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怨·送別”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的江面浩渺無邊,我目送著扁舟駛向遠方,直到被江岸的樹梢遮斷。無邊的愁云聚攏上來,風帆漸行漸遠,像小小的沙鷗飛向天邊。
可恨那紅紅的夕陽還有一竿高,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注釋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遠意。釋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詔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
斷送:一般作消磨、棄絕、打發等義解,在這里均不甚妥切,實際是目送而至于盡(“斷”),極言所望之遠。
杪(miǎo):樹木的末梢。孫覿《西山超然亭》詩:“孤亭坐林杪,俯見飛鳥背。”
布帆:布質的帆。李白《秋下荊門》:“霜落荊州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望江怨·送別”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詞人以輕松語寫沉重的心情,雅韻與俗美兼具,雖用比興而無曲晦之感,毫不雕琢卻有流動之趣,離愁別緒躍然紙上。
這首四十個字的小詞,題曰《送別》,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見其行舟,詞大半從“舟”字著筆。春江水暖,一望綿遠,不見端際。詞人佇立江邊,目送行舟,水長天遠,似都沒有盡頭。次句緊承上句,仍是江邊人注目之所見:望呵,望呵,一直望到遠去的小舟過了樹木的梢頭。船已行遠,故所望之人似覺船已越過樹梢在前進。首二句十個字,將送者神情專注和船行漸遠的情狀,描繪極為精細。
下二句說,船越行越遠,船體已不可見,惟見點點白帆,比沙鷗還小。這里“青未了”從文義說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遠影碧空盡”時,惟有點點白帆可以望見。而愁如云積,是此時詞人的惑受。“布帆遙比沙鷗小”,可看乍寫實,但亦寓有對行者的祝愿。
最后說:“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殘照”,夕陽、落日。孟浩然《同獨孤使君東齋作》:“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殘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喚早點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責備,見怪也。
萬樹簡介
清代·萬樹的簡介

(1630前后—1688)清江蘇宜興人,字紅友,又字花農,號山翁。國子監生。康熙十八年起,先后在福建、廣東任吳興祚幕僚。工詞曲,曾作傳奇及雜劇二十余種。尤精詞律。有《詞律》、《香膽詞》、《擁雙艷三種曲》、《璇璣碎錦》等。
...〔? 萬樹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