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太平廣記 > 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八·石(坡沙附)

      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八·石(坡沙附)

      李昉、扈蒙、徐鉉等

      原文

      石黃石馬肝石石鼓采石青石石文石連理太白精古鐵鏵走石石橋

      石磨釜瀨石魚墜石立石孤石網石卵石臥石僧化隕石目巖

      石駝石柱石響石女藏珠石化石松化自然石熱石犬吠石

      甕形石三石人石金蠶

      坡沙飛坡鳴沙

      黃石

      帝堯時,有五星自天而隕。一是土之精,墜于谷城山下。其精化為圯橋老人,以兵書授張子房。云:“讀此當為帝王師,后求我于谷城山下,黃石是也。”子房佐漢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黃石焉。子房隱于商山,從四皓學道。其家葬其衣冠(原本“冠”下有“于”字,據明抄本刪)黃石焉。古者常見墓上黃氣高數十丈。后赤眉所發,不見(“見”原作“發”,據明抄本改)其尸,黃石亦失,其氣自絕。(出《錄異記》)

      馬肝石

      元鼎五年,郅支國貢馬肝石百斤。長以水銀養,內于玉函中,金泥封其上。其國人長四尺,唯餌馬肝石。此石半青半白,如今之馬(“今之馬”三字原作“金”,據明抄本改)肝。舂(“舂”原作“石”,據明抄本改)碎之,以和九轉丹,吞之一丸,彌年不饑渴。以之拭發,白者皆黑。帝嘗坐群臣于甘泉殿,有發白者,以此拭之,應手皆黑。是時公卿語曰:“不用作方伯,唯愿拭馬肝石。”此石酷烈。不雜丹砂,唯可近發。(出《洞冥記》)

      石鼓

      吳郡臨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武帝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于是如其言,果聲聞數里。(出《錄異記》)

      采石

      石季龍立河橋于云昌津,采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輒隨流,用工五百余萬,不成。季龍遣使致祭,沉璧于河。俄而所沉璧流于渚上。地震,水波騰上津所。樓殿傾壞,壓死者百余人。(出《錄異記》)

      青石

      唐顯慶四年,魚人于江中網得一青石,長四尺,闊九寸,其色光潤,異于眾石。懸而擊之,鳴聲清越,行者聞,。莫不駐足。都督滕王表送,納瑞府。(出《豫章記》)

      石文

      昌松瑞石文,初李襲譽為涼州刺史,奏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凡千一十字。其略曰,高皇海宇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王千年太子治書燕山人士國主尚任諤獎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王鳳手才子武文貞觀昌大圣四方上下萬古忠孝為喜,勅禮部郎中柳逞,馳驛檢覆,并同所奏。(出《錄異記》)

      石連理

      永昌年中,臺州司馬孟詵奏:“臨海水下馮義,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出《洽聞記》)

      太白精

      金星之精,墜于中南圭峰之西,因號為太白山,其精化為白石,狀如玉美,時有紫氣覆之。天寶中,玄宗立玄元廟于長安大寧里臨淄舊邸,欲塑玄元像。夢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氣見處是也。”翌日,令使入谷求之。山下人云:“旬日來(“來”原作“未”,據明抄本改),嘗有紫氣,連日不散。”果于其下掘獲玉石,琢為玄元像,高二丈(“丈”原作“尺”,據明抄本改)許,又為二真人二侍童,及李林甫、陳希烈之形,高六尺以來。(出《錄異記》)

      古鐵鏵

      天寶中,玄宗以三門河道險厄,漕轉艱阻,乃令旁北山,鑿石為月河,以避湍急,名曰天寶河。歲省運夫五十余萬,又無覆溺淹滯之患,天下稱之。其河東西徑直,長五里余,闊四五丈,深二丈三丈至五六丈,皆鑿堅石。匠人于堅石之下,得古鐵鏵,長三尺余,上有“平陸”兩字,皆篆文也。玄宗異之,藏于內庫。遂命改河北縣為平陸縣,旌其事也。(出《開天傳信記》)

      走石

      寶歷元年乙巳歲,資州資陽縣清弓村山,有大石,可三間屋大,從此山下。忽然吼踴,下山越澗,卻上坡,可百步。其石走時,有鋤禾人見之。各手執鋤,趕至止所,其石高二丈。(出《朝野僉載》)

