心。眉目低垂。不看眾生看我心。夢入神機?
88.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講的方法解除。這樣一來,你的人生就有離苦得樂的希望,遇到逆境時,也不會鉆牛角尖了。索達吉堪布?
89.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90.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
91.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各國國王,及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階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
92.當佛陀在說話的時候,有許多心都溶入于他。而這同樣的話被寫在書本中,被佛學家說出來的時候,你的心毫無所動。相反,你的頭腦動了,你的頭腦開始感興趣了,開始贊成或反對。奧修?
93.佛陀霞光萬道,與鬼王激戰(zhàn)到了一塊,雖將鬼王重創(chuàng),自己卻粉身碎骨,化作佛光漫天。
94.大師更提醒大眾,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而能夠在佛指舍利前皈依,就好象是在佛陀前皈依一般,是久修的宿世善因緣,才能有此福報。
95.x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后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
96.佛陀本身認為是如此重要,將之含括在佛教徒皈依三寶中。
97.佛陀拈花一笑:密宗教義,每個人的心即是法身佛,悟識即智,即心是佛,不用坐禪苦修,那份黃金卷軸中就有雙修功法,并不約束性*。
98.他的三諦圓融、一心三觀、六即佛、一念三千等教義,開出中國佛教思想的燦爛花朵,而五時八教釋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為中國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99.在大災大難面前,時常會發(fā)現愛的偉大和愛的力量。看到有關天災人禍的一些細節(jié)報道時,好幾次都禁不住淚濕眼眶,不是因為災難的痛苦,而是被愛心感動。愛是人類的財富,佛陀的教義。衷心希望全人類都擁有愛心??安即日\羅珠仁波切?
100.日蓮宗認為,佛陀教義的精華包含在妙法蓮華經內,其他的佛教宗派都是不正確的。
※ "佛陀"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