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南史 > 南史·列傳·卷六十七

      南史·列傳·卷六十七

      李延壽

      原文

      胡穎徐度杜棱周鐵武程靈洗沈恪陸子隆錢道戢

      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

      蕭摩訶任忠樊毅

      梁承圣初,元帝授穎羅州刺史,封漢陽縣侯。尋除豫章內史,隨武帝鎮京口。齊遣郭元建出東關,武帝令穎率府內驍勇隨侯瑱,于東關大破之。后從武帝襲王僧辯,又隨周文育于吳興討杜龕。武帝受禪,兼左衛將軍。

      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卒官,諡曰壯。二年,配享武帝廟庭。子六同嗣。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也。少倜儻,不拘小節。及長,姿貌瑰偉,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爲事。

      初從梁始興內史蕭介征諸山洞,以驍勇聞。陳武帝征交址,乃委質焉。侯景之亂,武帝克廣州,平蔡路養,破李遷仕,計畫多出于度。侯景平后,追錄前后戰功,封廣德縣侯。

      武帝鎮朱方,除蘭陵太守。武帝遣衡陽獻王往荊州,度率所領從焉。江陵覆亡,間行東歸。

      武帝東討杜龕,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領宿衛,并知留府事。徐嗣徽、任約等來寇,武帝與敬帝還都,時賊已據石頭,使度頓軍于冶城寺。明年,嗣徽等又引齊寇濟江,度隨衆軍破之于北郊壇。以功除郢州刺史,兼領吳興太守。

      文帝即位,累遷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爲公。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改封湘東郡公。及太尉侯瑱薨于湘州,以度代瑱爲都督、湘州刺史。秩滿,復爲侍中、中軍大將軍。文帝崩,度預顧命,許以甲仗五十人入殿省。廢帝即位,進位司空。薨,贈太尉,諡曰忠肅。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廟庭。子敬成嗣。

      敬成幼聰慧,好讀書。起家著作佐郎。永定元年,領度所部士卒,隨周文育、侯安都征王琳,于沌口敗績,爲琳所縶。二年,隨文育、安都得歸。父度爲吳郡太守,以敬成監郡。

      光大元年,爲巴州刺史。尋爲水軍,隨吳明徹平華皎。二年,以父憂去職。尋起爲南豫州刺史,襲爵湘東郡公。

      太建五年,除吳興太守。隨都督吳明徹北討,出秦郡,別遣敬成爲都督,乘金翅自歐陽引埭泝江,由廣陵,齊人皆城守,弗敢出。自繁梁湖下淮,克淮陰、山陽、鹽城三郡,仍進克郁洲。進號壯武將軍,鎮朐山。坐于軍中輒科訂,并誅新附者,免官。尋除安州刺史,鎮宿預。卒,諡曰思。子敞嗣。

      杜棱字雄盛,吳郡錢唐人也。少落泊,不爲時知。頗涉書傳。游嶺南,事梁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映卒,從陳武帝,平蔡路養、李遷仕皆有功。梁元帝承制,授石州刺史、上陌縣侯。

      侯景平后,武帝鎮朱方,以棱監義興、瑯邪二郡。武帝謀誅王僧辯,引棱與侯安都等共議,棱難之。武帝懼其泄己,乃以手巾絞棱,棱悶絕于地,因閉于別室。軍發,召與同行。及僧辯平后,武帝東征杜龕等,留棱與安都居守。徐嗣徽、任約引齊師濟江,攻臺城,安都與棱隨方抗拒,未嘗解帶。賊平,以功除右衛將軍、丹陽尹。

      永定元年,位侍中、中領軍。武帝崩,文帝在南皖。時內無嫡嗣,外有強敵,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并在軍中,朝廷宿將,唯棱在都,獨典禁兵,乃與蔡景歷等秘不發喪,奉迎文帝。文帝即位,遷領軍將軍,以預建立功,改封永城縣侯,位丹陽尹。廢帝即位,加特進、侍中。光大元年,解尹,量置佐史,給扶。太建元年,出爲吳興太守。二年,征爲侍中。尋加特進、護軍將軍。三年,以公事免侍中、護軍。四年,復爲侍中、右光祿大夫,將軍、佐史、扶并如故。

      棱歷事三帝,并見恩寵。末年不預征役,優游都下。頃之,卒于官。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成,配享武帝廟庭。子安世嗣。

      周鐵武,不知何許人也。語音傖重,膂力過人,便馬槊。事梁河東王蕭譽,以勇敢聞。譽爲湘州,以爲臨蒸令。侯景之亂,梁元帝遣世子方等伐譽,譽拒戰,大捷,方等死,鐵武功最。及王僧辯討譽,于陣獲之,將烹焉,鐵武呼曰:“侯景未滅,奈何殺壯士!”僧辯奇其言,宥之,還其麾下。及侯景西上,鐵武從僧辯克任約,獲宋子仙,每戰有功。元帝承制,授潼州刺史,封沌陽縣子。又從僧辯定建鄴,降謝答仁,平陸納于湘州,錄前后功,進爵爲侯。

      陳武帝誅僧辯,鐵武率所部降,因復其本職。徐嗣徽引齊寇度江,鐵武破其水軍。嗣徽平,遷太子左衛率。尋隨周文育拒蕭勃,文育命鐵武偏軍襲勃,禽勃前軍歐陽頠。又隨文育西征王琳于沌口,敗績,與文育、侯安都并爲琳所禽。琳見諸將與語,唯鐵武辭氣不屈,故琳盡宥文育之徒,獨鐵武見害。贈侍中、護軍。天嘉五年,文帝又詔配食武帝廟庭。子瑜嗣。程靈洗字玄滌,新安海寧人也。少以勇力聞,步行日二百里,便騎善游,素爲鄉里畏伏。侯景之亂,據黟、歙聚徒以拒景。景軍據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鄉侯蕭隱奔依靈洗,靈洗奉以主盟。梁元帝授靈洗譙州刺史資,領新安太守,封巴丘縣侯。后助王僧辯鎮防。

      及武帝誅僧辯,靈洗率所領來援,其夜力戰于石頭西門,武帝軍不利,遣使招喻,久之乃降,帝深義之。授蘭陵太守,仍助防京口。及平徐嗣徽,靈洗有功,除南丹陽太守,封遂安縣侯。后隨周文育西討王琳,軍敗,爲琳所拘。尋與侯安都等逃歸。累遷太子左衛率。

      武帝崩,王琳前軍東下,靈洗于南陵破之,虜其兵士,并獲青龍十馀乘。以功授都督、南豫州刺史。侯瑱等敗王琳于柵口,靈洗逐北,據有魯山。征爲左衛將軍。天嘉四年,周迪重寇臨川,以靈洗爲都督,自鄱陽別道擊之,迪又走山谷間。遷中護軍,出爲都督、郢州刺史。

      廢帝即位,進號云麾將軍。華皎之反,遣使招靈洗,靈洗斬皎使以聞。朝廷深嘉其忠,因推心待之,使其子文季領水軍助防。時周將元定率步騎二萬助皎,圍靈洗,靈洗嬰城固守。及皎敗,乃出軍躡定,定不獲濟江,以其衆降。因進攻,克周沔州,禽其刺史裴寬。以功改封重安縣公。