      石橋

      趙州石橋甚工,磨垅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月出云,長虹飲澗。上有勾欄,皆石也,勾欄并為石獅子。龍朔年中。高麗諜者盜二獅子去,后復募匠修之,莫能相類者。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趙定州,賊欲南過。至石橋,馬跪地不進,但見一青龍臥橋上,奮迅而怒,賊乃遁去。(出《朝野僉載》)

      石磨

      吳興故彰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豎一石,可高百余丈,至青而團,如兩間屋大。四面斗絕,仰之于云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員如車蓋,恒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駃則年豐,遲則歲儉。欲知歲之豐儉,以石磨候之,無差焉。(出《續齊諧記》)

      釜瀨

      夷道縣有釜瀨,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斗,形色亂真,唯實中耳。(出《酉陽雜俎》)

      石魚

      衡陽相鄉縣,有石魚山,山石黑,色理若生雌黃。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有若畫焉,長數寸,燒之作魚腥。(出《酉陽雜俎》)

      墜石

      伊闕縣令李師晦,有兄弟任江南官,與一僧往還。嘗入山采藥,暴風雨,避于榿樹。須臾大震,有物瞥然墜地,倏而晴朗。僧就視,乃一石,形如樂(“樂”原作“藥”,據明抄本改)器,可以懸擊。其上平齊如削,中有竅,其下漸闊而員,狀若垂囊。長二尺,厚三分,左小缺。色理如碎錦,光澤可鑒,叩之有聲。僧意其異物,置于樵中歸。柜而埋于禪床下,為其徒所見,往往有知者。李生懇求一見,僧確然無言。忽一日,僧召李生,既至,執手曰:“貧道已力衰弱,無常將至。君前所求物,聊用為別。”乃盡去侍者。引李生入臥內,撤榻掘地,捧匣受之而卒。(出《酉陽雜俎》)

      立石

      萊子國海上有石人,長一丈五尺,大十圍。昔始皇遣此石人追勞山,不得,遂立。(出《酉陽雜俎》)

      孤石

      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色黃。見者多兇,俗號承受石。(出《酉陽雜俎》)

      網石

      于季有(“有”《酉陽雜俎》續二作“友”)為和州刺史時,臨江有一寺,寺前魚釣所聚。有漁子,下網,舉之覺重,壞網,視之乃一石,如拳。因乞寺僧,置于佛殿中。石遂長不已,經年重四十斤。張司封員外入蜀時,親睹其事。(出《酉陽雜俎》)

      卵石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嘗閑步涉岸,得一石子,大如雞卵,黑潤可愛。玩之,行一里,劃然而破,有鳥大如巧婦,飛去。(出《酉陽雜俎》)

      臥石

      荊州永豐縣東鄉里,有臥石一,長九尺六寸,其形似人,而舉體青黃隱起,狀若雕刻。境若旱,使祭而舉之,小雨小舉之,大雨大舉之。相傳此石忽見如此,本長九尺,今加六寸矣。(出《酉陽雜俎》)

      僧化

      天臺僧,乾符中,自臺山之東臨海縣界,得洞穴。同志僧相將尋之。初一二十里,徑路低狹,率多泥涂。自外稍平闊,漸有山,山十許里。見市肆居人,與世無異。此僧素習咽氣,不覺饑渴。其同行之僧饑甚,詣食市肆乞食,人或謂曰:“若能忍饑渴,速還無苦。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難出矣。”饑甚,固求食焉。食畢,相與行十余里,路漸隘小,得一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為石矣。天臺僧出山逢人,問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濱矣。(出《錄異記》)

      隕石

      唐天復十年庚午夏,洪州隕石于越王山下昭仙觀前,有聲如雷,光彩五色,闊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見光聞聲。觀前五色煙霧,經月而散。有石長七八尺,圍三丈余,清碧如玉,墮于地上。節度使劉威命舁入昭仙觀內,設齋祈謝。七日之內,石稍小,長三尺;又齋數日,石長尺余;今只有七八寸,留在觀內。(出《錄異記》)

      目巖

      平樂縣有山,林石巖間,有目如人眼,極大,瞳子白黑分明,名曰目巖。(出《荊州記》)

      石駝

      于闐國北五日行,又有山,山上石駱駝溺水,滴下,以金銀等器承之,皆漏。人掌亦漏,唯瓠取不漏。或執之,令人身臭,皮毛改。(出《洽聞記》)

