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
詞語解釋
警戒
告誡,使注意改正錯誤。
英warn;
部隊為防止敵人突然襲擊、敵方偵察員的潛入等而高度警備。
英outpost;
翻譯
- 英語 to warn, to alert, to be on the alert, to stand guard, sentinel
- 德語 ermahnen, warnen , Behutsamkeit (S)?, Mahnwache (S)?
- 法語 monter la garde
引證解釋
告戒使之注意。
引《周禮·天官·宰夫》:“正歲則以灋警戒羣吏,令脩宮中之職事。”
鄭玄 注:“警,勑之言。”
南朝?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夫箴誦於官,銘題於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
夏征農(nóng) 《一篇嫁女人的帳》:“這種赤膊鬼,如果不警戒他一次,真要無法無天的。”警惕防備。
引《荀子·議兵》:“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
《漢書·王尊傳》:“往者 南山 盜賊阻山橫行,剽劫良民,殺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門至以警戒。。”
宋?晁補之 《代謝求親啟》:“某女方妙年齡,未閑警戒,采蘋南澗,雖法度之可追;如 舜 同車,顧德音之未著。”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九章:“由于昨天的猜想, 道靜 對這個人開始有了一點兒警戒。”猶警衛(wèi)。戒備以防意外的人。
引沙汀 《磁力》:“她是那阿哥安置在母親旁邊的警戒。”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三章:“疤虎 說那是村里的敵人派出去的警戒。”
國語辭典
警戒
告誡,以使人注意。
引《三國志·卷六五·吳書·賀邵傳》:「是以古之人君,揖讓以進賢,虛己以求過,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為警戒。」
近戒備 警惕 警覺
反信賴
警備防守。
引《漢書·卷七六·王尊傳》:「往者南山盜賊阻山橫行,剽劫良民,殺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門至以警戒。」
為防止敵人間諜、觀測、滲透、破壞、騷擾、奇襲等威脅,俾獲致預(yù)警與戰(zhàn)備,以確保部隊的安全,稱為「警戒」。
網(wǎng)絡(luò)解釋
警戒 (軍事用語)
警戒是防敵襲擊和偵察的警衛(wèi)措施。是戰(zhàn)斗保障的內(nèi)容之一。警戒通常分為對地面警戒、對空警戒和對海上警戒。
警戒 (漢語詞語)
(1) (動)告誡人使注意改正錯誤。也作儆戒、儆誡。
(2) (動)軍隊為防備敵人的偵察和突然襲擊而采取保障措施。擔任警戒任務(wù)。(作定語)
◎警戒jǐngjiè
(1) [warn]∶告誡,使注意改正錯誤
(2) [outpost]∶部隊為防止敵人突然襲擊、敵方偵察員的潛入等而高度警備
(1).告戒使之注意。
《周禮·天官·宰夫》:“正歲則以灋警戒羣吏,令脩宮中之職事。” 鄭玄 注:“警,勑之言。”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夫箴誦於官,銘題於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
夏征農(nóng) 《一篇嫁女人的帳》:“這種赤膊鬼,如果不警戒他一次,真要無法無天的。”
(2).警惕防備。
《荀子·議兵》:“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
《漢書·王尊傳》:“往者 南山 盜賊阻山橫行,剽劫良民,殺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門至以警戒。。”
宋 晁補之 《代謝求親啟》:“某女方妙年齡,未閑警戒,采蘋南澗,雖法度之可追;如 舜 同車,顧德音之未著。”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九章:“由于昨天的猜想, 道靜 對這個人開始有了一點兒警戒。”
(3).猶警衛(wèi)。戒備以防意外的人。
沙汀 《磁力》:“她是那阿哥安置在母親旁邊的警戒。”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三章:“ 疤虎 說那是村里的敵人派出去的警戒。”
戒備、警衛(wèi)、警惕、鑒戒、警覺、警備、警告、告誡、保衛(wèi)、衛(wèi)戍、防備
信賴
1.(告誡人使注意改正錯誤) warn; warning admonish (也作“儆戒”、“儆械”)
2.{軍} (為防備敵人的偵察和突然襲擊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guard against; keep a close watch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