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隋書 > 隋書·列傳·卷四十

      隋書·列傳·卷四十

      魏征等

      原文

      ○儒林

      儒之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重仁義,貴廉讓,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經邦致治,非一時也。涉其流者,無祿而富,懷其道者,無位而尊。故仲尼頓挫于魯君,孟軻抑揚于齊后,荀卿見珍于強楚,叔孫取貴于隆漢。其余處環堵以驕富貴,安陋巷而輕王公者,可勝數哉!自晉室分崩,中原喪亂,五胡交爭,經籍道盡。魏氏發跡代陰,經營河朔,得之馬上,茲道未弘。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搢紳碩學,濟濟盈朝,縫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誥奧義,宋及齊、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对姟穭t并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大抵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计浣K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爰自漢、魏,碩學多清通,逮乎近古,巨儒必鄙俗。文、武不墜,弘之在人,豈獨愚蔽于當今,而皆明哲于往昔?在乎用與不用,知與不知耳。然曩之弼諧庶績,必舉德于鴻儒,近代左右邦家,咸取士于刀筆??v有學優入室,勤逾刺股,名高海內,擢第甲科,若命偶時來,未有望于青紫,或數將運舛,必委棄于草澤。然則古之學者,祿在其中,今之學者,困于貧賤。明達之人,志識之士,安肯滯于所習,以求貧賤者哉?此所以儒罕通人,學多鄙俗者也。昔齊列康莊之第,多士如林,燕起碣石之宮,群英自遠。是知俗易風移,必由上之所好,非夫圣明御世,亦無以振斯頹俗矣。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說紛綸,無所取正。高祖膺期纂歷,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賁旌帛以禮之,設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焉。天子乃整萬乘,率百僚,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博士罄懸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核異同,積滯群疑,渙然冰釋。于是超擢奇秀,厚賞諸儒,京邑達乎四方,皆啟黌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及高祖暮年,精華稍竭,不悅儒術,專尚刑名,執政之徒,咸非篤好。既仁壽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于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于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后生鉆仰,莫之能測。所制諸經義疏,搢紳咸師宗之。既而外事四夷,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盜賊群起,禮義不足以防君子,刑罰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其風漸墜,以至滅亡,方領矩步之徒,亦多轉死溝壑。凡有經籍,自此皆湮沒于煨塵矣。遂使后進之士不復聞《詩》、《書》之言,皆懷攘奪之心,相與陷于不義?!秱鳌吩唬骸皩W者將植,不學者將落?!比粍t盛衰是系,興亡攸在,有國有家者可不慎歟!諸儒有身沒道存,遺風可想,皆采其余論,綴之于此篇云。

      ○元善

      元善,河南洛陽人也。祖叉,魏侍中。父羅,初為梁州刺史,及叉被誅,奔于梁,官至征北大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善少隨父至江南,性好學,遂通涉五經,尤明《左氏傳》。及侯景之亂,善歸于周。武帝甚禮之,以為太子宮尹,賜爵江陽縣公。每執經以授太子。開皇初,拜內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倫儀表也?!狈灿蟹笞啵~氣抑揚,觀者屬目。陳使袁雅來聘,上令善就館受書,雅出門不拜。善論舊事有拜之儀,雅不能對,遂拜,成禮而去。后遷國子祭酒。上嘗親臨釋奠,命善講《孝經》。于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諷諫。上大悅曰:“聞江陽之說,更起朕心。”賚絹百匹,衣一襲。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風流醖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朗,聽者忘倦,由是為后進所歸。妥每懷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講《春秋》,初發題,諸儒畢集。善私謂妥曰:“名望已定,幸無相苦。”妥然之。及就講肆,妥遂引古今滯義以難,善多不能對。善深銜之,二人由是有隙。善以高颎有宰相之具,嘗言于上曰:“楊素粗疏,蘇威怯芃,元胄、元旻,正似鴨耳??梢愿渡琊⒄撸í毟唢G?!鄙铣跞恢?,及颎得罪,上以善之言為颎游說,深責望之。善憂懼,先患消渴,于是疾動而卒,時年六十。

      ○辛彥之

      辛彥之,隴西狄道人也。祖世敘,魏涼州刺史。父靈輔,周滑州刺史。彥之九歲而孤,不交非類,博涉經史,與天水牛弘同志好學。后入關,遂家京兆。周太祖見而器之,引為中外府禮曹,賜以衣馬珠玉。時國家草創,百度伊始,朝貴多出武人,修定儀注,唯彥之而已。尋拜中書侍郎。及周閔帝受禪,彥之與少宗伯盧辯專掌儀制。明、武時,歷職典祀,太祝、樂部、御正四曹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奉使迎突厥皇后還,賚馬二百匹,賜爵龍門縣公,邑千戶。尋進爵五原郡公,加邑千戶。宣帝即位,拜少宗伯。高祖受禪,除太常少卿,改封任城郡公,進位上開府。尋轉國子祭酒。歲余,拜禮部尚書,與秘書監牛弘撰《新禮》。吳興沈重名為碩學,高祖嘗令彥之與重論議,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謝曰:“辛君所謂金城湯池,無可攻之勢。”高祖大悅。后拜隨州刺史。于時州牧多貢珍玩,唯彥之所貢,并供祭之物。高祖善之,顧謂朝臣曰:“人安得無學!彥之所貢,稽古之力也?!边w潞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彥之又崇信佛道,于城內立浮圖二所,并十五層。開皇十一年,州人張元暴死,數日乃蘇,云游天上,見新構一堂,制極崇麗。元問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彥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彥之聞而不悅。其年卒官。謚曰宣。彥之撰《墳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新要》一部,《新禮》一部,《五經異義》一部,并行于世。有子仲龕,官至猗氏令。

      何妥蕭該包凱

      何妥,字棲鳳,西城人也。父細胡,通商入蜀,遂家郫縣,事梁武陵王妃,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西州大賈。妥少機警,八歲游國子學,助教顧良戲之曰:“汝既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是河水之河?”應聲答曰:“先生姓顧,是眷顧之顧,是新故之故?”眾咸異之。十七,以技巧事湘東王,后知其聰明,召為誦書左右。時蘭陵蕭亦有俊才,住青楊巷,妥住白楊頭,時人為之語曰:“世有兩俊,白楊何妥,青楊蕭。”其見美如此。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學博士。宣帝初欲立五后,以問儒者辛彥之,對曰:“后與天子匹體齊尊,不宜有五?!蓖遵g曰:“帝嚳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數?”由是封襄城縣伯。高祖受禪,除國子博士,加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公。妥性勁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時納言蘇威嘗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誡臣云,唯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何用多為!”上亦然之。妥進曰:“蘇威所學,非止《孝經》。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從訓,是其不孝。若無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誠。不誠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讀《詩》無以言,不讀《禮》無以立?!M容蘇綽教子獨反圣人之訓乎?”威時兼領五職,上甚親重之,妥因奏威不可信任。又以掌天文律度,皆不稱職,妥又上八事以諫:

      其一事曰:臣聞知人則哲,惟帝難之??鬃釉唬骸芭e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由此言之,政之治亂,必慎所舉,故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察今之舉人,良異于此,無論諂直,莫擇賢愚。心欲崇高,則起家喉舌之任;意須抑屈,必白首郎署之官。人之不服,實由于此。臣聞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伏見留心獄訟,愛人如子,每應決獄,無不詢訪群公,刑之不濫,君之明也。刑既如此,爵亦宜然。若有懋功簡在帝心者,便可擢用。自斯以降,若選重官,必須參以眾議,勿信一人之舉;則上不偏私,下無怨望。

      其二事曰:孔子云:“是察阿黨,則罪無掩蔽。”又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彼^比者,即阿黨也。謂心之所愛,既已光華榮顯,猶加提挈;心之所惡,既已沈滯屈辱,薄言必怒。提挈既成,必相掩蔽,則欺上之心生矣;屈辱既加,則有怨恨,謗讟之言出矣。伏愿廣加逖訪,勿使朋黨路開,威恩自任。有國之患,莫大于此。

      其三事曰:臣聞舜舉十六族,所謂八元、八愷也。計其賢明,理優今日,猶復擇才授任,不相侵濫,故得四門雍穆,庶績咸熙。今官員極多,用人甚少,有一人身上乃兼數職,為是國無人也?為是人不善也?今萬乘大國,髦彥不少,縱有明哲,無由自達。東方朔言曰:“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斯言信矣。今當官之人,不度德量力,既無呂望、傅說之能,自負傅巖、滋水之氣,不慮憂深責重,唯畏總領不多,安斯寵任,輕彼權軸,好致顛蹶,實此之由?!兑住吩唬骸岸φ圩?,覆公餗,其形渥,兇?!毖圆粍倨淙我?。臣聞窮力舉重,不能為用。伏愿更任賢良,分才參掌,使各行有余力,則庶事康哉。

      其四事曰:臣聞《禮》云:“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者殺?!笨鬃釉唬骸叭耘f貫,何必改作?!狈姳饶暌詠?,改作者多矣。至如范威漏刻,十載不成;趙翊尺稱,七年方決。公孫濟迂誕醫方,費逾巨萬;徐道慶回互子午,糜耗飲食。常明破律,多歷歲時;王渥亂名,曾無紀極。張山居未知星位,前已蹂藉太常;曹魏祖不識北辰,今復轔轢太史。莫不用其短見,便自夸毗,邀射名譽,厚相誣罔。請今日已后,有如此者,若其言不驗,必加重罰,庶令有所畏忌,不敢輕奏狂簡。

      其余文多不載。時蘇威權兼數司,先嘗隱武功,故妥言自負傅巖、滋水之氣,以此激上。書奏,威大銜之。十二年,威定考文學,又與妥更相訶詆。威勃然曰:“無何妥,不慮無博士!”妥應聲曰:“無蘇威,亦何憂無執事!”由是與威有隙。其后上令妥考定鐘律,妥又上表曰:

      臣聞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然則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禮樂。又云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臣聞樂有二,一曰奸聲,二曰正聲。夫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孔子曰:“放鄭聲,遠佞人。”故鄭、衛、宋、趙之聲出,內則發疾,外則傷人。是以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人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則國亡無日矣。魏文侯問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欲寐,聽鄭、衛之音而不知倦,何也?”子夏對曰:“夫古樂者,始奏以文,復亂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鄭、衛之音者,奸聲以亂,溺而不止,飖雜子女,不知父子。今君所問者樂也,所愛者音也。夫樂與音,相近而不同,為人君者,謹審其好惡?!卑甘ト酥鳂芬?,非止茍悅耳目而已矣。欲使在宗廟之內,君臣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鄉里之內,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此先王立樂之方也。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故黃鐘大呂,弦歌干戚,僮子皆能儛之。能知樂者,其唯君子!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道矣。紂為無道,太師抱樂器以奔周。晉君德薄,師曠固惜清徵。

      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其間?!兑住吩唬骸跋韧踝鳂烦绲?,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敝劣邳S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湯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從夏以來,年代久遠,唯有名字,其聲不可得聞。自殷至周,備于《詩》《頌》。故自圣賢已下,多習樂者,至如伏羲減瑟,文王足琴,仲尼擊磬,子路鼓瑟,漢高擊筑,元帝吹簫。漢高祖之初,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之樂。迎神于廟門,奏《嘉至》之樂,猶古降神之樂也?;实廴霃R門,奏《永至》之樂,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乾豆上薦,奏《登歌》之樂,猶古清廟之歌也?!兜歉琛吩俳K,奏《休成》之樂,美神饗也?;实劬蜄|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成也。其《休成》、《永至》二曲,叔孫通所制也。漢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儛,當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陳是舜后,故齊有《韶》樂,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也。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祖滅秦,《韶》傳于漢,高祖改名《文始》,以示不相襲也?!段逍袃悺氛?,本周《大武》樂也,始皇改曰《五行》。及于孝文,復作四時之亻舞,以示天下安和,四時順也。孝景采《武德儛》以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為《盛德》,雖變其名,大抵皆因秦舊事。至于魏、晉,皆用古樂。魏之三祖,并制樂辭。自永嘉播越,五都傾蕩,樂聲南度,是以大備江東。宋、齊已來,至于梁代,所行樂事,猶皆傳古,三雍四始,實稱大盛。及侯景篡逆,樂師分散,其四儛、三調,悉度偽齊。齊氏雖知傳受,得曲而不用之于宗廟朝廷也。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雖耆老,頗皆記憶。及東土克定,樂人悉返,訪其逗遛,果云是梁人所教。今三調、四儛并皆有手,雖不能精熟,亦頗具雅聲。若令教習傳授,庶得流傳古樂。然后取其會歸,撮其指要,因循損益,更制嘉名。歌盛德于當今,傳雅正于來葉,豈不美與!謹具錄三調、四舞曲名,又制歌辭如別。其有聲曲流宕,不可以陳于殿庭者,亦悉附之于后。

      書奏,別敕太常取妥節度。于是作清、平、瑟三調聲,又作八佾、《鞞》、《鐸》、《巾》、《拂》四舞。先是,太常所傳宗廟雅樂,數十年唯作大呂,廢黃鐘。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請用黃鐘。詔下公卿議,從之。俄而妥子蔚為秘書郎,有罪當刑,上哀之,減死論。是后恩禮漸薄。六年,出為龍州刺史。時有負笈游學者,妥皆為講說教授之。為《刺史箴》,勒于州門外。在職三年,以疾請還,詔許之。復知學事。時上方使蘇夔在太常,參議鐘律。夔有所建議,朝士多從之,妥獨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議,朝臣多排妥。妥復上封事,指陳得失,大抵論時政損益,并指斥當世朋黨。于是蘇威及吏部尚書盧愷、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尋為國子祭酒。卒官。謚曰肅。撰《周易講疏》十三卷,《孝經義疏》三卷,《莊子義疏》四卷,及與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要》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蘭陵蕭該者,梁鄱陽王恢之孫也。少封攸侯。梁荊州陷,與何妥同至長安。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并通大義,尤精《漢書》,甚為貴游所禮。開皇初,賜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奉詔書與妥正定經史,然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該后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咸為當時所貴。