      石柱

      劫比他國,中天竺之屬國也。有石柱,高七十尺,紺色有光。或觀其身,隨其罪福,悉見影中見之。(出《洽聞記》)

      石響

      南岳岣嶁峰,有響石,呼喚則應,如人共語,而不可解也。南州南河縣東南三十里,丹溪之曲(“曲”字原缺,據明抄本補),有響石,高三丈五尺,闊二丈,狀如臥獸。人呼之應,笑亦應之,塊然獨處,亦號曰獨石也。(出《洽聞記》)

      石女

      桂陽有貞女峽,傳云,秦世數女,取螺于此,遇雨,一女化為石人。今石人形高七尺,狀似女子。(出《玉歆始興記》)

      藏珠石

      江州南五十里,有店名七里店,在沱江之南。小山下有十余枚,如流星往來。或聚或散。石上常(“常”原作“石”,據明抄本改)有光景。相傳云,珠藏于此,乃無價寶也。或有見者,密認其處,尋求不得。(出《錄異記》)

      化石

      會稽進士李晀,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溫滑可玩,用為書鎮焉。偶有蛇集其上,驅之不去,視以化為石。求它蟲試之,隨亦化焉。殼落堅重,與石無異。(出《錄異記》)

      松化

      婺州永康縣山亭中,有枯松樹,因斷之,誤墮水中。化為石。取未化者,試于水中,隨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干及皮,與松無異,且堅勁。有未化者數段,相兼留之,以旌異物。(出《錄異記》)

      自然石

      洪州建昌縣界田中,有自然石碑石人及石龜,散在地中,莫知其數。皆如鐫琢之狀,而無文字。石人多倒臥者,時有立者。又云,側近有石井,深而無水。有好事者,持火入其中,旁有橫道,莫知遠近,道側亦皆是石人焉。(出《錄異記》)

      熱石

      新北市是景云觀舊基,有一巨石,大如柱礎。人或坐之蹋之,逡巡如火燒。應心煩熱,因便成疾,往往致死。或云,若聚火燒此石吼,即瞿塘山吼而水沸。古老相傳耳。又蜀州晉原縣山亭中,有二大石,各徑二尺已來,出地七八寸。人或坐之,心痛往往不救。又是落星石,東邊者,坐即靈者;西邊者,與諸石無異。色并帶青白也。(出《錄異記》)

      犬吠石

      婺源縣有大黃石,自山墜于溪側,瑩徹可愛,群犬見而競吠之。數日,村人不堪其喧,乃相與推致水中。犬又俯水而吠愈急,取而碎之。犬乃不吠。(出《稽神錄》)

      甕形石

      潘祚為鄱陽縣令,后連帶古城,其中隙荒數十畝。祚嘗與家人望月于此,見城下草中有光,高數丈。其間荊棘蒙密,不可夜行,即取弓射其處,以志之。明日掘其地,得一甕,大腹小口,青石塞之。祚命舁歸其家,發其口,不可開。令擊碎之,乃一石,如甕之形,若冰凍之凝結者。復碎而棄之,卒無所得。(出《稽神錄》)

      三石

      處(明抄本“處”作“虔”)州石人山,在泥水口,近有三石,形甚似人。居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出鄧德明《南康記》)

      人石

      昔有夫妻二人,將兒入山獵,其父落崖,妻子將下救之,并變為三石,因以為人石。(出《周地圖記》)

      金蠶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世善刻石,其祖嘗為浙西廉使裴璩采碑。于積石之下,得一自然圓石,如球形,式如礱斫,乃重疊如殼相包。斫之至盡,其大如拳。復破之,中有一蠶,如蠐螬,蠕蠕能動。人不能識,因棄之。數年,浙西亂,王出奔至下蜀,與鄉人夜會,語及青蚨還錢事。佐中或云,人欲求富,莫如得石中金蠶畜之。則寶貨自致矣。問其形狀,則石中蠐螬也。(出《稽神錄》)

      坡沙

      飛坡

      永昌年,太州敷水店南西坡,白日飛四五里,直塞赤水。坡上桑畦麥壟,依然仍舊。(出《朝野僉載》)

      鳴沙

      靈州鳴沙縣有沙,人馬踐之,輒鈖然有聲。持至他處,信宿之后,無復有聲。(出《國史異纂》)