      靈洗性嚴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軍法誅之。號令分明,與士卒同甘苦,衆亦以此德之。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陸所宜,刈獲早晚,雖老農不能及也。妓妾無游手,并督之紡績。至于散用貲財,亦弗儉吝。卒,贈鎮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壯。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廟庭。子文季嗣。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干略,果決有父風。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于沌口,爲王琳所執,武帝召陷賊諸將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見賞。

      文帝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內中直兵參軍。累遷臨海太守。后乘金翅助父鎮郢城。華皎平,靈洗及文季并有捍御之功。及靈洗卒,文季盡領其衆。起爲超武將軍,仍助防郢州。

      文季性至孝,雖軍旅奪禮,而毀瘠甚至。服闋,襲封重安縣公。隨都督章昭達率軍往荊州征梁。梁人與周軍多造舟艦,置于青泥水中,昭達遣文季共錢道戢盡焚其舟艦。既而周兵大出,文季僅以身免。以功加通直散騎常侍。

      太建五年,都督吳明徹北討,至秦郡。秦郡前江浦通涂水,齊人并下大柱爲杙,柵水中。文季乃前領驍勇,拔開其柵,明徹率大軍自后而至,攻克秦郡。又別遣文季攻涇州,屠其城。進拔盱眙。仍隨明徹圍壽陽。文季臨事謹飭,御下嚴整,前后所克城壘,率皆迮水爲堰,土木之功,動踰數萬。置陣役人,文季必先于諸將,夜則早起,迄暮不休,軍中莫不服其勤干。每戰爲前鋒,齊軍深憚之,謂爲程彪。以功除散騎常侍,帶新安內史。累遷北徐州刺史,加都督。

      后隨明徹北侵,軍敗,爲周所囚,仍授開府儀同三司。十一年,自周逃歸,至渦陽,爲邊吏執送長安,死于獄。是時既與周絕,不之知。至德元年,后主知之,贈散騎常侍。又詔傷其廢絕,降封重安縣侯,以子響襲封。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蕭映之爲廣州,兼映府中兵參軍。陳武帝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后,武帝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后。以嶺南勛,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總集宗從子弟。

      侯景圍臺城,起東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內亦作土山應之,恪爲東土山主,晝夜拒戰。以功封東興侯。及城陷,間行歸鄉。武帝討景,遣使報恪,恪于東起兵相應。賊平后,授都軍副。

      及武帝謀討王僧辯,恪預其事。武帝使文帝還長城立柵備杜龕,使恪還武康招集兵衆。及僧辯誅,龕果遣副將杜泰襲文帝于長城,恪時已出縣,誅龕黨與。武帝尋遣周文育來援長城,文育至,泰乃走。及龕平,文帝襲東揚州刺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

      武帝受禪,時恪自吳興入朝,武帝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恪,令勒兵入,因衛敬帝如別宮。恪排闥入見武帝,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此事,分受死耳,決不奉命。”武帝嘉其意,不復逼,更以蕩主王僧志代之。

      帝踐阼,除吳興太守。永定三年,除散騎常侍、會稽太守。歷事文帝及廢帝,累遷護軍將軍。至宣帝即位,除平越中郎將、都督、廣州刺史。恪未至嶺,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嶮,不得進。朝廷遣司空章昭達討平紇,乃得入州。兵荒之后,所在殘毀,恪綏懷安輯,被以恩惠,嶺表賴之。后主即位,爲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卒,諡曰光。子法興嗣。

      陸子隆字興世,吳郡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

      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亂,于鄉里聚徒。時張彪爲吳郡太守,引爲將帥,仍隨彪徙鎮會稽。及文帝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文帝義之,復使領其部曲。

      文帝嗣位,子隆領甲仗宿衛。封益陽縣子,累遷廬陵太守。周迪據臨川反,子隆隨章昭達討迪,迪退走,因隨昭達討陳寶應。晉安平,子隆功最,遷武州刺史,改封朝陽縣伯。

      華皎據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頻遣使招,子隆不從,攻又不克。及皎敗于郢州,子隆出兵襲其后,因與大軍相會。進爵爲侯。尋遷都督、荊州刺史。荊州新置,居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立城郭,綏集夷夏,甚得人和,號爲稱職。吏人詣闕求立碑頌美功績,詔許之。卒,諡威。子之武嗣。

      之武年十六,領其舊軍。后爲弘農太守,乃隸吳明徹,于呂梁軍敗逃歸,爲人所害。

      子隆弟子才,亦有干略。從子隆征討有功,除始平太守,封始康縣子。卒于信州刺史。

      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道戢少以孝行著聞,及長,頗有材干,陳武帝微時,以從妹妻焉。武帝輔政,道戢隨文帝平張彪于會稽,以功拜東徐州刺史,封永安縣侯。

      天嘉元年,爲臨海太守。侯安都之討留異,道戢帥軍出松陽以斷其后。異平,以功拜都督、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后與章昭達討歐陽紇,紇平,除左衛將軍。

      太建二年,又隨昭達征江陵,以功加散騎常侍。后爲都督、郢州刺史。與儀同黃法奭攻下歷陽,因以道戢鎮之。卒官,諡曰肅。子邈嗣。

      駱文牙字旗門,吳興臨安人也。父裕,梁鄱陽嗣王中兵參軍事。文牙年十二,宗人有善相者,云:“此郎容貌非常,必將遠致。”梁太清末,陳文帝避地臨安,文牙母陳,睹帝儀表,知非常人,賓待甚厚。及帝爲吳興太守,引文牙爲將帥。從平杜龕、張彪,勇冠衆軍。

      文帝即位,封臨安縣侯,位越州刺史。初,文牙母卒,時兵荒,至是始葬,詔贈臨安國太夫人,諡曰恭。

      太建八年,文牙累遷散騎常侍,入直殿省。十年,授豐州刺史。至德二年卒,贈廣州刺史。子義嗣。

      孫瑒字德璉,吳郡吳人也。父修道,梁中散大夫,以雅素知名。瑒少倜儻,好謀略,博涉經史,尤便書翰。仕梁爲邵陵王中兵參軍事。太清之難,授假節、宣猛將軍、軍主。王僧辯之討侯景也,王琳爲前軍,琳與瑒親婭,乃表薦爲宜都太守。后以軍功封富陽侯。敬帝立,累遷巴州刺史。

      及陳武帝受禪,王琳立梁永嘉王蕭莊于郢州,征瑒爲少府卿,仍徙都督、郢州刺史,總留府之任。周遣大將軍史甯乘虛攻之,瑒兵不滿千人,乘城拒守,周兵不能克。及聞大軍敗王琳,乘勝而進,周兵乃解,瑒于是盡有中流之地。既而遣使奉表歸陳。

      天嘉元年,授湘州刺史,封定襄縣侯。瑒懷不自安,乃固請入朝,征爲侍中、領軍將軍。未拜,文帝謂曰:“昔朱買臣愿爲本郡,卿豈有意乎?”改授吳郡太守,給鼓吹一部。秩滿,征拜散騎常侍、中護軍。及留異反,據東陽,詔瑒督舟師進討。異平,遷鎮右將軍。頃之,出爲建安太守。