      東海包愷,字和樂。其兄愉,明《五經》,愷悉傳其業。又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大業中,為國子助教。于時《漢書》學者,以蕭、包二人為宗匠。聚徒教授,著錄者數千人,卒,門人為起墳立碣焉。

      ○房暉遠

      房暉遠,字崇儒,恆山真定人也。世傳儒學。暉遠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兼善圖緯,恆以教授為務。遠方負笈而從者,動以千計。齊南陽王綽為定州刺史,聞其名,召為博士。周武帝平齊,搜訪儒俊,暉遠首應辟命,授小學下士。及高祖受禪,遷太常博士。太常卿牛弘每稱為五經庫。吏部尚書韋世康薦之,為太學博士。尋與沛公鄭譯修正樂章。丁母憂,解任。后數歲,授殄寇將軍,復為太常博士。未幾,擢為國子博士。會上令國子生通一經者,并悉薦舉,將擢用之。既策問訖,博士不能時定臧否。祭酒元善怪問之,暉遠曰:“江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己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奔谰埔蛄顣熯h考定之,暉遠覽筆便下,初無疑滯。或有不服者,暉遠問其所傳義疏,輒為始末誦之,然后出其所短,自是無敢飾非者。所試四五百人,數日便決,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為不能測也。尋奉詔預修令式。高祖嘗謂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樂乎?”楊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無女樂。暉遠進曰:“臣聞‘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于《雅頌》,不得言無?!备咦娲髳?。仁壽中卒官,時年七十二,朝廷嗟惜焉,赗賻甚厚,贈員外散騎常侍。

      ○馬光

      馬光,字榮伯,武安人也。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讖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開皇初,高祖征山東義學之士,光與張仲讓、孔籠、竇士榮、張黑奴、劉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學博士,時人號為六儒。然皆鄙野無儀范,朝廷不之貴也。士榮尋病死。仲讓未幾告歸鄉里,著書十卷,自云此書若奏,我必為宰相。又數言玄象事。州縣列上其狀,竟坐誅??谆\、張黑奴、劉祖仁未幾亦被譴去。唯光獨存。嘗因釋奠,高祖親幸國子學,王公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章門。已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余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雖辭非俊辨,而理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勞焉。山東《三禮》學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初,教授瀛、博間,門徒千數,至是多負笈從入長安。后數年,丁母憂歸鄉里,遂有終焉之志。以疾卒于家,時年七十三。

      ○劉焯

      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父洽,郡功曹。焯犀額龜背,望高視遠,聰敏沈深,弱不好弄。少與河間劉炫結盟為友,同受《詩》于同郡劉軌思,受《左傳》于廣平郭懋常,問《禮》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業而去。武強交津橋劉智海家素多墳籍,焯與炫就之讀書,向經十載,雖衣食不繼,晏如也。遂以儒學知名,為州博士。刺史趙煚引為從事,舉秀才,射策甲科。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兼參議律歷,仍直門下省,以待顧問。俄除員外將軍。后與諸儒于秘書省考定群言。因假還鄉里,縣令韋之業引為功曹。尋復入京,與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國子祭酒蘇威、國子祭酒元善、博士蕭該、何妥、太學博士房暉遠、崔宗德、晉王文學崔賾等于國子共論古今滯義前賢所不通者。每升座,論難鋒起,皆不能屈,楊素等莫不服其精博。六年,運洛陽《石經》至京師,文字磨滅,莫能知者,奉敕與劉炫等考定。后因國子釋奠,與炫二人論義,深挫諸儒,咸懷妒恨,遂為飛章所謗,除名為民。于是優游鄉里,專以教授著述為務,孜孜不倦。賈、馬、王、鄭所傳章句,多所是非?!毒耪滤阈g》、《周髀》、《七曜歷書》十余部,推步日月之經,量度山海之術,莫不核其根本,窮其秘奧。著《稽極》十卷,《歷書》十卷,《五經述議》,并行于世。劉炫聰明博學,名亞于焯,故時人稱二劉焉。天下名儒后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論者以為數百年已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然懷抱不曠,又嗇于財,不行束修者,未嘗有所教誨,時人以此少之。廢太子勇聞而召之,未及進謁,詔令事蜀王,非其好也,久之不至。王聞而大怒,遣人枷送于蜀,配之軍防。其后典校書籍。王以罪廢,焯又與諸儒修定禮律,除云騎尉。煬帝即位,遷太學博士,俄以疾去職。數年,復被征以待顧問,因上所著《歷書》,與太史令張胄玄多不同,被駁不用。大業六年卒,時年六十七。劉炫為之請謚,朝廷不許。

      ○劉炫

      劉炫,字光伯,河間景城人也。少以聰敏見稱,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十年不出。炫眸子精明,視日不眩,強記默識,莫與為儔。左畫方,右畫圓,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無有遺失。周武帝平齊,瀛州刺史宇文亢引為戶曹從事。后刺史李繪署禮曹從事,以吏干知名。歲余,奉敕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俄直門下省,以待顧問。又與諸術者修天文律歷,兼于內史省考定群言,內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禮之。炫雖遍直三省,竟不得官,為縣司責其賦役。炫自陳于內史,內史送詣吏部,吏部尚書韋世康問其所能。炫自為狀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并堪講授?!吨芤住贰ⅰ秲x禮》、《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誦于心。天文律歷,窮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嘗假手?!崩舨烤共辉斣?,然在朝知名之士十余人,保明炫所陳不謬,于是除殿內將軍。

      時牛弘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余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后有人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歸于家,以教授為務。太子勇聞而召之,既至京師,敕令事蜀王秀,遷延不往。蜀王大怒,枷送益州。既而配為帳內,每使執杖為門衛。俄而釋之,典校書史。炫因擬屈原《卜居》,為《筮途》以自寄。

      及蜀王廢,與諸儒修定《五禮》,授旅騎尉。吏部尚書牛弘建議,以為禮諸侯絕傍期,大夫降一等。今之上柱國,雖不同古諸侯,比大夫可也,官在第二品,宜降傍親一等。議者多以為然。炫駁之曰:“古之仕者,宗一人而已,庶子不得進。由是先王重適,其宗子有分祿之義。族人與宗子雖疏遠,猶服缞三月,良由受其恩也。今之仕者,位以才升,不限適庶,與古既異,何降之有。今之貴者,多忽近親,若或降之,民德之疏,自此始矣?!彼鞂嬈涫?。開皇二十年,廢國子四門及州縣學,唯置太學博士二人,學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學校不宜廢,情理甚切,高祖不納。開皇之末,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遼東為意。炫以為遼東不可伐,作《撫夷論》以諷焉,當時莫有悟者。及大業之季,三征不克,炫言方驗。