      譯文

      石黃石馬肝石石鼓采石青石石文石連理太白精古鐵鏵走石石橋

      石磨釜瀨石魚墜石立石孤石網石卵石臥石僧化隕石目巖

      石駝石柱石響石女藏珠石化石松化自然石熱石犬吠石

      甕形石三石人石金蠶

      坡沙飛坡鳴沙

      黃石

      帝堯時代,有五顆星從天上墜落下來。其中有一顆是土星的精氣,墜落在谷城山的山腳下。它的精氣變化成圯橋老人,他把一部兵書授給張子房,并且說:“讀了這部書能給帝王掌管軍隊。以后要找我就到谷城山的山腳,那里的黃石就是我。”張子房輔助漢王完成功業之后,到谷城山的山腳尋找圯橋老人,果然在那里得到了黃石。后來張子房隱居在商山,跟隨時稱商山四皓的東園公、用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學習道術。張子房死后,他的家人把他的服裝和黃石埋葬了。古代的人常常看見他的墳墓上有幾十丈高的黃色霧氣。后來,他的墳墓被赤眉軍挖掘,沒有看見他的尸體,黃石也失掉了,那種黃色的霧氣自然的斷絕了。

      馬肝石

      西漢元鼎五年,郅支國進貢馬肝石一百斤。馬肝石長時間用水銀保養,放在玉石做的匣子中,它的上面用金泥封嚴。郅支國的人身長四尺,只吃馬肝石。這種石半黑半白,像現在的馬肝。搗碎它,用它和成九轉丹,吃下一丸,長年不饑不餓。用它擦拭頭發,白的都變成黑的。皇帝曾經和群臣在甘泉殿上坐,其中有頭發白的人,用它擦拭頭發,手過之處都變成黑的了。當時王公大臣有一句諺語說:“不用做一方的長官,只愿意擦拭馬肝石。”這種石頭藥性猛烈,不能與丹砂混合,只可以接近頭發。

      石鼓

      吳郡臨江的堤岸有一半崩塌,出現一面石鼓。用木槌敲打它沒有聲音。武帝因而詢問張華。張華說:“可以取來蜀中的桐木,雕刻成魚的形狀,敲打它就會響了。”于是按照張華說的做了,果然在幾里之外都可以聽到石鼓的聲音。

      采石

      石季龍在云昌渡口建一座河橋。采石作為河口渡頭之用。石頭無論是大是小,扔下去就隨水流走。用工五百多萬,沒有成功。石季龍派遣使者到那里祭祀,把璧投入河中,不一會兒投入水中的璧漂流到河中的水洲上。大地震動,河水的波濤上下翻騰涌上渡口,渡口上面的樓臺殿閣傾倒毀壞,被壓死的有一百多人。

      青石

      唐朝顯慶四年,有一個打魚的人在大江中用網打上來一塊青石,長四尺,寬九寸。它的顏色光亮柔潤,和各種石都不同。把青石懸掛起來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清脆悠揚,走路的人聽到它,沒有不停住腳步的。都督滕王上奏章運送京師,收進瑞府。

      石文

      翻譯缺失

      石連理

      唐朝永昌年間,臺州司馬孟詵上奏表章:“臨海郡水下馮義,得到三株石連理樹,都是白色的石頭。”

      太白精

      金星的精氣,墜落在中南圭峰的西側,于是稱名為太白山。它的精氣變化成白石,樣子象玉一樣美,經常有紫色的霧氣覆蓋著它。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在長安大寧里臨淄舊邸建立玄元廟,想雕塑玄元的像。唐玄宗夢見神人對他說:“太白山北面的山谷中有玉石,可以取回來雕塑成玄元像,出現紫色霧氣的地方就是有玉石之處。第二天,玄宗派使者進山谷尋找。山下的人說:“近十天來,常有紫色霧氣出現,連日不散。”果然在紫色霧氣的下面挖掘到了玉石,雕琢成玄元像,高兩丈左右。又做了兩個得道之人和兩個侍童,以及李林甫、陳希烈的形象,高六尺。

      古鐵鏵

      天寶年間,唐玄宗因三門河道險要阻塞,漕運受阻,于是命令依傍北山,開鑿山石彎為月芽形河道,而避開湍急水流,名字叫天寶河。每年可以節省運輸民工五十多萬,又沒有船翻沉沒滯留不通的憂慮,天下的人都稱贊這件事。那條河東西筆直,長五里多,寬四、五丈。深二、三丈到五、六丈,都是開鑿堅硬的巖石。匠人在堅硬的巖石下面,得到了一個古代的鐵鏵。長三尺多,上面有“平陸”兩個字,都是篆文,唐玄宗覺得它很奇特,收藏在皇宮的庫房里。于是命令改河北縣為平陸縣,以表彰得到古鐵鏵那件事。