      太建四年,爲都督、荊州刺史,出鎮公安,爲鄰境所憚。居職六年,以公事免。及吳明徹軍敗呂梁,詔授都督緣江水陸諸軍事。尋授都督、郢州刺史。

      十二年,坐疆埸交通抵罪。后主嗣位,復爵邑。歷位度支尚書,侍中,祠部尚書。后主頻幸其宅,賦詩述勛德之美。遷五兵尚書,領左軍將軍,侍中如故。禎明元年,卒官,諡曰桓。

      瑒事親以孝聞,于諸弟甚篤睦。性通泰,有財散之親友。居家頗失于侈,家庭穿筑,極林泉之致,歌鍾舞女,當世罕儔。賓客填門,軒蓋不絕。及出鎮郢州,乃合十馀船爲大舫,于中立亭池,植荷芰,每良辰美景,賓僚并集,泛長江而置酒,亦一時之勝賞焉。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爲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時興皇寺慧朗法師該通釋典,瑒每造講筵,時有抗論,法侶莫不傾心。又巧思過人,爲起部尚書,軍國器械,多所創立。有鑒識,男女婚姻,皆擇素貴。及卒,尚書令江總爲之銘志,后主又題銘后四十字,遣左戶尚書蔡征就宅宣敕鐫之。其詞曰:“秋風動竹,煙水驚波。幾人樵徑,何處山阿。今時日月,宿昔綺羅。天長路遠,地久靈多。功臣未勒,此意如何。”時論以爲榮。

      瑒二十一子,第二子訓頗知名,位高唐太守,陳亡入隋。

      徐世譜字興宗,巴東魚復人也。世居荊州爲主帥,征伐蠻蜒。至世譜尤勇敢,有膂力,善水戰。梁元帝之爲荊州刺史,世譜將領鄉人事焉。

      侯景之亂,因預征討,累遷至員外散騎常侍。尋領水軍,從司徒陸法和與景戰于赤亭湖。時景軍甚盛,世譜乃別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軍勢。將戰,又乘大艦居前,大敗景軍,禽景將任約。景退走,因隨王僧辯攻郢州,世譜復乘大艦臨其倉門,賊將宋子仙據城降。以功除信州刺史,封魚復縣侯。仍隨僧辯東下,恒爲軍鋒。景平,以衡州刺史資,領河東太守。

      西魏攻荊州,世譜鎮馬頭岸,據有龍洲。元帝授侍中、都督江南諸軍事、鎮南將軍、護軍將軍。魏克江陵,世譜東下依侯瑱。

      紹泰元年,征爲侍中、左衛將軍。陳武帝之拒王琳,其水戰之具,悉委世譜。世譜性機巧,諳解舊法,所造器械,并隨機損益,妙思出人。

      永定二年,遷護軍將軍。文帝即位,歷特進、右光祿大夫。以疾失明,謝病不朝。卒,諡曰桓。

      周敷字仲遠,臨川人也。爲郡豪族。敷形貌眇小,如不勝衣,膽力勁果,超出時輩。性豪俠,輕財重士,鄉黨少年任氣者咸歸之。

      侯景之亂,鄉人周續合衆以討賊爲事,梁內史始興蕃王蕭毅以郡讓續,續所部有欲侵掠毅者,敷擁護之,親率其黨,捍送至豫章。時梁觀甯侯蕭永、長樂侯蕭基、豐城侯蕭泰避難流寓,聞敷信義,皆往依之。敷湣其危懼,屈體崇敬,厚加給恤,送之西上。俄而續部下將帥爭權,殺續以降周迪。迪素無簿閥,又失衆心,倚敷族望,深求交結。敷未能自固,事迪甚恭,迪大憑仗之。迪據臨川之工塘,敷鎮臨川故郡。侯景平,梁元帝授敷甯州刺史,封西豐縣侯。

      陳武帝受禪,王琳據有上流,馀孝頃與琳黨李孝欽等共圍周迪,敷助于迪,迪禽孝頃等,敷功最多。熊曇朗之殺周文育,據豫章,將兵襲敷,敷大破之。曇朗走巴山郡,敷因與周迪、黃法奭等進兵屠之。王琳平,授散騎常侍、豫章太守。時南江酋帥,并顧戀巢窟,唯敷獨先入朝。天嘉二年,詣闕,進號安西將軍,令還鎮豫章。周迪以敷素出己下,超致顯達,深不平,乃舉兵反,遣弟方興襲敷,敷大破之。仍從都督吳明徹攻破迪,禽方興。再遷都督、南豫州刺史。迪又收馀衆襲東興,文帝遣都督章昭達征迪,敷又從軍。至定川縣與迪相對,迪紿敷求還朝,欲立盟,敷許之。方登壇,爲迪所害。諡曰脫。子智安嗣,位至太仆卿。

      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

      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侯景之亂,據巢湖,無所屬。臺城陷沒后,梁簡文帝密詔授朗豫州刺史,令與外蕃討景。景使儀同宋子仙、任約等頻征之,不能克。時都下饑,朗更招致部曲,衆至數萬。侯景敗于巴陵,朗截破其后軍。景平后,又別破齊將郭元建于踟躕山。及魏克荊州,陳武帝入輔,齊遣蕭軌、東方老等來寇,據石頭,朗自宣城來赴,與侯安都等大破之。

      武帝受禪,賜爵興甯縣侯,以朗兄昂爲左衛將軍,弟晷爲太子右衛率。武帝崩,宣太后與舍人蔡景歷秘不發喪,朗弟曉在都微知之,謀率其家兵襲臺。事覺,景歷殺曉,仍系其兄弟。文帝即位,并釋之。因厚撫朗,令與侯安都等拒王琳。琳平,遷都督、合州刺史。卒,諡曰壯。子法尚嗣。

      法尚少俶儻,有文武干略。禎明中,爲都督、郢州刺史。及隋軍濟江,法尚降。入隋,歷邵、觀、綿、豐四州刺史,巴東、敦煌二郡太守。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強,齊梁州刺史。父靈起,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

      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太清元年,爲弋陽太守。侯景之亂,元帝承制改授西陽太守,封西陵縣伯。以軍功累遷都督、江州刺史,進爲侯。陳武帝踐阼,王琳擁據上流,炅以州從之。后爲侯安都所禽,送都。文帝釋之,授定州刺史,帶西陽、武昌二郡太守。

      太建五年,爲都督、安州刺史,改封龍源縣侯。其年,隨都督吳明徹北討,所向克捷,一月之中,獲十二城。敗齊尚書左丞陸騫軍。進攻巴州,克之。于是江北諸城及谷陽土人,并誅其渠帥以城降。進號和戎將軍。仍敕追炅入朝。

      后梁定州刺史田龍升以城降,詔以爲定州刺史,封赤亭王。及炅入朝,龍升以江北六州七鎮叛入于齊,齊遣歷陽王高景安應之。于是令炅爲江北道大都督,總統衆軍以討龍升,斬之,盡復江北之地。進號平北將軍。卒于官,贈司州刺史,改封武昌郡公,諡曰壯。

      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云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

