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臥榻寬而長者,有坐榻僅可容身。服虔《通俗文》曰:“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坐榻乃適,元微之詩:“望山移坐榻”,輕則便于移也。因其后有靠,旁有倚,俗通稱為“椅子”,亦曰“環(huán)椅”。椅面墊貴厚,冬月以小條褥作背靠,下連椅墊鋪之,皮者尤妙。
臥榻亦可坐,盤膝跏趺為宜,背無靠,置豎墊,燈草實(shí)之,則不下墜。旁無倚,置隱囊左右各一,不殊椅之有靠有環(huán)也。隱囊似枕而高,俗曰“靠枕”。《顏氏家訓(xùn)》曰:“梁朝全盛時(shí),貴游子弟,坐棋子方褥,憑班絲隱囊。”環(huán)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適,但為地有限,不能容膝。另備小杌,與椅高低相等者,并于椅之前,上鋪以褥,坐極寬平,冬月最宜。偶欲正坐,去杌甚便。
有名“醉翁椅”者,斜坦背后之靠而加枕,放直左右之環(huán)面而增長。坐時(shí)伸足,分置左右,首臥枕,背著斜坦處。雖坐似眠,偶倦時(shí),可以就此少息。有名“飛來椅”者,臥榻上背靠也,木為匡,穿以藤,無面無足,如鏡架式。其端圓似枕,可枕首;后有橫干架起,作高低數(shù)級,惟意所便,似與豎墊相類,用各有宜。
安置坐榻,如不著墻壁,風(fēng)從后來,即為賊風(fēng)。制屏三扇,中高旁下,闊不過丈,圍于榻后,名“山字屏”。放翁詩:“虛齋山字屏”是也。可書座右銘,或格言黏于上。
李氏一家言,有“暖椅式”,腳下四圍鑲板,中置爐火。非不溫暖,但老年腎水本虧,腎惡燥,何堪終日熏灼。北地苦寒,日坐暖炕,亦只宜于北地。又有“涼杌式”,杌下錫作方池,以冷水注之,尤屬稚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