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松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松樹生長在巖石的側面,世俗之人看不到它,木匠無緣結識它。它沒有寬闊的地勢來夸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賦予的本色。它枝干偉岸挺拔肅穆茂盛,或高踞于層巖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澗之中,蓄霧藏云。堅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歷經數載;古老的藤蔓纏絡它的軀體,不知哪年。
等到白露飄落,涼風吹來,樹林田野凄慘顫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其他樹木都黃葉凋零,只有它蒼翠繁茂。然后人們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獨行。它不改變葉子和枝莖,甘愿經受霜雪的洗禮。它和隱士的志趣相合,與君子的氣節相投。
它堅定不拔,超乎萬物。日月不能改變其本性,雨露使它更豐茂。它身影高聳,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動的身影編織成夢,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為公。它不學春天的桃李,也不學秋天的梧桐。
尾聲:身為棟梁之材卻不為人知,頂風冒雪,卻沒人為它稱奇叫絕。實在是空為有用之才,有人鄙視它,卻也有人取法它。
注釋
流俗:世俗。顧:看見。
炫容:夸耀外形。炫,夸耀。
貞枝:正枝。肅矗:肅然直立。
芊(qiān)眠:茂密狀。
穹:高。盤薄:牢牢地。埋根:扎根。
聯緣:纏繞。
栗:顫抖。
悴:憔悴。
玄黃:天地,指大自然的變化。
落落:高超不凡。高勁:高大峻拔。
孤絕:高聳突出。
停雪:使雪停止。
葉(xié):通“協”,附和。
隆:盛,高。
資:幫助。豐:繁榮茂盛。
擢(zhuó)影:聳起的影子。
亂:辭賦篇末總括全篇要旨的一段,相當于尾聲。
負棟梁:身負棟梁之材。
諒:誠,確實。
固:本來。斯焉而取斯:化用《論語·公冶長》“斯焉取斯”句。取,取法。
“寒松賦”鑒賞
賞析
這是一篇寒松的禮贊,作者在賦中熱情贊美了松樹美好的本質。題目不叫松而叫“寒松”,說明它所處地勢的冷僻。由此可以聯想到左思的《詠史·郁郁澗底松》和王勃的《澗底寒松賦》,都是以寒松寄懷的詠物杰作。由寒松聯想到寒士,從寒松的“負棟梁”而不為時所知為世所用,隱喻寒士的雖懷瑾握瑜而沉淪下僚的遭遇,從而抒發深沉的感慨。這是作者創作此賦的基本思路。
全賦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寫松樹默默地生長在偏僻的山崖旁邊,世俗之人不屑一顧,匠人未予賞識。它所處的地勢是那樣偏僻卑下,無法炫耀自己的姿容,但天性造成它的蒼翠之色。它的主干筆直高聳,倚著層疊的山巒直指藍天,拂掠云彩,遮蔽日光。這一段是靜態描寫,而且運用了烘托的手法,把松樹的高聳挺拔的氣勢和蔥蘢茂盛的身姿作了生動的描繪。“貞枝肅矗”“直干芊眠”是正面描寫,“捎云蔽景”“蓄霧藏煙”“穹石埋根”“古藤抱節”是側面烘托。
第二段是說,當秋風蕭瑟,白露降臨,天氣寒冷,“林野慘栗,山原愁悴”之時,其他樹木都已枯萎,唯獨有寒松依然蒼翠欲滴,巍然挺立,不肯易葉改柯,敢于冒霜停雪,顯示了君子的奇節,附和了隱士的雅趣。
第三段寫松樹堅固不拔,萬物不能與之比隆。歲月不能改變它的天性,雨露滋潤了它的繁榮。它聳起的身影,張開的樹冠猶如偃蓋,使人想起孔子的名言和丁固夢松的典故。不學迎春開花的桃李,也不學逢秋落葉的梧桐。這一段可以看作是對上段的補充,進一步贊美松樹的四季常青和“確乎”不拔。和上段一樣,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最后一段是尾聲,說寒松身稟棟梁之才而不為時所知,敢于冒霜停雪而徒然絕俗自奇。實可施大廈而不為人所用,本因絕俗自奇而不為世所用。這一段實際上是對以上三段內容的總括。
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小賦。作者身處逆境,一方面發泄怨憤,決心“驅雷擊電除奸邪”(《涉沅瀟》),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礪志節,像寒松那樣披風雨,傲霜雪,抗嚴寒,亭亭聳立,不改變其忠貞本性。作者對生于幽澗的松樹“負棟梁兮時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的遭遇深感憤懣,看似句句寫松,實則處處喻人。全賦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漢賦形式,文末有總括全篇要旨的“亂曰”。全賦篇幅短小,多用駢儷,但富于變化,語言通俗平淡,極少使用典故,堪稱賦中佳作。
創作背景
此賦雖沒能確定具體寫作年代,但從作者的生活經歷考察,很可能寫于公元824年(長慶四年)。是年李紳被李逢吉、王守澄一伙誣陷,說他曾勸唐穆宗立深王。這事不利于唐敬宗。而即位不久的唐敬宗不辨此事,于是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這對李紳是一次最嚴重的政治打擊。他懷有遠大的抱負,一直想以自己的文才廁身朝廷,輔佐帝業,匡濟天下,沒想到卻遭此橫禍,無辜被害。大概在這種心境下,李紳創作了這篇《寒松賦》。
李紳簡介
唐代·李紳的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 李紳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