      悉達幼以孝聞。侯景之亂,糾合鄉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時兵荒,都下及上川餓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攜老幼以歸焉,悉達所濟活者甚衆。招集晉熙等五郡,盡有其地。使其弟廣達領兵隨王僧辯討平侯景。梁元帝授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據有上流,留異、馀孝頃、周迪等所在蜂起,悉達撫綏五郡,甚得人和。琳授悉達鎮北將軍,陳武帝亦遣趙知禮授征西將軍、江州刺史,悉達兩受之,遷延顧望。武帝遣安西將軍沈泰潛師襲之,不能克。齊遣行臺慕容紹宗來攻郁口諸鎮,悉達與戰,大敗齊軍,紹宗僅以身免。王琳欲圖東下,以悉達制其中流,遣使招誘,悉達終不從。琳不得下,乃連結于齊,齊遣清河王高岳助之。會裨將梅天養等懼罪,乃引齊軍入城,悉達勒麾下數千人濟江而歸武帝。帝見之喜曰:“來何遲也。”授北江州刺史,封彭澤縣侯。

      悉達雖仗氣任俠,不以富貴驕人。雅好詞賦,招禮賢才,與之賞會。文帝即位,遷吳州刺史。遭母憂,哀毀過禮,因遘疾卒,諡孝侯。子覽嗣。弟廣達。

      廣達字遍覽,少慷慨,志立功名,虛心愛士,賓客自遠而至。時江表將帥各領部曲,動以千數,而魯氏尤爲多。仕梁爲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與兄悉達聚衆保新蔡。梁元帝承制授晉州刺史。王僧辯之討侯景,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仍率衆隨僧辯。景平,加員外散騎常侍。

      陳武受禪,授東海太守。后代兄悉達爲吳州刺史,封中宿縣侯。光大元年,遷南豫州刺史。華皎稱兵上流,詔司空淳于量進討。軍至夏口,見皎舟師強盛,莫敢進。廣達首率驍勇,直沖賊軍。廣達墮水,沈溺久之,因救獲免。皎平,授巴州刺史。

      太建初,與儀同章昭達入峽口,招定安蜀等諸州鎮。時周圖江左,大造舟艦于蜀,并運糧青泥,廣達與錢道戢等將兵掩襲,縱火焚之,仍還本鎮。廣達爲政簡要,推誠任下,吏人便之。及秩滿,皆詣闕表請,于是詔申二年。

      五年衆軍北伐,略淮南舊地,廣達與齊軍會于大峴,大破之,斬其敷城王張元范。進克北徐州。仍授北徐州刺史。十年,授都督、合州刺史。

      十一年,周將梁士彥圍壽春,詔遣中領軍樊毅、左衛將軍任忠等分部趣陽平、秦郡,廣達率衆入淮爲掎角以擊之。周軍攻陷豫、霍二州,南北兗、晉等各自拔,諸將并無功,盡失淮南之地,廣達因免官,以侯還第。

      十二年,與南豫州刺史樊毅北討,克郭默城。尋授平西將軍、都督郢州以上七州諸軍事,頓兵江夏。周安州總管元景山征江外,廣達命偏師擊走之。

      至德二年,爲侍中,改封綏越郡公。尋爲中領軍。及賀若弼進軍鍾山,廣達于白土岡置陣,與弼旗鼓相對。廣達躬擐甲胄,手執桴鼓,率勵敢死而進,隋軍退走。如是者數四。及弼乘勝至宮城,燒北掖門,廣達猶督馀兵苦戰不息。會日暮,乃解甲,面臺再拜慟哭。謂衆曰:“我身不能救國,負罪深矣。”士卒皆涕泣歔欷,于是就執。

      禎明三年,依例入隋。廣達追愴本朝淪覆,遘疾不療,尋以憤慨卒。尚書令江總撫柩慟哭,乃命筆題其棺頭,爲詩曰:“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又制廣達墓銘,述其忠概。

      初,隋將韓擒濟江,廣達長子世真在新蔡,乃與其弟世雄及所部奔擒,擒遣使致書招廣達。廣達時屯兵都下,乃自劾廷尉請罪,后主謂曰:“世真雖異路中大夫,公國之重臣,吾所恃賴,豈得自同嫌疑之間乎?”加賜黃金,即日還營。

      廣達有隊主楊孝辯,時從廣達在軍中,力戰陷陣,其子亦隨孝辯揮刀殺隋兵十馀人,力窮,父子俱死。

      蕭摩訶字元胤,蘭陵人也。父諒,梁始興郡丞。摩訶隨父之郡,年數歲而父卒,其姊夫蔡路養時在南康,乃收養之。稍長,果毅有勇力。

      侯景之亂,陳武帝赴援建鄴,路養起兵拒武帝,摩訶時年十三,單騎出戰,軍中莫有當者。及路養敗,摩訶歸侯安都,常從征討,安都遇之甚厚。及任約、徐嗣徽引齊兵爲寇,武帝遣安都北拒齊軍于鍾山龍尾及北郊壇。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摩訶對曰:“今日令公見之。”及戰,安都墜馬被圍,摩訶獨騎大呼,直沖齊軍,齊軍稍解去,安都乃免。以平留異、歐陽紇功,累遷巴山太守。

      太建五年,衆軍北伐,摩訶隨都督吳明徹濟江攻秦郡。時齊遣大將尉破胡等率衆十萬來援,其前隊有“蒼頭”、“犀角“、“大力”之號,皆身長八尺,膂力絕倫,其鋒甚銳。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無虛發,衆軍尤憚之。及將戰,明徹謂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顔良矣。”摩訶曰:“愿得識其形狀。”明徹乃召降人有識胡者,云胡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明徹遣人覘伺,知胡在陣,仍自酌酒飲摩訶。摩訶飲訖,馳馬沖齊軍,胡挺身出陣前十馀步,彀弓未發,摩訶遙擲銑鋧,正中其額,應手而仆。齊軍“大力”十余人出戰,摩訶又斬之,于是齊師退走。以功封廉平縣伯。尋進爲侯,位太仆卿。又隨明徹進圍宿預,擊走齊將王康得,以功除晉熙太守。

      九年,明徹進軍呂梁,與齊大戰,摩訶率七騎先入,手奪齊軍大旗,齊衆大潰。以功授譙州刺史。

      及周武帝滅齊,遣其將宇文忻爭呂梁。忻時有精騎數千,摩訶領十二騎,深入周軍,從橫奮擊,斬馘甚衆。及周遣大將王軌來赴,結長圍連鎖于呂梁下流,斷大軍還路。摩訶謂明徹曰:“聞軌始鎖下流,其兩頭筑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彼城若立,則吾屬虜矣。”明徹奮髯曰:“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摩訶失色而退。一旬之中,水路遂斷,周兵益至。摩訶又請曰:“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爲恥。愿公率步卒乘馬輿徐行,摩訶驅馳前后,必使公安達京邑。”明徹曰:“弟計乃良圖也。然老夫受脤專征,今被圍逼,慚置無地。且步軍既多,吾爲總督,必須身居其后,相率兼行,弟馬軍宜須在前。”摩訶因夜發,選精騎八千,率先沖突,自后衆騎繼焉。比旦,達淮南。宣帝征還,授右衛將軍。

      及宣帝崩,始興王叔陵于殿內手刃后主,遂奔東府城。摩訶入受敕,乃率馬步數百趣東府城,斬之。以功授車騎大將軍,封綏建郡公。叔陵素所蓄聚金帛累巨萬,后主悉以賜之。改授侍中、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舊制三公黃合聽事置鴟尾。后主特詔摩訶開黃合,門施行馬,聽事寢堂,并置鴟尾。仍以其女爲皇太子妃。