      煬帝即位,牛弘引炫修律令。高祖之世,以刀筆吏類多小人,年久長奸,勢使然也。又以風俗陵遲,婦人無節。于是立格,州縣佐史,三年而代之,九品妻無得再醮。炫著論以為不可,弘竟從之。諸郡置學官,及流外給廩,皆發自于炫。弘嘗從容問炫曰:“案《周禮》士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于前,判官減則不濟,其故何也?”炫對曰:“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古今不同,若此之相懸也,事繁政弊,職此之由?!焙胗謫枺骸拔?、齊之時,令史從容而已,今則不遑寧舍,其事何由?”炫對曰:“齊氏立州不過數十,三府行臺,遞相統領,文書行下,不過十條。今州三百,其繁一也。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其繁二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從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納言楊達舉炫博學有文章,射策高第,除太學博士。歲余,以品卑去任,還至長平,奉敕追詣行在所?;蜓云錈o行,帝遂罷之,歸于河間。于時群盜蜂起,谷食踴貴,經籍道息,教授不行。炫與妻子相去百里,聲問斷絕,郁郁不得志,乃自為贊曰:

      通人司馬相如、揚子云、馬季長、鄭康成等,皆自敘風徽,傳芳來葉。余豈敢仰均先達,貽笑眾昆。待以日迫桑榆,大命將近,故友飄零,門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親故莫照其心,后人不見其跡,殆及余喘,薄言胸臆,貽及行邁,傳示州里,使夫將來俊哲知余鄙志耳。余從綰發以來,迄于白首,嬰孩為慈親所恕,棰楚未嘗加,從學為明師所矜,榎楚弗之及。暨乎敦敘邦族,交結等夷,重物輕身,先人后己。昔在幼弱,樂參長者,爰及耆艾,數接后生。學則服而不厭,誨則勞而不倦,幽情寡適,心事方違。內省生平,顧循終始,其大幸有四,其深恨有一。性本愚蔽,家業貧窶,為父兄所饒,廁縉紳之末,遂得博覽典誥,窺涉今古,小善著于丘園,虛名聞于邦國,其幸一也。隱顯人間,沈浮世俗,數忝徒勞之職,久執城旦之書,名不掛于白簡,事不染于丹筆,立身立行,慚恧實多,啟手啟足,庶幾可免,其幸二也。以此庸虛,屢動神眷,以此卑賤,每升天府,齊鑣驥騄,比翼鹓鴻,整緗素于鳳池,記言動于麟閣,參謁宰輔,造請群公,厚禮殊恩,增榮改價,其幸三也。晝漏方盡,大耋已嗟,退反初服,歸骸故里,玩文史以怡神,閱魚鳥以散慮,觀省野物,登臨園沼,緩步代車,無罪為貴,其幸四也。仰休明之盛世,慨道教之陵遲,蹈先儒之逸軌,傷群言之蕪穢,馳騖墳典,厘改僻謬,修撰始畢,圖事適成,天違人愿,途不我與。世路未夷,學校盡廢,道不備于當時,業不傳于身后。銜恨泉壤,實在茲乎?其深恨一也。

      時在郡城,糧餉斷絕,其門人多隨盜賊,哀炫窮乏,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與之。炫為賊所將,過城下堡。未幾,賊為官軍所破,炫饑餓無所依,復投縣城。長吏意炫與賊相知,恐為后變,遂閉門不納。是時夜冰寒,因此凍餒而死,時年六十八。其后門人謚曰宣德先生。

      炫性躁競,頗俳諧,多自矜伐,好輕侮當世,為執政所丑,由是官途不遂。著《論語述議》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經正名》十二卷,《孝經述議》五卷,《春秋述議》四十卷,《尚書述議》二十卷,《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算術》一卷,并行于世。

      ○褚輝

      吳郡褚輝,字高明,以《三禮》學稱于江南。煬帝時,征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輝博辯,無能屈者,由是擢為太學博士。撰《禮疏》一百卷。

      ○顧彪

      余杭顧彪,字仲文,明《尚書》、《春秋》。煬帝時為秘書學士,撰《古文尚書疏》二十卷。

      ○魯世達

      余杭魯世達,煬帝時為國子助教,撰《毛詩章句義疏》四十二卷,行于世。

      ○張沖

      吳郡張沖,字叔玄。仕陳為左中郎將,非其好也,乃覃思經典,撰《春秋義略》,異于杜氏七十余事,《喪服義》三卷,《孝經義》三卷,《論語義》十卷,《前漢音義》十二卷。官至漢王侍讀。

      ○王孝籍

      平原王孝籍,少好學,博覽群言,遍治五經,頗有文干。與河間劉炫同志友善。開皇中,召入秘書,助王劭修國史。劭不之禮,在省多年,而不免輸稅。孝籍郁郁不得志,奏記于吏部尚書牛弘曰:

      竊以毒螫寔膚,則申旦不寐,饑寒切體,亦卒歲無聊。何則?痛苦難以安,貧窮易為蹙。況懷抱之內,冰火鑠脂膏,腠理之間,風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伏惟明尚書公動哀矜之色,開寬裕之懷,咳唾足以活枯鱗,吹噓可用飛窮羽。芬椒蘭之氣,暖布帛之詞,許小人之請,聞大君之聽。雖復山川不遠,鬼神在茲,信而有徵,言無不履,猶恐拯溺遲于援手,救經緩于扶足。待越人之舟楫,求魯匠之云梯,則必懸于槁樹之枝,沒于深淵之底矣。夫以一介貧人,七年直省,課役不免,慶賞不沾,賣貢禹之田,供釋之之費,有弱子之累,乏強兄之產。加以老母在堂,光陰遲暮,寒暑違闕,關山超遠,嚙臂為期,前途逾邈,倚閭之望,朝夕已勤。謝相如之病,無官可以免,發梅福之狂,非仙所能避。愁疾甚乎厲鬼,人生異夫金石。營魂且散,恐筮予無徵,赍恨入冥,則虛緣恩顧,此乃王稽所以致言,應侯為之不樂也。潛鬢發之內,居眉睫之間,子野未曾聞,離硃所不見,沈淪東觀,留滯南史,終無薦引,永同埋殯。三世不移,雖由寂寞,十年不調,實乏知己。夫不世出者,圣明之君也,不萬一者,誠賢之臣也。以夫不世出而逢不萬一,此小人所以為明尚書幸也。坐人物之源,運銓衡之柄,反披狐白,不好緇衣,此小人為明尚書不取也。昔荊玉未剖,刖卞和之足,百里未用,碎禽息之首。居得言之地,有能用之資,增耳目之明,無手足之蹙,憚而弗為,孰知其解!夫官或不稱其能,士或未申其屈,一夫竊議,語流天下。勞不見圖,安能無望!儻病未及死,狂還克念,汗窮愁之簡,屬離憂之詞,記志于前修,通心于來哲,使千載之下,哀其不遇,追咎執事,有點清塵,則不肖之軀,死生為累,小人之罪,方且未刊。愿少加憐愍,留心無忽!

