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山蓋世之雄,坐此亡身辱國;繡口錦心之士,因茲敗節隳名;始為一念之差,遂至畢生莫贖。
2.“老是作長夜之飲,酩酊大醉,沒等醒過來已經國亡身死,這就是我所說的大痛苦!”文宣帝一聽生了氣,命人把王纮捆綁起來,要把他處斬。
3.“金陵受丹詔奉命效忠公列首,燕山凜大節亡身殉難誰爭先”,橫額為“乾坤正氣”。
4.他好比魚游釜中,有亡身之虞,恐怕連神仙也救不了他,何況是我?
5.為討妲己歡心,紂王不惜殘害忠良、殺人取樂,民怨沸騰,最終國亡身死。
6.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魂化為鳥。
7.第二幅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總結唐莊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時所說。
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
9.憂勞可以興國,逸欲可以亡身。
10.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12.動搖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驕奢浮華,終將逸豫亡身。
13.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后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
※ "亡身"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