      會隋總管賀若弼鎮廣陵,后主委摩訶御之,授南徐州刺史。禎明三年元會,征摩訶還朝,弼乘虛濟江,襲京口。摩訶請率兵逆戰,后主不許。及弼進鍾山,摩訶又曰:“弼懸軍深入,壘塹未堅,出兵掩襲,必克。”又不許。及將出戰,后主謂曰:“公可爲我一決。”摩訶曰:“從來行陣,爲國爲身,今日之事,兼爲妻子。”后主多出金帛賦諸軍,以充賞賜。令中領軍魯廣達陳兵白土岡,居衆軍南,鎮東大將軍任忠次之,護軍將軍樊毅、都官尚書孔范又次之,摩訶軍最居北。衆軍南北亙二十里,首尾進退不相知。

      弼初謂未戰,將輕騎登山,望見衆軍,因馳下置陣。后主通于摩訶之妻,故摩訶雖領勁兵八千,初無戰意,唯魯廣達、田端以其徒力戰。賀若弼及所部行軍七總管楊牙、韓洪、員明、黃昕、張默言、達奚隆、張辯等甲士凡八千人,各勒陣以待之。弼躬當魯廣達,麾下戰死者二百七十三人,弼縱煙以自隱,窘而復振。陳兵得人頭,皆走獻后主,求賞金銀。弼更趣孔范,范兵暫交便敗走。陳軍盡潰,死者五千人。諸門衛皆走,黃昕馳燒北掖門而入。員明禽摩訶以送弼,弼以刀臨頸,詞色不撓,乃釋而禮之。

      及城平,弼置后主于德教殿,令兵衛守,摩訶請弼曰:“今爲囚虜,命在斯須,愿一見舊主,死無所恨。”弼哀而許之。入見后主,俯伏號泣,仍于舊廚取食進之,辭訣而出,守衛者皆不能仰視。隋文帝聞摩訶抗答賀若弼,曰:“壯士也,此亦人之所難。”入隋,授開府儀同三司。尋從漢王諒詣并州,同諒作逆,伏誅,年七十三。

      摩訶訥于言,恂恂長者。至于臨戎對寇,志氣奮發,所向無前。年未弱冠,隨侯安都在京口,性好獵,無日不畋游。及安都征伐,摩訶功居多。

      子世廉,有父風。性至孝,及摩訶兇終,服闕后,追慕彌切。其父時賓故,脫有所言及,世廉對之,哀慟不自勝,言者爲之歔欷。終身不執刀斧,時人嘉焉。

      摩訶有騎士陳智深者,勇力過人,以平叔陵功,爲巴陵內史。摩訶之戮也,其子先已籍沒,智深收摩訶尸,手自殯斂,哀感行路,君子義之。

      潁川陳禹,亦隨摩訶征討。聰敏有識量,涉獵經史,解風角兵書,頗能屬文,便騎射,官至王府諮議。

      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汝陰人也。少孤微,不爲鄉黨所齒。及長,譎詭多計略,膂力過人,尤善騎射,州里少年皆附之。梁鄱陽王蕭范爲合州刺史,聞其名,引置左右。

      侯景之亂,忠率鄉黨數百人,隨晉熙太守梅伯龍討景將王貴顯于壽春,每戰卻敵。會土人胡通聚衆寇抄,范命忠與主帥梅思立并軍討平之。仍隨范世子嗣率衆入援,會京城陷,旋戍晉熙。侯景平,授蕩寇將軍。

      王琳立蕭莊,署忠爲巴陵太守。琳敗,還朝,授明毅將軍、安湘太守,仍隨侯瑱進討巴、湘。累遷豫甯太守,衡陽內史。華皎之舉兵也,忠預其謀。及皎平,宣帝以忠先有密啓于朝廷,釋而不問。

      太建初,隨章昭達討歐陽紇于廣州,以功授直合將軍。遷武毅將軍、廬陵內史。秩滿,入爲右軍將軍。

      五年,衆軍北伐,忠將兵出西道,擊走齊歷陽王高景安于大峴,逐北至東關,仍克其東西二城。進軍蘄、譙,并拔之。徑襲合肥,入其郛。進克霍州。以功授員外散騎常侍,封安復縣侯。呂梁之喪師也,忠全軍而還。尋授忠都督壽陽、新蔡、霍州緣淮衆軍,霍州刺史。入爲左衛將軍。遷平南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率步騎趣歷陽。周遣王延貴率衆爲援,忠大破之,生禽延貴。

      后主嗣位,進號鎮南將軍,給鼓吹一部。入爲領軍將軍,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出爲吳興內史。

      及隋兵濟江、忠自吳興入赴,屯軍朱雀門。后主召蕭摩訶以下于內殿定議,忠曰:“兵法客貴速戰,主貴持重。今國家足食足兵,宜固守臺城,緣淮立柵。北軍雖來,勿與交戰,分兵斷江路,無令彼信得通。給臣精兵一萬,金翅三百艘,下江徑掩六合。彼大軍必言其度江將士已被獲,自然挫氣。淮南土人,與臣舊相知悉,今聞臣往,必皆景從。臣復揚聲欲往徐州,斷彼歸路,則諸軍不擊而自去。待春水長,上江周羅睺等衆軍,必沿流赴援,此良計矣。”后主不能從。明日欻然曰:“腹煩殺人,喚蕭郎作一打。”忠叩頭苦請勿戰,后主從孔范言,乃戰,于是據白土岡陣。及軍敗,忠馳入臺,見后主,言敗狀,曰:“官好住,無所用力。”后主與之金兩縢曰:“爲我南岸收募人,猶可一戰。”忠曰:“陛下唯當具舟烜,就上流衆軍,臣以死奉衛。”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忠辭云:“臣處分訖,即奉迎。”后主令宮人裝束以待忠,久望不至。時隋將韓擒自新林進軍,忠率數騎往石子岡降之。仍引擒軍共入南掖門。臺城平,入長安,隋授開府儀同三司。卒,年七十七。

      隋文帝后以散騎常侍袁元友能直言于后主,嘉之,擢拜主爵侍郎,謂群臣曰:“平陳之初,我悔不殺任蠻奴。受人榮祿,兼當重寄,不能橫尸,云‘無所用力’,與弘演納肝,何其遠也。”子幼武,位儀同三司。

      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也。祖方興,梁散騎常侍、司州刺史、魚復縣侯。父文熾,梁散騎常侍、東益州刺史、新蔡縣侯。

      毅家本將門,少習武,善騎射。侯景之亂,率部曲隨叔父文皎援臺城。文皎于青溪戰歿,毅赴江陵,仍隸王僧辯討河東王蕭譽,以功除右中郎將。代兄俊爲梁興太守,領三州游軍,隨宜豐侯蕭循討陸納于湘州。軍次巴陵,營頓未立,納潛軍夜至薄營,大噪,軍中將士皆驚擾,毅獨與左右數十人當營門力戰,斬十馀級,擊鼓申令,衆乃定焉。以功封夷道縣伯。尋除天門太守,進爵爲侯。及西魏圍江陵,毅率郡兵赴援。會魏克江陵,爲后梁所俘,久之遁歸。

