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公主的山中別墅對著云霞的門戶打開,帝王春日巡行的隊伍驚天動地地到來。
羽林軍的騎兵參差縱橫的隊列在花外巡邏,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迎風飄揚,沿著帝王左右回宮。
宴會上用巖石間的水流聲來調節(jié)琴曲,又仿佛把山峰云霞的倒影傾入酒杯中。
皇帝的鑾駕早已經(jīng)離開南莊的景色之地,陣陣簫聲還依然縈繞在鳳凰臺的周圍。
注釋
應制:即應詔,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幸:指得到皇帝的寵幸。太平公主:唐高宗女,武則天所生。初嫁薛紹,后嫁武則天侄武攸暨。唐隆元年(710),參與李隆基(唐玄宗)發(fā)動的宮廷政變,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李旦。開府置官屬,把持朝政,宰相多出其門下。玄宗即位后,她陰謀政變,先天二年(713)謀泄被殺。
主家山第:公主家的莊園,即題中說的南莊。山第,山中別墅。
春游:指帝王春日巡行。
羽騎(jì):羽林軍的騎兵。《文選·揚雄〈羽獵賦〉》:“羽騎營營,昈分殊事。” 張銑注:“羽騎,羽林之騎。”
霓(ní)旌(jīng):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為古代帝王儀仗之一。亦借指帝王。曳(yè):一作“飏”。日邊:比喻京師附近或帝王左右。
石溜:石頭底的溪水。
鑾(luán)輅(lù):天子王侯所乘之車。《呂氏春秋·孟春紀》:“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 高誘注:“輅,車也。鸞鳥在衡,和在軾,鳴相應和。后世不能復致,鑄銅為之,飾以金,謂之鸞輅也。”
烏鵲渚(zhǔ):南莊的景致。
鳳皇臺:指南莊。鳳皇,即鳳凰。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鑒賞
賞析
此詩首聯(lián)寫唐中宗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頷聯(lián)寫皇帝的儀仗,頸聯(lián)寫宴會對酒當歌的盛況,尾聯(lián)寫宴后公主莊園依然沉浸在受寵若驚的氛圍之中。全詩合轍押韻,講究平仄,章法嚴整,起承轉合自然,是一首格律規(guī)范的律詩。
首聯(lián)寫事,即中宗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頷聯(lián)蕩開,寫皇帝的儀仗,圍繞著皇帝和長公主。
頸聯(lián)寫宴會對酒當歌的盛況。
尾聯(lián)寫皇帝儀仗回歸后,長公主莊園依然沉浸在受寵若驚的氛圍之中。第四句的“日”可能指真正的太陽,也可能指皇帝。“霞”被認為是能夠使人長生的奇異食物,作者設想皇帝一群人在飲酒時把云霞在酒中的倒影也吸了進去。全詩寫得優(yōu)雅溫和。頸聯(lián)的妙語并沒有妨礙詩篇的流暢,讀者可以預期水聲與宴會音樂和諧地混合,并熟悉于倒影的巧妙構思。結句留給讀者仙樂繚繞空中的微妙感覺,及牛郎織女、弄玉簫史的主題的輕微暗示。
這首詩在格律上幾乎沒有瑕疵。作者把早期宮廷詩的全部規(guī)則運用到新的七言律詩上來。全詩平仄規(guī)范,韻合十灰,為平起式首句入韻格。中二聯(lián)對仗工整,其中頷聯(lián)搖曳對參差,雙聲對雙。章法嚴整,起承轉合自然,堪稱一首規(guī)范的七律。
創(chuàng)作背景
李嶠是太平公主提攜的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之一。這首詩作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二月十一日。太平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親妹妹,為長公主。當時唐中宗去看望太平公主,席間命臣下以此事為題作詩,李嶠就作了這首七律。
李嶠簡介
唐代·李嶠的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 李嶠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