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告子上》將“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視為人的“本心”,告誡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恪守人的“本心”。
2.可惡的行為固然應該‘鳴鼓而攻’,但一經揭發,當事者反復掩飾,足證‘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還當謹守忠恕之道。
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
4.他強調人應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否則便是“非人也”。
5.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6.“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7.儒家說了,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辭讓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不疑之心為信。
8.(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人性;荀子的“性惡論”。
9.“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10.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1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1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造 句 網
13.“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有人沒有的話,“惻隱之心”總該還有吧。
14.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15.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
16.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曾國藩?
17.儒家孟子認為人天生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18.可以想見那20多個女生答應“陪吃喝”時的無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筆者相信她們做出旁人不齒的選擇定有“莫大苦衷”,貧寒往往是罪魁禍首。
19.是非心是道德認識的主要成分,是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惻隱心、羞惡心、恭敬心的基礎。
2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1.只要他胸中還潛藏著絲毫沒喪盡的天良,絲毫羞惡之心,絲毫寬容忍讓的精神——不管到底是哪種德性——也許會透露出一點朦朧的微光,就別把他一筆抹殺,純粹當個大奸大惡的人。狄更斯?
22.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3.所謂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既然想做一個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人,就不要接觸這些不慈、不義、不善、無情之事。
24.小弟若是為了拜師學藝,就不知廉恥地去盜取別人的詩詞,蒙騙自己未來的師傅,豈不是就沒有了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了嗎?那不就成了……
25.冷淡猜疑毀壞友誼,粗魯愚蠢毀壞幸福,久客不歸毀壞愛情,酗毀壞羞惡之心,粗心大意毀壞田地,好施舍不勤勉把財產花光。
26.她把孟子的“同情心、羞惡心、是非心、辭讓心”作為標準,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自己體悟。
※ "羞惡"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