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
詞語解釋
武士
習武的人;勇士。
英warrior;
日本封建時代大領主的軍事侍從,實行騎士時代武士道的禮教,準許佩帶兩把劍,對平民操有生殺大權。
英samurai;
宮庭守衛。
英palace guards;
勇力過人的人。
英man of prowess;
兵士。
英soldier;
翻譯
- 英語 warrior, samurai
- 德語 Samurai (Gesch)?
- 法語 samoura?
引證解釋
有勇力的人。
引《墨子·備梯》:“攻備已具,武士又多,爭上吾城,為之奈何。”
《莊子·人間世》:“上徵武士,則 支離 攘臂而游於其間。”
元?尚仲賢 《氣英布》第一折:“俺 漢王 自亭長出身,起兵 豐 沛,只重武士,不貴文臣。”
蔣光慈 《勞動的武士》詩:“我敬愛的勞動的武士啊!你是英雄的,而且是忠誠的。”指宮廷衛士。
引漢?賈誼 《新書·匈奴》:“力士、武士固近侍傍。”
即武卒。參見“武卒”。
引《史記·蘇秦列傳》:“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
中世紀 歐洲 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騎士。
引魯迅 《準風月談·黃禍》:“他( 德 皇 威廉 )還畫了一幅圖,是一個 羅馬 裝束的武士,在抵御著由東方西來的一個人。”
國語辭典
武士
勇武有力的人。
引《莊子·人間世》:「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于其間。」
《韓詩外傳·卷七》:「避武士之鋒端。」反文人
全副武裝的精銳士兵。
引《史記·卷六九·蘇秦傳》:「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
《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喚武士把軍士割下耳鼻,卻放回寨。」近甲士
歐洲及日本中古時代的一種階級,以作戰為職業,且具備高尚道德情操。
最近近義詞查詢:武士的近義詞(wǔ shì)顛覆的近義詞(diān fù)工整的近義詞(gōng zhěng)陳說的近義詞(chén shuō)自圓其說的近義詞(zì yuán qí shuō)功烈的近義詞(gōng liè)契合的近義詞(qì hé)初創的近義詞(chū chuàng)蓄志的近義詞(xù zhì)警悟的近義詞(jǐng wù)精疲力盡的近義詞(jīng pí lì jìn)村子的近義詞(cūn zǐ)無意的近義詞(wú yì)切實的近義詞(qiè shí)河漢的近義詞(hé hàn)竄伏的近義詞(cuàn fú)孫悟空的近義詞(sūn wù kōng)化妝的近義詞(huà zhuāng)改為的近義詞(g?i wéi)監視的近義詞(jiān shì)手術的近義詞(shǒu shù)剪發的近義詞(jiǎn fà)做作的近義詞(zuò zuò)穿房入戶的近義詞(chuān fáng rù hù)委托的近義詞(wěi tuō)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