      弘亦知其有學業,而竟不得調。后歸鄉里,以教授為業,終于家。注《尚書》及《詩》,遭亂零落。

      史臣曰:古語云:“容體不足觀,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稱,然而顯聞四方,流聲后胤者,其唯學乎?”信哉斯言也。暉遠、榮伯之徒,篤志不倦,自求諸己,遂能聞道下風,稱珍席上?;蚓弁角О?,或服冕乘軒,見重明時,實惟稽古之力也。江陽從容雅望,風韻閑遠,清談高論,籍甚當年;彥之敦經悅史,砥身礪行,志存典制,動蹈規矩;何妥通涉俊爽,神情警悟,雅有口才,兼擅詞筆,然訐以為直,失儒者之風焉;劉焯道冠縉紳,數窮天象,既精且博,洞幽究微,銘深致遠,源流不測,數百年來,斯人而已;劉炫學實通儒,才堪成務,九流七略,無不該覽,雖探賾索隱,不逮于焯,裁成義說,文雅過之。并道亞生知,時不我與,或才登于下士,或餒棄于溝壑,惜矣。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碧熘c者聰明,所不與者貴仕,上圣且猶不免,焯、炫其如命何!


      譯文

      ○元善

      元善,河南洛陽人。

      祖父元叉,是西魏侍中。

      父親元羅,最初擔任梁州刺史,到元叉被殺時,逃到梁國,官至征北大將軍、青冀兩州的刺史。

      元善年幼時跟著父親到江南,他天性好學,于是通讀了五經,尤其精通《左傳》。

      侯景之亂時,元善到了周國。

      周武帝十分敬重他,讓他做了太子宮尹,賜爵為江陽縣公。

      他常常拿經書教授太子。

      開皇初年,做內史侍郎。

      高祖每當看見他就說:“一表人才??!”凡是陳述事理的奏書,讀來抑揚頓挫,令人注目相看。

      陳國派使臣袁雅來問候,皇上命元善到館舍中接受國書,袁雅出門時見元善卻不行禮。

      元善說過去辦事有敬拜的禮節,袁雅無話可答,就向他下拜,行禮后就離去了。

      后來又升為國子祭酒。

      皇上曾經到學校行拜師之禮,命元善講《孝經》。

      于是元善詳細陳說書中的內容與道理,同時又用含蓄的話來勸諫皇上。

      皇上十分高興地說:“聽了江陽縣公的一番話,令人振奮?!被噬腺p給了元善一百匹絹,一套衣服。

      元善的精通廣博,次于何妥,但是他風流蘊藉,舉止瀟灑,話音清楚明朗,聽的人可以忘記疲倦,因此后輩們都紛紛來到他的門下。

      何妥時常心中不服,想使元善折服。

      因為元善講《春秋》,剛一開講,儒生們就全到齊了。

      元善私下對何妥說:“人的名望已經決定,希望你不要使我為難?!焙瓮状饝?。

      到了講學的場所,何妥便援引古今的疑難來發難,元善大多不能回答。

      元善心里很忌恨,兩個人因此有隔閡。

      元善認為高赹有做宰相的才能,曾經對皇上說:“楊素粗俗,蘇威怯懦,元胄、元,是如同鴨子一樣的小人。

      可以交給國家大事的人,只有高赹。”皇上當時認為是對的,到了高赹有了罪過,皇上因為元善曾經為高赹說過話,很是責怪抱怨他。

      元善憂慮害怕,以前就患有消渴病,于是病重而死,死時六十歲。

      ○辛彥之

      辛彥之是隴西狄道人。

      祖父辛世敘,西魏涼州刺史。

      父親辛靈輔,北周渭州刺史。

      辛彥之九歲時父親去世,他不與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廣泛涉獵經史之書,與天水的牛弘志同道合,愛好學習。

      后進入關內,在京兆定居。

      周太祖器重他,召引他做中外府禮曹,賞賜給他衣馬珠玉。

      當時國家初創,各種制度、禮儀還沒有健全,而朝中大臣大多是行武出身,修定禮儀典章,只有辛彥之而已。

      太祖不久拜辛彥之為中書侍郎。

      周閔帝即位后,辛彥之與少宗伯盧辯專管禮儀制度。

      周明帝、周武帝年間(557~578),辛彥之歷任典祀、太祝、樂部、御正四曹大夫,封開府儀同三司。

      辛彥之奉命迎接突闕皇后回朝后,皇上贈給他二百匹馬,封為龍門縣公,食邑千戶。

      不久,晉爵為五原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戶。

      周宣帝即位后,授彥之為少宗伯。

      隋高祖即位后,升辛彥之為太常少卿,改封任城郡公,進位上開府。

      不久調任國子祭酒。

      一年多后,高祖拜辛彥之為禮部尚書,和秘書監牛弘作《新禮》一書。

      吳興人沈重有博學之名,高祖曾令辛彥之與沈重辯論學問,沈重辯不過他,于是退席謝罪說:“辛君的學識就像金城湯池,我無法攻破它?!备咦娲笙?,后拜辛彥之為隋州刺史。

      當時各州的長官大都向朝廷上貢珍寶玩物,只有辛彥之上貢的都是祭禮之物。

      高祖非常喜歡,對朝臣說:“人怎么能沒有學問,辛彥之的上貢方式,很有古人的遺風?!毙翉┲{任潞州刺史,他前后任職之處,都有仁政之名。

      辛彥之信仰佛教,在城內修佛寺兩所,都高十五層。

      開皇十一年(592),潞州人張元突然死去,幾天后卻意外地活了。

      張元說他云游天上,看見一所新建的房子,建制相當華麗。

      張元問是怎么回事,人們說,這是潞州刺史辛彥之有功德,建造這所殿堂迎接他。

      辛彥之聽了并不高興。

      這一年他死在任上。

      謚為“宣”。

      辛彥之撰寫的《墳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禮要》一部,《新禮》一部,《五經異義》一部,都流傳于世。

      他有個兒子叫辛仲龕,官至猗氏縣令。

      ○何妥

      何妥,字棲鳳,西城人。

      他的父親細胡因經商進入西蜀,于是就在郫縣安家,侍奉梁朝武陵王蕭紀,主管金帛交易,因而成為巨富,號稱“西州大賈”。

      何妥小時就機警聰敏。

      八歲,游國子學,助教顧良對他開玩笑說:“你既然姓何,不知是‘荷葉’之‘荷’?還是‘河水’之‘河’?”何妥應聲說道:“光生姓顧,不知是‘眷顧’之‘顧’,還是‘新故’之‘故’?”眾人都為他的靈活機變感到詫異。

