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
詞語解釋
判決
封建時代指官府斷案,后指司法機關對審理結束的案件作出裁決。
英court decision; judgment;
體育比賽中裁判員作出的裁判決定。
例裁判判決黃隊犯規。
引證解釋
裁斷;確定。
引《南史·孔覬傳》:“雖醉日居多,而明曉政事,醒時判決,未嘗有壅。”
清?昭槤 《嘯亭雜錄·伍彌相公》:“及判決事,公素持大體,事無稽遲。”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四》:“世於 裴倫,不異其母,忽愛忽惡,無判決也。”封建時代指官府斷案,后指司法機關對審理結束的案件作出裁決。
引《元典章·臺綱一·內臺》:“諸官府見問未決之事,監察御史不得輒憑告人飾詞取人追卷,候判決了畢,果有違錯,依例糾彈其罪。”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梁建 想著,心灰意懶,好像他坐在被告席上,聽取最后的判決。”
陳祖芬 《祖國高于一切》:“當法官宣讀了離婚的判決后,她在法庭上當眾就哭了起來。”
國語辭典
判決
法院依據法律對訴訟事件所做的裁定。
近判定 訊斷
網絡解釋
判決 (卡夫卡小說)
短篇小說《判決》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早期的藝術作品,也是作家本人創作的所有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
年輕的商人格奧爾格給遠在俄國的一位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已經訂婚的消息,并希望朋友以后能夠參加他的婚禮,接著,他來到父親房間把這一事情通報給父親,想不到父親的態度很不友好,先懷疑兒子根本就沒有這么一位所謂的俄國朋友,然后指責兒子背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自己早死。格奧爾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因此大怒,認定兒子“是一個沒有人性的人”,判決兒子投河淹死,兒子居然“快步躍出大門,穿過馬路,向河邊跑去”,抓住橋上的欄桿“松手讓自己落下水去”。故事這樣的結局使讀者瞠目結舌,所塑造的兩個人物的舉動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父親對兒子是如此的蠻橫與殘暴,兒子對父親又是那樣的順從與畏懼。可見他們父子之間的關系已經反常和異化,本來最應親密的兩個人成為相互傷害和最陌生的對立者。
作品通過對“家長制”的抨擊,同時也表達了對奧匈帝國集權制的統治表示不滿。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經歷的痕跡,通過挑釁的方式把內心想法表達出來, 這也正是表現主義時期的表現手法。
短篇小說《判決》寫于1912年,正值奧匈帝國統治時期,雖然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但舊的秩序依然頑固強大。
判決 (漢語詞語)
判決,指封建時代指官府斷案,后指司法機關對審理結束的案件作出裁決,現指體育比賽中裁判員作出的裁判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