      走石

      唐寶歷元年乙巳年,資州資陽縣清弓村的山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大約有三間屋子那樣大。巨石從這座山上滾下來,忽然吼叫跳躍,下山過澗,還能上坡,大約有一百步。那巨石跑動的時候,有幾個鏟地的人看見了它,他們各自手拿鋤頭,趕到巨石停止的地方。那巨石高有兩丈。

      石橋

      趙州石橋非常精巧,石頭之間的接縫非常均勻細致,象用刀削的樣子。從遠處看它,石橋就象月初出云的彎月,汲飲澗水的長虹。石橋上面有欄桿,都是石頭的。欄桿上并列著雕刻的石獅子。唐龍朔年間,高麗國國偵探消息的人盜走了兩個石獅子。后來又招工匠修建石獅子,卻不能與原來的相似。到了武則天皇后稱帝的大足年間,高麗國默啜攻克趙州定州,賊人想過橋南進。到了石橋,馬跪在地上不往前走,只見一條青龍趴伏在橋上,看見賊人,精神振奮,行動迅速,并且憤怒以待,賊人于是悄悄地逃走了。

      石磨

      吳興故彰縣東面三十里處,有一座梅溪山,山腳下筆直地豎立著一根石柱,大約高有一百多丈,完全是黑色而且呈圓形,有兩間屋子大。周圍都是陡峭的絕壁,仰面看好象高出云外,沒有攀登的可能。它的上面又有一塊盤石,呈正圓形,象車蓋一樣,象磨一樣不停轉動,發出的聲音象風雨聲。當地人把它叫作石磨。石磨轉得快,這一年就豐收;石磨轉得慢,這一年就欠收。想要知道年歲的豐欠,用石磨來觀測,是沒有差錯的。

      釜瀨

      夷道縣有釜瀨,那石大的像鍋那樣大,小的像斗那樣大,形狀和顏色和真的一樣,只是中間是實的罷了。

      石魚

      衡陽相鄉縣,有一座石魚山,山的石頭是黑色的,顏色和紋理像雌黃石。開采發掘一層之后,就出現了魚的形狀,鱗鰭頭尾,就像畫上的一樣,長有幾寸,用火燒它便出來魚的腥味。

      墜石

      伊闕縣令李師晦,有個兄弟在江南做官,同一個和尚有來往。曾經進山采藥,遇到暴風雨,在榿樹下避雨。不一會兒,風雨大震,有一物忽然落地,很快天晴日朗。和尚靠近落物去看,是一塊石頭,形狀象樂器,可以懸掛起來擊打。它的上面平滑整齊象刀削的一樣,中間有孔,它的下面逐漸變寬變圓,形狀象下垂的口袋。石頭長二尺,厚三分,左邊有一小的缺口。顏色和紋理象細碎的錦緞,光澤可以照人,敲打它有響聲。和尚猜想它是奇特的東西,放在木柴中帶回寺院,放入柜中并埋在禪床下面。被他的徒弟看見,傳了出去,往往有知道的人。李生懇求見一見墜石,和尚堅持不說。忽然有一天,和尚呼喚李生來,不久李生到了,和尚握住李生的手說:“貧道已經精疲力竭,勾攝生魂的使者無常就要到了。你以前所求見的東西,姑且用作分別的紀念。”于是,讓服侍他的人全退出去,帶領李生進入他的臥房內,撤掉床鋪,挖開地面,手棒木匣給予李生后死了。

      立石

      萊子國的海上有一個石人,高一丈五尺,有十圍那樣粗大。過去秦始皇帝派這個石人追趕勞山,沒有追到,就立在這里了。

      孤石

      筑陽縣潭水中,有一孤石挺立出水面。它的下面潭水澄清。時常有人看見這孤石的根,象竹子的根,黃色。看見過石根的人,多半都不吉祥。人們都稱它承受石。

      網石

      于季有做和州刺史的時候,靠近江邊有一座寺廟,寺廟前是釣魚人聚集的地方。有一個打魚的人,向江中下網,起網時覺得很重,網破了,往網里一看,是一塊石頭,大小象拳頭。于是乞求寺廟里的和僧,把這塊石頭放置在佛殿當中。石頭就不停地長,過了一年,重達四十斤。張司封員外郎入蜀的時候,親眼看到了那件事。