      十七歲時,何妥因靈巧機敏侍奉湘東王蕭繹。

      后來,湘東王知道他聰敏,又召為誦書,侍奉于左右。

      當時蘭陵人蕭也有雋才,住在青楊巷;何妥住在白楊頭。

      人們因此就說:“當今世上有倆雋才:一個是白楊頭何妥,一個是青楊巷蕭。”他就是如此受到世人贊譽。

      江陵淪陷后,周武帝特別器重他,命他為太學博士。

      后宣帝繼位,打算同時冊封五個后妃,以此征求儒生辛彥之的意見。

      辛彥之回答道:“皇后和天子同是尊貴之軀,不可同時立五個?!焙瓮遵g斥說:“上古帝嚳有四個妃子,舜也有兩個。

      后妃哪有什么定數呢?”因此,何妥被封為襄城縣伯。

      隋高祖受禪,何妥被授予國子博士,兼通直散騎常侍,晉爵為公。

      何妥生性急躁,也頗具口才,喜歡評議人物。

      當時,納言蘇威曾對皇上說:“我的先父常常告誡我說,只要通讀《孝經》一卷,就足以立身治國,何必多學!”皇上覺得他說得在理。

      何妥為此向皇上進言道:“蘇威所學,不只《孝經》一卷。

      他的先父倘若確實說過這話,那么,蘇威就沒有聽從父訓,這說明他不孝順;假如他父親根本沒有說過這番話,那么,他就是公然在皇上面前說謊話,這說明他不忠誠。

      既不忠,又不孝,這種人怎么能侍奉皇上?況且孔子曾經說過:‘不讀《詩經》,就無話可講;不讀《禮記》,就不能立身行事?!K綽教子怎么竟然違反圣人的訓導呢?”蘇威當時身兼五職,皇上十分親近、器重他。

      何妥因此對皇上說,蘇威不可信任。

      又因為主管天文、律度的都不稱職,何妥又提出八件事向皇上奏道:其一,我聽說善于識別人才的就是賢哲,一國之君要做到這點就更加困難。

      孔子說:“正直的人放在邪惡的人上面,百姓就會信服;反之,把邪惡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會信服。”由此看來,政治安定,必須慎重地選拔、使用人才。

      所以,推薦賢才的受重賞,埋沒賢才的應殺戮。

      看看現在的用人情況,確實不同此,不管是奸佞還是正直,也不管是賢能還是愚笨,他們對于想要推崇的人,一啟用就委以重任;對于想要壓抑排擠的人,就叫他到老也只能做個郎官這樣的小官。

      人們不能心服,實在是因此而造成的呀。

      我聽說在朝廷上授予爵位,是希望大家都獎賞他;在大街殺人,是希望人們都能唾棄他。

      我看皇上十分關注訴訟案件,愛民如子,每次處理案件,無不親自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濫用刑法,這是皇上的圣明之處??!對待訴訟案件能如此,授人爵位也應該如此。

      如果您心里記著誰有什么豐功偉績,就可以提拔、重用。

      從這以下,如要選拔重要官員,必須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應該偏信某一個人的推舉。

      那么,在上者不徇私,在下者無報怨。

      其二,孔子說:“經常審查朋黨,那么,罪人就無人袒護了。”孔子又說:“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卻不講團結?!边@里所所說的勾結,就是結黨營私。

      他們對心里所喜歡的人,即使他已經榮華富貴,仍然加以提挈;對心里所厭惡的人,即使他已經處于卑微、屈辱的境地,也要拼命加以詆毀。

      那些小人一旦被提拔重用,必定相互勾結、袒護,那么,欺君之心頓生;而那些官卑職小的人既然身受屈辱,就必然會生怨氣,怨言自然就產生了。

      誠望您能廣泛查訪,不要使小人結黨營私成為一種風氣,應親自施以恩威。

      國家的憂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其三,我聽說舜曾舉薦十六個人,即所謂“八元”、“八愷”。

      我想他的賢明,要比今天的人高,但舜仍然擇才而用,不致混亂,才使國家四境安定,各種事功都作得好。

      而今官職極多,但用的人卻很少,有人身兼數職。

      是國家缺少人才?還是人才都不行?如此大國,有才能的人確實不少,可是,他們縱使有才能,也缺乏仕進的機會。

      東方朔曾說:“器重,他會成為將帥;鄙棄,他就只能成為奴隸?!钡拇_如此啊。

      現在的一些官員,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和才能,既沒有呂望、傅說的才能,卻自負有傅巖、滋水的傲氣,不考慮責任重大,而只怕管的事不多,安于寵幸,玩忽職守,終致失敗,實在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

      《易經》說:“鼎的腳一旦折斷,里面的食物就會傾出,那情形一定狼藉不堪?!边@就是說,那些腳本來就不勝重任。

      我聽說需要竭盡全力才能舉重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我懇請您另選賢良,并依據各自的才能讓他們分管有關事務,使之各有余力。

      誠如此,凡事就能獲得成功。

      其四,我聽說《禮記》上曾說:“析言、破律、亂名、改作,搞旁門左道而擾亂政治者必須殺頭?!笨鬃诱f:“沿襲舊的習慣、制度,何必改作?!蔽野l現這么多年來,改作的實在太多了。

      至如范威改作漏刻儀,十年也沒成功;趙翊改進尺秤,歷時七年才定下來;公孫濟研制醫方,迂腐荒誕,結果耗資巨萬;徐道慶根本就不懂地理,白白地耗廢國家的俸祿;常明更改歷法,歷經數載;王渥更改官名與物名,曾使許多文物失去了標準和法度;張山居本來就不知道星位,此前在太常寺指手劃腳;曹魏祖也不知北斗,而今居然官居太史。

      他們這些人沒有誰不是憑借可憐的迂見,妄自尊大,沽名釣譽,且相互詆毀、欺蒙的。

      我請求從今以后,如有這類情況的,如其言得不到驗證,必須加以重罰,庶可使他們有所畏懼,不敢輕率地上奏簡章。

      其他文字多不記載。

      當時蘇威權兼數司,而先前曾隱居武功縣,所以何妥說他自負有傅巖、滋水之氣,以此引起皇上注意。

      何妥書上奏給皇上后,蘇威對他懷恨至極。

      開皇十二年(593),蘇威定考文學,又與何妥互相詆毀、攻擊。

      蘇威勃然大怒說:“沒有何妥,不必擔心無國子學博士!”何妥應聲說:“無蘇威,也不必擔心無人管理國家大事!”因此,何妥與蘇威有矛盾。

      這以后,皇上命令何妥考定鐘律,何妥又上表奏道:我聽說人世間光明,就會產生禮樂;地府幽冥,就會產生鬼神。

      那么,能感動天地鬼神的,沒有什么能和禮樂相比。

      我又聽說禮樂推行到一定程度,就會使人民無怨無爭,拱手之間天下即可安定,這就是禮樂產生的效應。

      我聽說,音樂有兩類:一類是奸聲,另一類是正聲。

      大凡奸聲動人,就讓人增長邪氣,邪氣進一步擴展,淫樂于是產生了。

      正聲動人,就會產生順氣,順氣進一步擴展,和樂于是產生了。

      所以好的音樂一旦風行,就會使倫理清白,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安寧。

      孔子說:“拋棄鄭聲,疏遠奸人。”因而鄭、衛、宋、趙之聲一出現,對己則可以引發邪惡,對外則傷害他人。

      所以,宮調泛濫就會荒淫,他的國君也變得驕奢淫逸;商調泛濫就會產生邪惡,官員們也就貪贓枉法;角調泛濫就會產生憂患,百姓就會有怨憤之心;徵調泛濫就會產生哀怨之情,那么國家必定會禍事蜂起;羽調一亂會出現危險,那么國家一定財源匱乏。

