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詞圣蘇軾的一生是輝煌的,他為官仁政愛民,有志于“尊主澤民”,受到人們的尊重;他為文自由奔放,堅持“文辭甚樸,無所藻飾”的文風,深受人們喜愛。
2.李退溪作為儒學大師,雖篤守朱子學,但他的仁政說卻與朱熹的仁政說有很大的區別。
3.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桓寬?
4.它表現在人的行為中,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中庸之道,表現在社會存在中,是禮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
5.當此之時,依法行寬恕之道、積仁政之德、施特赦之制,正當其時。
6.殿下?當今圣上仁政施于天下?百姓久思太平?將士不欲征戰;況且?亂臣賊子?失道寡助。
7.’今主上不行仁政,以非刑加上大夫,不出數年,必有禍亂。
8.孟軻游歷天下四十余年,閱人多矣!唯以仁政王道為量人之器,無得有他也。
9.仁政井田不可復,孔孟畢生求之;六國舊制不可救,蘇秦全力救之。事雖相異,其理同一。孔孟為天下求一仁,蘇秦為天下求一公。孫皓暉?
10.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11.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12.古代思想家們認為唯有施行仁政,才能讓百姓近悅遠來,誠心順服。
13.從“為政以德”的基本原則出發,儒家倡導德泊、仁政,反對暴政、苛政。
14.“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15.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6.為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封建末世統治,周太谷針對現實,提出了具有進步意義的民本主義思想,并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仁政”的施政主張。
17.擴闊現時屯門鄉事會路、仁政街、杯渡路及河傍街的路面及交接處。
18.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19.仁政不是什么復雜的東西,就是少收稅,少征斂,少打仗和修土木工程導致耽誤老百姓生產(導致不能“深耕易耨”了),同時還要輕刑罰。
20.身為太守,知法犯法,該當何罪?不施仁政,魚肉百姓,欺君誤國,又該當何罪?
21.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和實行“仁政”,并把道德教育作為爭取民心的重要措施,把“尊賢使能”作為施行仁政的重要保證。
22.他們認為拯民于水火之中,吊民伐罪,為仁政開辟道路的戰爭是正義的,是“誅”違背仁義道德不義之事的正義之舉。
23.寒風凌厲的吹著婉清淡薄的身子,看著仁政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她低眉俯首的走進了殿內,低頭不語看不清她此時的神情。
24.經典四書五經:論語安邦為人,大學明德修身,中庸恰如其分,孟子德治仁政,易經天道酬勤,書經敬德重民,詩經薈萃人文,禮記典章核心,春秋大義永恒。
25.“推行仁政、親民富民;遏惡揚善,安定社會;恭寬信敏,純樸世風;無為而治,共享大同”的。
26.推行仁政,方可贏得民心,進而安國興邦!
27.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知道或者明白,儒家學說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眾,實行仁政。
28.愿陛下勤修仁政,求賢輔國,毋肆荒淫,濁亂朝政,毋以祖宗社稷為不足重,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力反前愆,庶可挽回。
29.戚園里有字牌,說子路任蒲邑宰時,謹遵孔子仁政德治的教導,處處體恤人民,造福大眾,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布仁政,施教化,治蒲三載就有大成。
30.寇愛卿言之有理,朕歷來廣施仁政,樂善不倦,雖王蘭英罪當重罰,朕念其對大宋素有忠貞之心,故不賜罪。
※ "仁政"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