      陳武帝受禪,毅與弟猛舉兵應王琳,琳敗奔齊,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還朝。太建初,爲豐州刺史,封高昌縣侯。入爲左衛將軍。

      五年,衆軍北伐,毅攻廣陵楚子城,拔之,擊走齊軍。及呂梁喪師,詔以毅爲大都督,率衆度淮,對清口筑城,與周人相抗。霖雨城壞,毅全軍自拔。尋遷中領軍。十一年,周將梁士彥圍壽陽,詔以毅爲都督北討諸軍事。十三年,爲荊州刺史。

      后主即位,改封逍遙郡公。入爲侍中、護軍將軍。及隋軍濟江,毅謂仆射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須銳卒數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諸將咸從其議。會施文慶等寢隋兵消息,毅計不行。臺城平,隨例入關,卒。

      毅弟猛字智武,幼俶儻,有干略。及長,便弓馬,膽氣過人。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侯景軍短兵接戰,殺傷甚衆。臺城陷,隨兄毅西上。梁南安侯方矩爲湘州刺史,以猛爲司馬。會武陵王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隨都督陸法和進軍拒之。猛手禽紀父子三人,斬于鰨中,盡收其船艦器械。以功封安山縣伯。進軍撫定梁、益。還遷司州刺史,進爵爲侯。

      陳永定元年,周文育等敗于沌口,爲王琳所獲。琳乘勝將事南中諸郡,遣猛與李孝欽等將兵攻豫章,進逼周迪。軍敗,爲迪所執。尋遁歸王琳,琳敗,還朝。天嘉二年,授永陽太守。太建中,以軍功封富川縣侯。歷散騎常侍,荊州刺史。入爲左衛將軍。

      后主即位,爲南豫州刺史。隋將韓擒之濟江,猛在都下,第六子巡攝行州事,擒進軍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見執。時猛與左衛將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爲水軍,于白下游弈,以御隋六合兵。后主知猛妻子在隋,懼有異志,欲使任忠代之,令蕭摩訶徐喻毅,毅不悅。摩訶以聞,后主重傷其意,乃止。禎明三年,入隋。

      論曰:梁氏云季,運屬云雷,陳武帝杖旗掃難,經綸伊始,胡穎、徐度、杜棱、周鐵武、程靈洗等,或感會風云,畢力驅馳之日,或擢自降附,乃贊興王之始,咸得配享清廟,豈徒然哉。沈恪行己之方,不踐非義之跡,子隆持身之節,無失事人之道,仁矣乎!錢道戢、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廣達、蕭摩訶、任忠、樊毅等,所以獲用當年,其道雖異,至于功名自立,亦各因時。當金陵覆沒,抑惟天數,然任忠與亡之義,無乃致虧,與夫蕭、魯所行,固不同日。持此百心,而事二主,欲求取信,不亦難乎?首領獲全,亦爲幸也。


      譯文

      魯悉達,字志通,扶風眉阝人。他的祖父魯斐,曾任齊衡州刺史,封陽塘侯。他的父親魯益之,曾任梁云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

      魯悉達從小以孝而聞名,侯景之亂時,他組織鄉民保衛新蔡,致力種田積蓄糧食。當時兵荒馬亂,都城及上川人十之八九都餓死了,活著的人扶老攜幼來歸附他,魯悉達用糧食救活了很多人。他招集晉熙等五郡兵馬,將五郡全部控制,讓他弟弟廣達領兵跟隨王僧辯討平侯景。梁元帝授魯悉達為北江州刺史。

      梁敬帝即位,王琳占據了長江上游,留異、余孝頃、周迪等在各地起兵,魯悉達安撫五郡,很得人心。王琳授悉達為鎮北將軍,陳武帝也派趙知禮授悉達為征西將軍、江州刺史,悉達接受了兩方面的授命,等待觀望。后來,陳武帝派安西將軍沈泰領軍隊偷襲魯悉達,但未能攻破。齊派行臺慕容紹宗來攻郁口各鎮,魯悉達與他們作戰,齊軍大敗,僅僅慕容紹宗逃了活命而已。王琳想要東下,因為魯悉達控制江的中流,他便派使者來引誘魯悉達向他投降,悉達始終沒有答應。王琳無法東下,就與齊聯系,齊派清河王高岳幫助他。當時魯悉達軍中副將梅天養等怕獲罪,就引齊軍入城,魯悉達指揮他的軍隊幾千人過江以歸附陳武帝。武帝見他來了十分高興,說:“怎么來得這么晚啊!”授魯悉達為北江州刺史,封彭澤縣侯。

      魯悉達為人仗義行俠,但他不因富貴而驕傲。他特別愛好辭賦,以禮招納賢才,和他們賞玩聚會。隋文帝即位后,他升遷為吳州刺史。遭逢母親去世,他由于過分悲哀而身體大傷,得了病很快就去世了,謚號孝侯,有子魯覽,有弟弟魯廣達。

      魯廣達,字偏覽,從小性情慷慨,立志要獲取功名,為人謙虛愛護人才,很多人從遠方來投奔他。當時江表將帥各自都有私人部隊,一般都有幾千人馬,而魯氏家族特別多。魯廣達在梁為官,任平南將軍、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時,他與哥哥悉達招集鄉間民眾保衛新蔡。梁元帝承制之后,授廣達為晉州刺史。王僧辯討伐侯景,魯廣達出境等候并接待王僧辯的軍隊,贈送給他們許多軍糧。王僧辯對沈炯說:“魯晉州也是王師的東道主人。”魯廣達帶領部隊跟隨王僧辯。侯景之亂平定后,魯廣達升任員外散騎常侍。

      陳武帝登基,授魯廣達為東海太守。后來他代替哥哥為吳州刺史,封中宿縣侯。光大元年(567),魯廣達改為南豫州刺史。華皎在上游起兵,皇帝下詔司空淳于量進討華皎。淳于量進軍到夏口,見華皎的水軍十分強盛,就不敢再前進。魯廣達帶領勇猛的士兵,直沖敵軍,激戰時他落入水中,在水中沉了很久,因獲救才沒死。華皎被討平,魯廣達被授予巴州刺史。

      太建初年,魯廣達與儀同章昭達一起入峽口,招降、安撫安蜀等各州鎮。當時周圖謀侵犯江東,在蜀大力修建戰船,并運糧食到青泥。魯廣達與錢道戢等帶兵偷襲,放火燒了青泥后回到本鎮。魯廣達為政簡明切要,對下屬推心置腹,官員民眾都感到便利。當魯廣達任職期滿時,人們都上表朝廷請求讓他繼任,于是朝廷下詔將魯廣達的任期延長兩年。

      太建五年(573),各路軍隊北伐,進取淮南故地。魯廣達與齊軍在大峴會戰,大破齊軍,殺了齊的敷城王張元范,進而攻下了北徐州。朝廷便任命他為北徐州刺史。太建十年,授都督、合州刺史。

      太建十一年,周將梁士彥包圍了壽春,詔令中領軍樊毅、左衛將軍任忠等分路趕往陽平、秦郡,魯廣達率領部眾入淮形成犄角以進擊。周軍攻陷了豫霍二州,南北兗州、晉州等地軍隊也各自退走。梁的各將領都沒有功,淮南的土地全失掉了,魯廣達因此被免官,以侯爵的身份回鄉。

