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旅望”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漂泊在外的旅客總是多愁少睡,半夜時分起床遙望家鄉。
明凈的沙岸與水邊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著滿船的秋霜。
臨近大海江面更加開闊,秋季白日漸短而黑夜更長。
我宿在這煙霧蒼茫的江面已有三十個晚上了,還未到達浙江錢塘。
注釋
旅望:旅途中所見。
中宵:中夜,半夜。
沙明:沙洲明亮。
浦:水濱,水邊。
近:臨近。彌,更加。
煙波:煙霧蒼茫的江面。
宿:夜,此指天數。
錢唐:指杭州。
“夜泊旅望”鑒賞
賞析
這首詩寫江行夜泊時觸景而生的鄉愁。首聯切題,點明夜望。頷聯承“望”字,寫遠觀近看所見:月光照耀,沙岸水濱,通明一氣;月明如霜,映白風帆,灑滿船艙。描繪真切,情景宛然。頸聯“近海江彌闊”一句,寫江面開闊之景,如在目前。辭意俱工,堪與盛唐王灣名句“潮平兩岸闊”并舉。結聯寫行程遙遙,離鄉日遠,則思鄉之情自在言外。這首詩用筆簡練,讀來頗有韻味。
首聯開始便展現了詩人心中憂愁。睡不著覺的多半是憂愁的客人,半夜起來望著家鄉的方向。“少睡”是因為“多愁”。原本是去杭州赴任,半夜不睡覺憂愁什么呢。詩人不說,但“望鄉”還是讓人知道,不管這“愁”是由什么組成的,還有其他什么樣的不痛快,最起碼此時的憂愁里面有鄉愁的成分。
頷聯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個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構建出了一個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詩人孤身一人站在船頭遙望江面,冷風襲來,秋霜已降,更加體現詩人心緒難平。
頸聯寫因為離海近的緣故江面顯得寬闊,因為到了秋天,夜晚變得更長。“江彌闊”對應“夜更長”,也交代出一種清冷、空曠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夠更好地襯托出詩人的那種愁緒難掩。究竟是何種愁緒,讀者不得而知。
尾聯寫在這煙波籠罩中已經過了三十個夜晚,還沒有到達杭州。“三十宿”交代旅途時間之長,“猶未到”則說明路途之遙遠。這兩句看似是在敘事,寫路途的遙遠,實質上此時我們也可以揣測,這兩句隱含著詩人對未來的擔憂,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詩人心中沒譜,有些難以平靜。
首二句寫詩人心中的憂患。“中宵起望鄉”五字領起以下四句。“沙明”四句都是詩人中宵望見之景,給人一種清冷、空曠的感覺。結尾兩句是敘事,其中也隱含著對未來的憂心。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因戰亂而取道襄漢,舟行月余。詩人遙望開闊的江面,作下此詩引出了鄉愁以及心中的憂患。
白居易簡介
唐代·白居易的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詩(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