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詞語解釋
文明
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英civilization; culture;
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并具有較高文化的狀態。
英civilized;
舊指具有當時西方色彩的。
例文明戲"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1f8a6981f>文明戲。
英modern;
光明,有文采。
例天下文明。
英bright;
翻譯
- 英語 civilized, civilization, culture, CL:個|個[ge4]
- 德語 Zivilisation (S)?, kultiviert, h?flich (Adj)?
- 法語 civilisation
引證解釋
文采光明。
引《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孔穎達 疏:“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宋 鮑照 《河清頌》:“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宇文明。”
唐?李白 《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以文明鴻業,授之元良。”
明?宋應星 《天工開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
清?鈕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氣,漸至竭耗。”指文采。與“質樸”相對。
引唐?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為囊,盛印於后也。謂奏劾尚質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謂文德輝耀。
引《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孔穎達 疏:“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
《宋書·律歷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廣樂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宋?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主上文明,吾輩茍以觀書得罪,不猶愈他咎乎?”
元?耶律楚材 《繼宋德懋韻》之一:“圣人開運億斯年,睿智文明稟自天。”謂文治教化。
引前蜀 杜光庭 《賀黃云表》:“柔遠俗以文明,懾兇奴以武略。”
宋?司馬光 《呈范景仁》詩:“朝家文明所及遠,於今臺閣尤蟬聯。”
元?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二》:“想見先朝文明之盛,為之慨然。”文教昌明。
引漢?焦贛 《易林·節之頤》:“文明之世,銷鋒鑄鏑。”
前蜀 貫休 《寄懷楚和尚》詩:“何得文明代,不為王者師。”
明?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
魯迅 《準風月談·抄靶子》:“中國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國度。”猶明察。
引《易·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文王 以之。”
《后漢書·鄧禹傳》:“禹 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
《新唐書·陸亙傳》:“亙 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有文化的狀態。
引清?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來,遂以俚詞塞責,則走入荒蕪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秋瑾 《憤時迭前韻》:“文明種子已萌芽,好振精神愛歲華。”
老舍 《茶館》第二幕:“這兒現在改了良,文明啦!”新的,現代的。
引《老殘游記》第一回:“這等人……只是用幾句文明的辭頭騙幾個錢用用罷了。”
合于人道。
引郭孝威 《福建光復記》:“所有俘虜,我軍仍以文明對待,拘留數時,即遣歸家。”
國語辭典
文明
人類社會進步開化的狀態。相對于野蠻而言。
反野蠻 原始
文化。
例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清末民初稱新穎,具現代色彩的事物,常加上文明二字。如稱手杖為「文明棍」、話劇為「文明戲」等。
網絡解釋
文明 (漢語詞語)
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淀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由于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勻,產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各種文明,具體到現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東方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個文明交匯融合形成的俄羅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等在某個文明要素上體現出獨特性質的亞文明。
※ "文明"的意思解釋、文明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