      太建十三年,魯廣達與南豫州刺史樊毅一起討伐北方,攻克了郭默城。不久,他被授予平西將軍,都督郢州以上七州諸軍事,駐軍在江夏。周安州總管元景山進兵江南。魯廣達派了他的一部分軍隊打跑了周軍。

      至德二年(584),魯廣達任侍中,改封綏越郡公。不久任中領軍。后來賀若弼進軍鐘山,魯廣達在白土岡布陣,與賀若弼旗鼓相對。廣達身披盔甲,手拿鼓槌,率領精神振奮的敢死隊前進,隋軍只好退走。就這樣四次打退隋軍。當賀若弼乘勝到達宮城,燒了光掖門時,魯廣達仍帶領余下的士兵苦戰不止。到天黑,他解下戰甲,面向朝廷再拜而痛哭,他對眾將士說:“我不能拯救國家,有大罪啊!”士兵們都哭出聲來,最后他們都被隋軍抓獲。

      禎明三年(589),魯廣達依常例入隋。他追念悲傷陳的淪亡覆滅,得了病不肯治療,不久便因憤懣去世。尚書令江總撫著廣達的靈柩大放悲聲,他提筆在棺材頭上題詩:“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江總撰寫了魯廣達的墓志銘,記敘了他忠義一生的概況。

      起初,隋將韓擒虎渡江,廣達的長子世真在新蔡,就與他弟弟世雄以及所率領的部眾投奔韓擒虎。韓擒虎派使者送信招降魯廣達,廣達這時駐軍在都下,他自動去廷尉那里請罪。后主說:“世真雖然走了不同的路,但中大夫,您是國家的重臣,我所依賴的人,怎么等同于有嫌疑的人呢?”于是加賜黃金給魯廣達,讓他當天就回軍營。

      魯廣達有個隊主名叫楊孝辯,當時跟隨廣達在軍中。他奮力作戰,沖鋒陷陣,他的兒子也跟孝辯一起揮刀殺死十幾位隋兵,力盡,父子都戰死。

      蕭摩訶字元胤,蘭陵人。父親蕭諒,在梁朝為始興王郡丞。摩訶隨父親到始興郡,幾歲父親就死了,他姐夫蔡路養當時在南康,就收養了他。年歲稍長后,果敢堅毅而有勇力。

      侯景作亂時,陳武帝赴建康救援,蔡路養起兵抗拒武帝。摩訶當時才十三歲,就單騎出戰,敵軍中無人能夠抵擋。及路養戰敗,摩訶歸順侯安都,經常跟從他征討,安都待他很好。任約、徐嗣徽勾引北齊侵犯陳朝,武帝派侯安都在鐘山龍尾和北郊壇抵御齊軍。安都對摩訶說:“聽說你以驍勇聞名,千聞不如一見。”摩訶回答說:“今天讓明公見一見。”交戰中,安都墜馬被圍,摩訶單騎大呼,直沖齊軍,齊軍漸退,安都才幸免于難。摩訶以平留異、歐陽紇的戰功,漸次升遷為巴山太守。

      太建五年(573),大軍北伐,摩訶跟隨都督吳明徹過江攻秦郡。當時齊派大將尉破胡等率兵十萬來援,前隊有“蒼頭”、“犀角”、“大力”的名號,其人都身長八尺,膂力過人,銳不可當。又有個西域胡人,善射,箭無虛發,眾軍尤其怕他。當要交戰時,明徹對摩訶說:“如果能消滅這胡人,就滅了敵軍的銳氣,君有關、張之名,應該斬顏良了。”摩訶說:“我要知道他的模樣。”明徹便把認識這胡人的投降者叫來,說這胡人穿紅衣服,弓上裹有樺樹皮,兩端有骨珥。明徹派人去窺探,知道這胡人在陣中,于是親自為摩訶斟酒。摩訶飲罷,縱馬直沖齊軍。那胡人挺身出陣上前十余步,拉滿弓還未及射擊,摩訶遙擲銑钅見,正中他額頭,仆倒在地。齊軍“大力”十余人出戰,摩訶又斬了他們,于是齊軍敗退。他因功封為廉平縣伯。不久晉升為侯,官作到太仆卿。又隨吳明徹進兵圍宿預,打退齊將王康德,因功被封為晉熙太守。

      太建九年(577),明徹進軍呂梁,與齊軍大戰,摩訶率領七騎首先沖入敵陣,親手奪取齊軍大旗,齊軍大潰。因功被授予譙州刺史。

      周武帝滅齊,派其大將宇文忻爭奪呂梁。宇文忻當時有精稅騎兵數千,摩訶率十二騎深入周軍,縱橫奮擊,殺傷敵軍很多。后來周朝派大將王軌來援,在呂梁下游結連營水柵,斷絕陳軍歸路。摩訶對明徹說:“聽說王軌開始封鎖下游,并在封鎖線兩頭筑成,現在還沒有筑好,你如果派我去攻打,他一定不敢抗拒而放棄;如果等城筑成,我們就得成為他的俘虜了。”明徹一揮胡須說:“拔旗陷陣,是你的事;深謀遠慮,是老夫的事。”摩訶變了臉色退出。十天之內,水路被切斷,周朝援兵到的更多。摩訶又請求說:“如今求戰不能,進退無路,如果偷偷突圍出去,也不算恥辱。希望明公率步兵乘坐車馬慢慢走。我前后奔走照應,一定讓明公平安回到京都。”明徹說:“老弟的計劃真是好主意。然而老夫受君王重托率兵出征,如今被圍困逼迫,慚愧無地。況且我們既然是步兵多,我作為總督,必須親自殿后,督促軍隊趕路。老弟率馬軍應該走在前邊。”摩訶于是在夜間出發,挑選八千精騎,率先突圍,眾騎緊隨其后。天亮時,到達淮南。陳宣帝征召他還京,授予右衛將軍之職。

      宣帝駕崩,始興王陳叔陵在殿內用刀砍傷后主,又逃到東府城。摩訶入朝領受敕令,率馬步軍數百人趕到東府城,斬了陳叔陵。因功授予車騎大將軍,封綏建郡公。叔陵平時聚斂的金帛成千累萬,后主把它們都賞了摩訶。后又改授侍中、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依照舊制,三公官署的廳堂屋脊兩端都有鴟尾裝飾。后主特別下詔準許摩訶依照三公將其官署稱黃閣,門外放置阻止人馬通行的行馬。其廳堂和寢堂,都設置鴟尾。并把他的女兒立為皇太子妃。

      當時隋朝總管賀若弼鎮守廣陵,后主委任摩訶抵御他,官作南徐州刺史。禎明三年(589)元旦皇帝接見群臣,征召摩訶還朝,賀若弼乘虛渡江,襲擊京口。摩訶請求率兵迎戰,后主不許。等到賀若弼兵進到鐘山,摩訶又請求說:“賀若弼孤軍深入,陣地還不穩固,現在出兵襲擊,一定能戰勝他。”后主又不答應。等到后來要出戰時,后主對他說:“先生可為我拼死一戰。”摩訶回答:“從來作戰,都是為國家為自己,今日之事,就要兼顧妻子了。”后主拿出許多金帛給予眾軍,作為賞賜。令中領軍魯廣達陳兵白土岡,居眾軍南面,鎮東大將軍任忠在他后邊,護軍將軍樊毅、都官尚書孔范又居其后,摩訶率軍居于最北面,眾軍南北連綿二十里,首尾進退互不了解。