      如果五調都亂了,那么離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想睡覺,聽鄭國、衛國的音樂反而不知疲倦,這是為什么呢?”子夏回答說:“一般說來,古樂以《文始》為先,《大武》為后,常聽古樂可以修養身心,治理家國,并使天下平均。

      鄭國、衛國的音樂,因為是邪惡之聲,所以常常擾亂綱常,如果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就會混雜子女,不分父子。

      現今您所問的是樂,而所愛的是音。

      樂與音固然相近,但不相同。

      作為一國之君,要謹慎對待自己的好惡?!笨季抗湃酥贫ǘY樂的動機,不只是讓人悅耳而已。

      旨在讓君臣在朝廷內同聽,那么,君臣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在鄉里同聽,那么,長幼就沒有不和順的;父子在家中同聽,那么,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

      這就是先王制定禮樂的道理?。∷?,只懂得聲色而不懂得音樂的,是禽獸;只了解音樂而不知道音樂的,是普通平民。

      所以,董鐘大呂、弦歌干戚,童子都能跟著跳舞。

      真正通曉禮樂的只有君子!對于不通聲樂的,不可和他談禮樂;對于不懂音樂的,不可和他談禮樂。

      一個人如果通曉了音樂,就差不多達到最高境界了。

      商紂王為政無道,太師抱上樂器投奔周王。

      晉平公寡德,師曠因此特別珍惜音樂,不肯彈奏。

      上古的時候,沒有音樂,只會拍肚皮,以腳跺地,樂在其中。

      《易經》上說:“先王制作禮樂,目的是為了推崇道德,向天帝表明耿耿忠心,并同時祭祀祖宗?!敝劣邳S帝作的《咸池》、顓頊作的《六莖》、帝嚳作的《五英》、堯作的《大章》、舜作的《大韶》、禹作的《大夏》、商湯作的《大護》、武王作的《大武》,從夏朝以來,因年代久遠,只留下名稱,樂聲聽不到了。

      從商代到周代,音樂集中在《詩經》中。

      所以,從圣賢以下,大多通曉音樂。

      譬如伏羲氏減瑟、周文王足琴、孔子擊磬、子路彈瑟、漢高祖擊筑、漢元帝****。

      漢高祖初年,叔孫通因襲秦人制定了漢代宗廟里所使用的音樂。

      迎神于廟門時,奏《嘉至》樂,如同古代迎神時所奏的音樂。

      皇帝進入宗廟,奏《永至》樂,以合行走時的節奏,如同古代的《采薺》、《肆夏》樂。

      乾豆上獻,奏登歌之樂,如同古代的清廟歌。

      奏完登歌樂,奏《休成》樂,以贊美鬼神之祭。

      皇帝在東廂坐定后,奏《永安》樂,以贊美禮儀的完備。

      《休成》、《永至》二曲,為叔孫通所作。

      漢高祖廟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舞樂。

      春秋時,陳國公子完投奔到齊國,陳國人是舜的后裔,因此,齊國也就有了韶樂。

      因此,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后,竟覺得數月不知肉的滋味。

      秦始皇消滅齊國,得到齊國的韶樂。

      漢高祖繼而滅秦,韶樂于是傳到漢,只不過高祖將它改名為《文始》,以顯示不因襲前人。

      《五行》舞本是周代《大武》樂,始皇改名為《五行》。

      到漢孝文帝時,又制作春、夏、秋、冬四時舞樂,以顯示天下平安和順,四時風調雨順。

      孝景帝時依據《武德》舞創制《昭德》舞,孝宣帝又依據《昭德》舞創制《盛德》舞,雖然幾易其名,然而大多沿襲秦代。

      到了魏、晉時期,所采用的都是古樂。

      魏初三朝皇帝都創制過樂辭。

      自從永嘉年間王室遷移,京城傾廢,樂聲傳到南方,因此,古樂大備于江南。

      宋、齊以來,及至梁代,所行禮樂之事,還是古樂。

      三雍、四始,當時的確盛行。

      等到侯景篡權反叛,樂師四處分散,其四舞、三調都流傳到北齊。

      北齊人雖然知道傳授,但得到后并沒有用在宗廟朝廷上。

      我年輕時就愛好音律,留心于管弦。

      現在雖然年事已高,差不多都還記得。

      當東土平定,樂師返回家園,我前去進行查訪,果真說是梁人所教。

      現在《三調》、《四舞》都有一些能手,雖然他們不算很熟練,但也很有些雅聲。

      如果讓他們教習傳授,還可使古樂流傳。

      然后,將它們收集起來,摘其精要,根據發展情況加以增減,重新確定好的名稱。

      歌頌皇上的盛德,將雅正之風傳于后世,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我謹抄錄三調、四舞的曲名,另制作一些其他的歌辭。

      其中有些聲曲流宕,不能用之于朝廷的,也一并附在后面。

      奏表上給皇上后,皇上又命太常寺歸何妥管轄。

      于是作清、平、瑟三調聲,又作八佾及《革卑》、《鐸》、《巾》、《拂》四舞。

      在此之前,太常寺所流傳的宗廟雅樂,幾十年來只作大呂,廢棄了黃鐘。

      何妥又認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古人的初衷,于是上奏皇上請求再度使用黃鐘。

      皇帝下詔命令眾卿討論,眾卿都同意這種做法。

      不久,何妥的兒子何蔚做秘書郎,犯罪應當斬首,皇上同情他,減免了他的死罪。

      從此對何妥的恩遇日漸淡薄。

      開皇六年(587),何妥出任龍州刺史。

      當時,常常有一些背著書箱四處求學的人,何妥都親自給他們講學。

      他寫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門外。

      任刺史三年后,因病請求還京,皇上有詔同意。

      后又主管學事。

      當時,皇上讓蘇夔在太常寺任職,參與商定鐘律。

      蘇夔提出了一些建議,朝中官員大都贊同,惟有何妥不贊同,常常揭蘇夔的短處。

      隋高祖讓朝中官員再議,朝臣大都反對何妥。

      何妥又上密奏給皇上,指陳得失,大抵說的是時政得失,并指責當時的朋黨。

      于是,蘇威和吏部尚書盧愷、侍郎薛道衡等都因此獲罪。

      后被任命為伊州刺史,何妥沒去上任。

      不久,又被授為國子祭酒。

      死于任上。

      謚號肅。

      他一生中撰寫了《周易講疏》十三卷,《孝經義疏》三卷,《莊子義疏》四卷,以及和沈重等撰寫的《三十六科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要》一卷,其他文集十卷,都流行于世。

