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古至今討論地形險要的論述中,說的不外乎都是:秦地長安處在函谷關、黃河的地理優勢之中;齊地背靠大海和泰山;趙地、魏地倚仗黃河的優勢;晉地外有大河內有大山作為優勢;蜀地有劍門山和瞿唐關作為屏障阻礙;楚國以方城山作為城墻,又以漢水作為護城河;吳地不僅有萬里長江,又牢牢占據了太湖這個優勢,都足夠各地憑借地理優勢建國立邦。唯有宋地、衛地的周圍,四通五達,沒有一處天險可以憑借根據。然而東漢末年,袁紹跨越四地占有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韓遂、馬騰之輩則分據關中各地,劉璋占據了蜀地,劉表據守荊州,呂布竊據徐州,袁術包攬了南陽、壽春兩地,孫策取得了江東地區,天下有險可據的戰略地區都被分刮殆盡了。曹操后來才占得兗州,在上述群雄中崛起強盛,最后剿平群雄,顛覆漢室江山。坊間議論的人認為是曹操挾持皇帝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才能成就功名。但是唐僖宗、唐昭宗的時候,藩鎮割據,王氏據有趙地百來年,羅紅信霸占了魏地,劉仁恭割據燕地,李克用占領河東山西地區,王重榮在蒲州,朱宣在兗州、朱瑾在鄆州,時溥在徐州,王敬武在淄州、青州,楊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地。皇帝建都長安城,鳳翔、閤、華三鎮鼎立而立,處處為抗,李茂貞、韓建都嘗試過劫持皇帝。然而只是憑借區區汴州、宋州、亳州、潁州高峻其中,等到最后他卻和曹操一樣掃平群雄志得意滿。如果說興國安邦是靠品德而不是靠地理環境的險要優勢,那么曹操朱溫的品德又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