      賀若弼起初沒有主動出戰,帶領輕騎登山,觀察了陳軍形勢,于是奔下山來布陣。后主和摩訶的妻子私通,所以摩訶雖率領八千精銳,卻沒有一點兒斗志,只有魯廣達、田端帶領他們的部下奮力作戰。賀若弼和他部下行軍七總管楊牙、韓洪、員明、黃昕、張默言、達奚隆、張辯等甲士共八千人,各列陣以待。賀若弼親自與魯廣達對陣,部下戰死的有二百七十三人,賀若弼燒煙火作掩護,先是敗退,后又振作起來。陳兵砍得隋兵人頭,都跑回去交給后主,以求賞賜金銀。賀若弼又揮兵沖擊孔范,孔范兵剛一交手便敗逃。陳軍全部潰敗,死了五千人。各處門衛都已逃跑,黃昕縱馬焚燒北掖門而入。員明擒獲摩訶送交賀若弼,賀若弼把刀架在他脖子上,見他神色不變,語調不軟,于是便給他松綁并以禮相待。

      等到建康被平定,賀若弼把陳后主關在德教殿里,令兵士守衛。摩訶向賀若弼請求說:“如今我已成囚徒,命在旦夕,愿意見一見舊主,死而無憾。”賀若弼心生憐憫而答應了他。摩訶入殿內見后主,伏地號泣,并到舊日廚房去給后主拿來吃的,然后訣別而出,守衛的隋兵見了都低頭下淚。隋文帝聽說摩訶的嚴辭不屈,贊嘆說:“壯士啊,這也是人難以做到的。”入隋朝后,官授開府儀同三司。不久跟隨漢王楊諒到并州,和楊諒一同謀反,被殺,年七十三歲。

      蕭摩訶拙于言辭,是個志誠長者。可是臨陣對敵時,卻勇氣勃發,所向無前。不到二十歲時,在京口跟隨侯安都,生性愛打獵,沒有一天不去游獵的。安都出兵征伐,摩訶立功最多。

      任忠,字奉城。小名蠻奴,汝陰人。任忠從小孤單,地位低下,被鄉里人看不起。長大以后,他很狡詐,主意很多,體力過人,特別善于騎馬、射箭,州里的年輕人都歸附他。梁鄱陽王蕭范任合州刺史時,聽說了任忠的情況,將他安排在自己身邊。

      侯景之亂時,任忠率領鄉中幾百人眾,跟隨晉陽太守梅伯龍去壽春討伐侯景手下的將領王貴顯,每次作戰都能打敗敵人。本地人胡通聚眾為寇大肆擄掠時,蕭范派任忠與主帥梅思立共同去討平胡通。后來任忠仍跟隨蕭范的世子蕭嗣率軍入京救援,但京城陷落,不久他們便去守衛晉熙。侯景之亂被平定后,任忠被授任蕩寇將軍。

      王琳立蕭莊為梁王,委任任忠為巴陵太守。王琳失敗后,任忠回到朝廷,官授明毅將軍、安湘太守,仍然跟隨侯王真進討巴、湘之地。后來他多次升遷為豫寧太守,衡陽內史。華皎發動兵變,任忠事先參與了預謀,后來華皎被討平,陳宣帝認為任忠事先將兵變之事密告朝廷,因此將任忠釋放了而沒有問罪。

      太建初,任忠跟隨章昭達在廣州討伐歐陽紇,因有功被授直閣將軍。后來升任武毅將軍、廬陵內史。任期滿,任忠入朝任右軍將軍。

      太建五年(573),眾軍北伐,任忠帶兵出西道,在大峴打跑了齊歷陽王高景安,他們又向北追擊齊兵一直追到東關,攻下了它的東西二城。他又進軍蘄、譙二州,都取得了勝利。他們又直接襲擊合肥,攻進了外城,進而又攻克了霍州。任忠因有功被授予員外散騎常侍,封為安復縣侯。當呂梁兵敗時,任忠的軍隊卻完好地回朝。不久,授任忠都督壽陽、新蔡、霍州沿淮河的各路軍隊、霍州刺史。后又入朝為左衛將軍。又升為平南將軍、南豫州刺史,并擔任都督。任忠率領步兵、騎兵來攻歷陽。周派王延貴率人馬作為援兵,任忠大勝該部,活捉了王延貴。

      陳后主即位,晉封任忠為鎮南大將軍,并賜給他鼓吹一部。任忠后來又入朝任領軍將軍,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又出任吳興內史。

      隋兵過江時,任忠自吳興趕赴京城,在朱雀門駐扎軍隊,后主召集蕭摩訶及其他官員在內殿商議大事。任忠說:“兵法中說,前來攻打的客軍貴在速決,守城的主軍貴在堅持、穩重。現在國家兵多糧足,應當固守臺城,沿淮樹立柵欄。即使隋軍來了,不讓他們互通信息。請給我一萬精兵,戰船三百艘,渡江直接突襲六合。敵人的主力部隊肯定認為他們那些渡江的將士被我們抓獲,銳氣自然受挫;淮南當地人,與我原來就很熟悉,聽說我去,肯定會響應并跟從作戰;我再揚言要去徐州,要切斷他們的歸路,這樣,敵軍就不攻自退了。等到春水上漲,江上游的周羅日侯等軍隊,肯定會順水而下趕來救援,這是一個好計策。”后主不采納他的意見。第二天卻突然說:“心里煩死人,讓蕭郎去打一下。”任忠叩頭苦苦勸告后主不要出戰,但后主聽從了孔范的話,還是出戰北軍,于是在白土岡擺陣。戰敗以后,任忠急忙入朝見后主,說了戰敗的情景后說:“皇上安心住下,我沒有用力的地方了。”后主給他兩袋金子,說:“替我在南岸收募士兵,還可再一戰。”任忠說:“陛下應當備好船只,去上游諸軍那里,我當以死奉衛。”后主相信了他,下令讓任忠帶部分人去聯系。任忠告辭說:“我安排好,馬上就來奉迎陛下。”后主命令宮中人收拾好行裝等待任忠,但等了許久卻不見他回來。當時隋將韓擒虎從新林進軍,任忠領著幾騎人馬前往石子岡投降隋軍,又領韓擒虎軍隊入了南掖門。臺城平定后,任忠進入長安,隋授他開府儀同三司,死時七十七歲。

      隋文帝后來因散騎常侍袁元友能對陳后主直言進諫而稱贊他,提升他當主爵侍郎,他對群臣說:“我后悔剛平定陳時沒殺了任蠻奴。他受人榮華富貴,而且寄以重托,不能以死相報,卻說‘沒法用力’,比起弘演納肝那樣的忠義,相差是何等之遠啊!”任忠的兒子幼武,官至儀同三司。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理论片中文字幕电影|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乱码精品女人久久久不卡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在线观看网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专区一路线二| 91亚洲va在线天线va天堂va国产| 亚洲欧洲中文日产|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