      ○劉炫

      劉炫字光伯,河間景城人。

      少年以聰慧敏捷為人稱道,與信都的劉焯潛心讀書,十年不曾出門。

      劉炫眼睛非常明亮有神,看太陽都不昏花,他的識記能力很強,沒有誰能與他相比。

      他左手畫方形,右手畫圓形,口里誦讀,眼睛識數,耳朵傾聽,五件事情同時做,沒有一事遺漏或失誤。

      周武帝平定齊國之后,瀛州刺史宇文亢讓他任戶曹從事,后來的刺史李繪又任他為禮曹從事,以吏才出名。

      一年多后,奉皇帝詔令與著作郎王劭一起編國史。

      不久出任門下省,以備為皇上顧問。

      又與諸位術士編修天文、歷法,還在內史省兼任考核評定群臣的職務,內史令李德林,是博陵人,很尊重他。

      劉炫雖然在三省都任過職,竟然沒有得到官位,還被縣司責成交賦稅服勞役。

      他向內史陳述了這件事,內史將此事轉告給吏部,吏部尚書韋世康詢問他有什么才能,劉炫自我陳述說:“《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以及孔安國、鄭玄、王肅、何休、服虔、杜預等人的注,總共十三家,雖然掌握的意義有精細粗略之分,但都能夠講解傳授。

      《周易》、《禮儀》、《轂梁》,所下功夫就稍差一些。

      史書諸子文集中的美好的言辭和事情,都牢記在心。

      天文、歷法等方面,也能窮盡其細微之處。

      至于公文、信札,也未曾讓別人代過勞?!崩舨烤谷徊辉僭敿殰y試,但是,在朝廷中的較為有名的十多人,擔保證明劉炫所陳述的沒有虛假,就這樣,劉炫被授予殿內將軍之職。

      當時,牛弘奏請皇上在全國購買散失在民間的書籍,劉炫于是偽造了一百多卷,題名為《連山易》、《魯史記》等,抄錄后送到官府,領取獎賞而去。

      后來有人控告他,經過特赦免去一死。

      他因此被除名,就回到家里,以講學授徒為業。

      太子楊勇聽說此事就召見他,等他到了京城,皇帝又詔令他侍奉蜀王楊秀,他故意拖延不到任。

      蜀王大怒,將他戴上刑具送往益州。

      沒有多久,把他分派做了侍衛,讓他拿著兵器當門衛。

      不久放出,讓他主管校對書籍等事,劉炫因此模仿屈原《卜居》作了一篇《筮涂土》來自我寄托。

      等到蜀王被廢,劉炫與群儒們一起修定《五禮》,授予旅騎尉之職。

      吏部尚書牛弘提出建議,認為應該禮遇諸侯而絕旁枝,大夫要降一等。

      現在的上柱國,雖然不同于古代的諸侯,與大夫相比照是可以的,官職在第二品,應當降旁親一等。

      議論者多數人認為應該這樣。

      劉炫反駁他們說:“古代做官的,只是直系一人罷了,旁系子弟不得做官,因此先王注重嫡親,其宗子有分別授祿的主張。

      旁系和直系比雖然疏遠一些,但還要穿三個月的喪服,確實是由于享受到了恩惠。

      現在做官,地位憑借才干而升遷,不受直系旁系的限制,與古代已經不同了,還有什么降不降呢?現在地位尊貴的人,多數忽略了近親,假如再降低一等,那么人們道德意識的衰微,就會從此開始了?!庇谑沁@件事就作罷了。

      開皇二十年(600),皇帝廢除國子四門以及州學縣學,只設太學博士二人,學生七十二人。

      劉炫向皇帝上書,認為學校不應該廢除,情理非常懇切,高祖沒有采納。

      開皇末年,國家興盛,朝廷內外都有攻取遼東的意圖。

      劉炫認為遼東不能攻伐,作《撫夷論》來諷諫這件事,當時誰也沒有認識過來。

      等到大業末年,三次攻伐都沒有取勝,劉炫的話才得到證實。

      煬帝繼位,牛弘召引劉炫修訂法律政令。

      高祖在世時,由于文官大多是卑鄙之人,時間長了滋長奸詐,是時勢使他們變成了這樣。

      又因為社會風氣越來越壞,婦女不守節。

      于是定下制度,州縣的僚屬,三年更換一次,九品以上官職的妻子不能再嫁。

      劉炫寫文章論述不能這樣做,牛弘接受了他的意見。

      各郡都設置學官。

      在外讀書的人也按時發放補貼,這些都是從劉炫開始的。

      牛弘曾對劉炫閑談說:“按《周禮》記載士多而官吏少,現在府吏長史等官比以前的多百倍,處理政務的僚屬們一旦減少就不夠用,這是什么原因呢?”劉炫回答說:“古人委任專人辦事,年末以考核為準,案件不再重新核對,文辭也不過于繁雜詳盡,長官的責任,只掌握重要的東西罷了。

      現在的僚屬總要反復研究。

      假使某個案件還不夠成熟,不夠周密,將會不遠萬里去追查核實百年之久的舊案,所以有諺說:‘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懸殊相差這樣大,事情繁雜政治弊端重重,是此為緣故?!迸:胗謫枺骸拔?、齊的時候,府令長史辦事從容,現在卻沒有一點閑暇,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劉炫回答說:“齊朝設立州府不過幾十個,三府行臺,順次地統領著,下達文告之類的,也不過十余條。

      現在的州府有幾百個,這是第一繁雜。

      過去州府只設置法紀綱要,郡府只設置守丞,縣衙只有縣令罷了。

      至于其他的差役幕僚,就由各自長官聘任,接受詔令上任,而且每個州也不過幾十個人。

      現在卻不是這樣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部由吏部委任,非常細小的事情,都屬于考核的對象,這是第二繁雜。

      減少官員不如減少事情,減少事情不如心里清靜,官員的事情不減少而希望從容辦事,怎么可能呢?”牛弘很稱贊他的主張,但是并沒有采用。

      任納言的楊達推薦劉炫,說他學識淵博又有文采,經考試名列前茅,被授予太學博士。

      一年多以后,因其官階太低而離職,回到長平。

      奉皇帝詔令追趕劉炫去見皇上。

      因有人說他沒有好的品行,煬帝也就罷了,劉炫就回到了河間老家。

      這個時候,群盜蜂起,糧食價格暴漲,經書中的大道理無法傳播,教化傳授無法進行。

      劉炫與妻子兒女相距百里,音信斷絕,心中苦悶而又不得志。

      劉炫在郡城,糧食斷絕。

      他的門人大多跟隨盜賊,可憐劉炫窮苦匱乏,就到郡城下面向郡官索要劉炫,郡官方才放出了他。

      劉炫被盜賊裹脅,過城堡。

      沒有多久,盜賊被官軍所攻破,劉炫饑餓又沒有依靠,又投奔到縣城。

      長吏認為劉炫曾與賊有關系,害怕發生變故,就不放他進城,這時候的夜非常寒冷,于是在寒冷和饑餓中死去,時年六十八歲。

      其后他的門人給他加謚號叫“宣德先生”。

      劉炫性情急躁而又爭強好勝,也很幽默詼諧,又愛自大自夸,喜歡輕慢當世之士,被執政者所瞧不起,因此仕途不通達。

      他的著作有《論語述議》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經正名》十二卷,《孝經述議》五卷,《春秋述議》四十卷,《尚書述議》二十卷,《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算術》一卷,都流傳于世。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电影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人成7777|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黄色网站|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素人|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