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注釋
1: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2: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謚號。
3:揖:做揖,行拱手禮。
4: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5: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8: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后,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孔子以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事實上,他已經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只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