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齊民要術(shù)》:崔寔說:從正月初一到月底,可以移栽松樹、柏樹、桐樹、梓樹、竹子和漆樹等各種樹木。
《博聞錄》:移栽松樹,應(yīng)在春社日前帶土栽植,栽一百棵成活一百棵,不在這一時(shí)期移栽,絕難成活。
采伐松木,應(yīng)在夜間五更開始時(shí),便將樹皮削掉,這樣做可以不生白蟻。在血忌日采伐更好。扦插杉木:選取驚蟄前后五日內(nèi),斬取新的枝條,掘好坑,將枝條放入坑中,用泥土壅培,用杵搗實(shí)。應(yīng)在天陰時(shí)趕快扦插。若遇上天雨,可以全部成活;天不下雨,便要打折扣。
[新添]:種松、柏法:八九月間挑選成熟好的松子,柏子相同。將松塔剝掉,收藏起。到來年春天,春分時(shí)節(jié)用甜水浸種十天,整治好畦子,灌水,上糞,將種子漫撒在畦中,和種菜的方法一樣;或者采用單行點(diǎn)種的方法,然后覆蓋上大約二指厚的土。畦子上要搭架矮棚遮蔽日曬。遇到天旱要多多澆水,土壤要經(jīng)常保持濕潤。入秋以后,即可將矮棚拆去,此時(shí)松苗約可長到四五寸高。
十月中旬,用高粱稈夾上圍籬,以抵御北風(fēng)。畦中隨便撒上些麥糠,將樹苗覆蓋起,使苗的上方的厚度至二三寸為止。南方地區(qū)可以稍微蓋些便可。到(第二年)谷雨節(jié)前后,用手將麥糠扒去,灌水。下一年冬季,亦依照此法將樹苗覆蓋。
兩年過后,在三月中旬,即可帶著土移栽。先掘好坑,用糞同土拌勻壅入坑中,下水?dāng)嚢璩上∧啵研∶缭灾策M(jìn)去,用土將坑填滿,灌水使虛土塌下變實(shí)。不要用杵搗和腳踏。第二天發(fā)現(xiàn)有裂縫的地方,用腳躡過使彌合嚴(yán)實(shí)。常澆水使保持濕潤。入十月,將樹苗彎倒,用土覆蓋,不要讓樹苗露出土外。到春天,再將土去掉。第二年便不用再覆蓋。
移栽大樹時(shí),在三月中旬移。應(yīng)當(dāng)多帶根周圍的陳土,例如樹高一丈,便應(yīng)帶二三方尺土,移往遠(yuǎn)處的帶土二尺五寸。一丈五尺高的樹,帶土三尺或者三尺五寸。用草繩將根土纏捆結(jié)實(shí)。假如樹很大,可將下面的兩三層樹枝剸去。要記住樹原來的南北方向。運(yùn)到掘好坑的地方,依照前法栽植。
檜:種植檜的方法,和種松法相同。采用扦插法繁殖的,二三月間檜樹的芽孽萌動(dòng)時(shí),先將黃土地深劇熟柔,調(diào)治成畦;澆水透灌一遍,水滲下后,再灌一次水。等畦子變成泥,把砍下的如同小指粗細(xì)的檜樹枝條,截成約一尺五寸長,下端斜削成馬耳形;先用木棒在泥上刺成小孔,然后將檜枝插入孔內(nèi),孔深約在五或七寸以上。扦插應(yīng)稠密些。常澆水,保持畦中濕潤。畦上架搭矮棚,遮蔽陽光。冬天,將矮棚撤去,另作暖蔭,來年二三月去掉。等到樹長高后再行移栽,如同移植松柏樹法。
注釋
①見《齊民要術(shù)·栽樹第三十二》。
②桐:有大戟科的油桐樹,和玄參科作庭園樹種用的桐樹。梓:落葉喬木,紫葳科,作行道樹或庭園樹。漆:即漆樹,又叫山漆,落葉喬木、漆樹科。八年后,每年每株可采漆5~50公斤,四十年后逐漸衰退。
③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時(shí)在立春后的第五個(gè)戊日。春社日前,即夏歷二月中旬前后。
④擇成熟松子子:第二個(gè)“子”字當(dāng)系衍文,應(yīng)刪。殿本僅有一個(gè)“子”字。
⑤臺(tái):松塔,指松類的球果。松的球果系由許多木質(zhì)種鱗排列而成,種子則生在種鱗基部。種鱗層層如臺(tái),故有臺(tái)名。
⑥甜水:北方稱含鹽分少的井水為“甜水”,含鹽分多的為“苦水”。⑦萄秸:山東稱高粱稈為“萄秸”。用高粱稈做成的圍籬,稱“籬笆墻”。
⑧微:原作“徹”。殿本作“撒”。石校依劉氏校元本和《格致叢書》本,作“微”。據(jù)改。
⑨撅:同掘,穿也。
⑩祛倒:石注將“祛倒”引申作“彎曲”。繆注引申作“彎倒”。按:以為“祛”與“屈”音同,可假借作“屈倒”。即將樹苗壓彎向下。又山東方言,用腳將地上之物輕輕地踢倒,也稱“趨倒”。趨、祛音同。
剸:音“團(tuán)”,又音“專”。按:“剸”似應(yīng)讀作“川”。“剸樹”與《要術(shù)》中的“剶樹”,皆為北方方言,即修剪去枝條。
檜:松柏科、檜屬,又名園柏。李時(shí)珍指出其征為“柏葉松身者檜也”。又有松檜相半者稱為檜柏。
暖蔭:“蔭”,庇護(hù)。即前文所說的抵御北風(fēng),用高粱稈夾成的同籬,因其有保暖的作用,故稱“暖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