      卵石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的時候,曾空閑散步來到河岸,撿得到一個石子,大小象雞蛋一樣,黑色,光潤可愛。崔元亮不時玩弄它,走了一里路,石子突然破裂分開,內有小鳥,大小象巧婦鳥一樣,騰空飛走了。

      臥石

      荊州永豐縣的東鄉里,有臥石一塊,長九尺六寸,它的形狀象人,但全身青色和黃色,微微突起,像雕刻的一樣。境內如果干旱,讓人祭祀并舉起它,要小雨小舉它,要大雨大舉它。相傳這塊臥石忽然出現的時候是這樣,本來長只有九尺,現在增加了六寸。

      僧化

      有一個天臺山和尚,在乾符年間,從天臺山東面的臨海縣境內,找得一個洞穴。與他志向相同的一個和尚將與他互相協助探明洞穴。開始的一、二十里,山洞低矮,小路狹窄,一般多是泥濘的路。從這往外稍平坦開闊,并逐漸有山。過山十余里,出現了市場、作坊和居民,和人世間沒有什么不同。天臺山和尚一向練咽氣之功,不覺得饑餓干渴,而與他同行的和尚饑餓得很,到市場、作坊去乞食。人們有的對他說:“如果你能忍住饑渴,快返回去,沒有痛苦。如果吃了此地的食物,必然難出去呀。”和尚饑餓厲害,堅持乞求食物。吃完后,共同走了十余里,道路逐漸狹小,找到一個洞穴走出來,吃食物的和尚,立刻化作石頭了。天臺山和尚走出山遇見人,問他們這里歸哪管轄,已經在牟平縣的海邊了。

      隕石

      唐天復十年即庚午年的一個夏天,洪州有塊石頭隕落在越王山下的昭仙觀前。有聲音如雷,發出五色光彩,光環有十丈。袁州、吉州、江州、洪州這四個州的界內,人們都看見了光聽見了響聲。昭仙觀前的五色煙霧,一個月才散去。有塊大石長七八尺,周圍三丈多,清碧如玉,落在地上。節度使劉威命人抬入昭仙觀內,設置供品祈禱拜謝。七天之內,石稍見小,長三尺;又供祈了幾天,石只一尺多長;現在只有七八寸長,仍留在昭仙觀內。

      目巖

      平樂縣有座山,山林的巖石中間,有孔象人的眼睛,特別大,內眼珠黑白分明,名叫目巖。

      石駝

      從于闐國向北走五天,又有一山,山上有頭石駱駝尿水。水滴到山下,用金銀等器具接水,水都漏;人用手掌接水也漏,只有用葫蘆做的器具接水才不漏。如果用手端它,人身上就發臭,皮毛都變了樣子。

      石柱

      劫比他國,隸屬于中天竺國。國內有根石柱,高七十尺,顏色深青帶紅有光澤。如果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吉兇禍福,就可以全從影子中看見了。

      石響

      南岳岣嶁峰,有一響石,呼喚它就答應,就象人與人說話一樣,不明白怎么回事。南州南河縣東南三十里,丹溪的轉彎處,有塊響石,高三丈五尺,寬二丈,形狀象臥獸。人呼喚它它就答應,人笑它也笑。它孤獨地躺在那里,所以也稱作獨石。

      石女

      桂陽有個貞女峽,傳說,秦朝時有幾個女人,在峽中采螺,遇到了雨,一個女人化做石人。現在石人身高七尺,體形象女人。

      藏珠石

      江州南五十里,有個村店名叫七里店,在沱江的南面。它那里有座小山丘,下面有十多個石子,象流星一樣往來穿梭,時聚時散。石上經常有光影。人們都傳說,有寶珠藏在這里,是無價寶。有見到藏珠石的人,雖然暗中記住了藏珠石所在的地方,但卻找不到寶珠。

      化石

      會稽進士李晀,偶然揀到一顆小石子,顏色青黑形狀平正,溫暖滑潤可以玩賞,李晀用它作書寫用的鎮紙。偶然間有條蛇盤在石上,趕它也不走,仔細一看蛇已化成了石頭。找來別的小蟲試驗一下,跟著也化成了石頭。殼落堅硬有重量,與石頭沒什么不同。

      松化

      婺州永康縣的山亭中,有一棵枯干的松樹,由于樹干折斷,使樹墮入水中,化成了石頭。拿沒化的樹枝,在水中試驗,隨著也化成了石頭。化成石頭的松樹,樹枝樹干和樹皮,和松樹一樣,而且堅韌蒼勁。有沒化成石的幾段樹,人們互相保留起來,以表明它是奇異之物。

      自然石

      洪州建昌縣境內的農田中,有自然形成的石碑、石人和石龜,分散在田地中,不知道有多少。都像被雕琢過的樣子,只是沒有文字。石人大多數都倒在地里,偶爾也有站立著的。另外,田地旁不遠處有口石井,井很深但沒有水。有好事的人,手拿著火進入井中,井壁旁邊有橫道,不知道多遠多近。道兩旁也都是石人。

      熱石

      新北市是景云觀的舊址。那里有一個巨石,大小象柱子下面的石墩。有人坐在上面或踩在上面,就象被火燒了一樣迅速退下來,弄得人心煩躁而發熱,于是便生成疾病,往往使人致死。有的人說,要是聚火燒得這個石墩吼叫,瞿塘山也立即吼叫而且水也開始沸騰。這只是古老的時候人們的互相傳說罷了。另外,蜀州晉原縣的山亭中,有兩塊大石,每塊的直徑都在二尺以內,露出地面七八寸。人坐在石上,心痛往往不能救治。也是兩塊隕石。東邊那塊石頭,是坐上就靈驗的石頭,西邊那塊,和別的石頭沒有不同。兩塊石頭都帶有青白的顏色。

      犬吠石

      婺源縣有塊黃色的大石頭,從山上墜落在山間的溪水旁,晶瑩透徹很是可愛。一群狗見了就全都朝著石頭叫。一連叫了幾天,村里的人忍受不了狗叫的喧鬧聲,就一起將黃石推到溪水中。狗又沖著水叫而且叫聲愈來愈急,村里的人又將大黃石從水中取出砸碎,狗便不叫了。

      甕形石

      潘祚是鄱陽縣的縣令,以后又帶管了古城,古城的荒地有好幾十畝。潘祚曾經和家里人在古城望月,見城下草叢中有光亮,光芒高好幾丈。發光的地方荊棘茂密,夜間不能行走,他就立即拿過弓箭射向發光的地方,用箭作為記號。第二天挖掘發光的地方,挖到一只陶甕,大肚小口,里面裝滿了青色的石頭。潘祚命人抬回家中,想打開甕口,但打不開,就令人將陶甕打碎,里面是一塊石頭,和甕的形狀一樣,就像水凍成冰而凝結成的。又把這石頭砸碎扔掉。最終什么也沒有得到。

      三石

      處州有座石人山,在泥水河的入江口,山上相近有三石,形狀非常象人。在中間的是君,左邊的叫夫人,右邊的叫女郎。

      人石

      過去有夫妻二人,帶領兒子進山打獵。父親不幸從山崖上掉了下去,他妻子和兒子到崖下要救他,三人一起變成了三塊石頭,因此叫作人石。

      金蠶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他家世代善于刻石。他的祖父曾經為浙西廉使裴璩開采碑石,在堆積的石塊中,得到一塊自然形成的圓形石頭,形狀象皮球,象是人工削磨的樣子。外面重疊好象包著一層殼。把外殼都削掉,剩下的象拳頭那樣大。再把它打破,里面有一條蠶,象金龜子的幼蟲,能蠕動。人們都不認識它是什么,于是把它扔掉了。幾年之后,浙西發生動亂,王文秉出逃到下蜀。有一天和家鄉的人夜晚聚會,說到借錢還錢的事時,陪伴他的人中有人說:“人要尋求富貴,不如得到石中的金蠶畜養著,財寶金錢就會自然來到。王文秉問過金蠶的形狀后,才知道那就是石頭中的金龜子的幼蟲。

      坡沙

      飛坡

      唐永昌年間,太州敷水店南的西坡,白天飛出去四五里路,一直堵落到赤水河中。坡上的桑田麥地,依然還是原來的樣子。

      鳴沙

      靈州鳴沙縣有個地方的沙子,人或馬踏上,就發出金屬般的響聲。把這里的沙子拿到別的地方,隨便在哪里放一夜之后,再踏便不再有聲。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青青青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亚洲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 |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专区先锋影音| 亚洲人成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亚洲精品麻豆av| 国产亚洲精品xxx|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影在线|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