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形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uǐ zhuàng yì xíng詭狀異形 | 詭:怪異。奇特怪異的形狀。 | 《隋書·柳彧傳》:“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 |
xíng róng kū gǎo形容枯槁 | 身體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黃。枯槁:枯萎;枯干。 | 戰國 楚 屈原《漁父》:“顏色憔悴,面容枯槁。” |
xíng yǐng zì diào形影自吊 | 同“形影相吊”。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誠》:“父自訥去,妻亦尋卒;塊然一老鰥,形影自吊。” |
bì yǐng nì xíng避影匿形 | 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 清 侯方域《南省試策二》:“昔人所謂非親非故,何由習知之也。此二者已當不同觀,而況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舉,為身累者乎?” |
guǐ zhuàng shū xíng詭狀殊形 | 詭:怪異;殊:特殊。奇特怪異的形狀。 | 《梁書·沈約傳》:“或坳或平,盤堅枕臥,詭狀殊形。” |
xǐ xíng yú yán喜形于顏 | 形:表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南齊書·柳世隆傳》:“而攸之始奉國諱,喜形于顏。” |
shén chāo xíng yuè神超形越 | 謂身心超逸,不同凡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阮孚云:‘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
gū xíng diào yǐng孤形吊影 | 謂孤單一人。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權翰林身居客邸,孤形吊影;想著‘牛女銀河’之事,好生無聊。” |
xíng rú gǎo mù形如槁木 | 槁:枯干。形體像枯干的樹木一樣。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guǐ xíng guài zhuàng詭形怪狀 | 詭:怪異。奇特怪異的形狀。 | 宋·胡仔《山谷下》:“戴叔倫詩云:‘詭形怪狀翻合宜。’” |
xǐ xíng yú sè喜形于色 | 形:表露;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北史 高允傳》:“允喜形于色,語人曰:‘天恩以我篤老,大有所賚,得以贍客矣。’” |
yōu xíng yú sè憂形于色 | 形:表現。色:面色表情。憂愁的神色從臉上表現出來。 | 《舊唐書·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禱祈無效,上憂形于色。” |
xíng yǐng xiāng suí形影相隨 | 像人或物體與其影子那樣總是在一起。形容關系密切;永不分離。 | 唐 崔峒《江山書懷》:“登高回首罷,行影自相隨。” |
nì jì qián xíng匿跡潛形 | 匿: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潛:隱藏。躲藏起來,不露形跡。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 比喻隨聲附和,沒有主見,湊熱鬧。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一犬吠形,萬犬吠聲;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
xíng shèng zhī dì形勝之地 |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指地勢優越的區域 | 唐·李世民《冊高士廉改封申國公文》:“形勝之地,允屬勛賢。” |
bù jū xíng jī不拘形跡 | 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 茅盾《子夜》四:“曾滄海回頭一看,認得是土販李四;在某一點上,他這李四是不拘形跡的密友。” |
biāo xíng dà hàn彪形大漢 | 彪:小虎;比喻軀干魁梧。身材高大魁梧的男子。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九回:“二人都是彪形大漢,濃眉廣顙,燕頜虎腮。” |
wú xíng wú yǐng無形無影 | ①不見形跡;完全消失。②以形容虛構的事物。 |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三折:“無形無影透人懷,四季能吹萬物開。” |
yǐn jiè cáng xíng隱介藏形 | 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
fèi xíng fèi shēng吠形吠聲 | 比喻跟在別人后面盲目附和。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
gū xíng zhī yǐng孤形只影 | 孤:單獨。形容孤單一人,無親無友。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分鞋記·書齋問疾>》:“你看碧梧翠竹影凄涼,孤形只影空相向。”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像形奪名 | 比擬其形狀,而訛易本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麼綠荑的,還有甚么丹椒、蘼蕪、風連,見于《蜀都賦》。如今年深歲改,人不能識,故皆象形奪名,漸漸的喚差了,也是有的。” |
wàng hū qí xíng忘乎其形 |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 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 |
qiān xíng wàn tài千形萬態 | 形:形狀。多種多樣的形狀。 | 梁啟超《慧觀》:“各自占一世界,而各自謂世界之大,已盡于是,此外千形萬態,非所見也。” |
huī xīn gǎo xíng灰心槁形 | 形容意志消沉,形體枯槁。 | 莊周《莊子 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jiè jìng guān xíng借鏡觀形 | 借:憑借。比喻參考和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 | 《劉子新論 貴言》:“人目短于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
qióng qióng jié lì,xíng yǐng xiāng diào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指身體;吊:慰問。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 漢·張衡《思玄賦》:“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晉·李密《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guǐ xíng shū zhuàng詭形殊狀 | 詭:怪異;殊:特殊,特別。奇特怪異的形狀。 | 《宣和畫譜·人物》:“好畫古僻人物,詭形殊狀,格雖高古,意務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譎怪。”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辭色 | 色:神色。內心的活動表露在言談和神色上面。 | 《晉書·庾亮傳》:“欲以滅胡平蜀為己任,言論慷慨,形于辭色。” |
yí bù huàn xíng移步換形 | 移動腳步,情景也隨之變換。形容景色變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著變化。 | 清 戴名世《雁蕩記》:“大抵雁蕩諸峰,巧通造化,移步換形。” |
xíng yú yán sè形于言色 | 色:神色。內心的活動表露在言談和神色上面。 | 《晉書·何無忌傳》:“少有大志,忠亮任氣,人有不稱其心者,輒形于言色。” |
wū miàn hú xíng烏面鵠形 | 臉黑如烏,身瘦如鵠。形容人困餓潦倒之狀。 | 《南史·侯景傳》:“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其絕粒久者,烏面鵠形。” |
gū xíng dān yǐng孤形單影 | 孤:單獨;單:獨。形容孤單一人,無親無友。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牧羊記·北海牧羝>》:“冷清清孤形單影,靜恍恍沒一個人來至。” |
xíng shì bī rén形勢逼人 | 指形勢發展很快,迫使人不得不更加努力。 | 謝覺哉《冷和熱》:“‘熱’可以逼得喜冷的人也熱起來,形勢逼人,不熱不可。” |
xīn wéi xíng yì心為形役 | 形:形體。心神被生活、功名利祿所驅使。形容人的思想不自由,做一些違心的事。 | 晉·陶潛《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
jiū xíng hú miàn鳩形鵠面 | 鳩:斑鳩;鵠:天鵝。像斑鳩的形體(腹部低陷;胸骨空出);像黃鵠的臉面(蒼黃而瘦削)。形容身體瘦削;面容憔悴。 | 清 黃景仁《尹六丈為我作云峰閣圖歌以為贈》:“弄君筆頭隨意之丹青,使我鳩形鵠面生光瑩。” |
tāo xíng miè yǐng韜形滅影 | 謂藏匿蹤跡,不露于世。 | 北齊·劉晝《新論·韜光》:“物之寓世,未嘗不韜形滅影、隱質遐外,以全性棲命者也。” |
hú miàn niǎo xíng鵠面鳥形 | 鵠:天鵝。形容面容憔悴,身體瘦弱。 | 元·王惲《入奏行》:“扶羸載瘠總南逋,鵠面鳥形猶努力。” |
kū xíng qù pí刳形去皮 | 謂忘卻形體和家國,而任乎自然。 | |
huǐ xíng miè xìng毀形滅性 | 損壞形體,消滅本性。 | 元·楊景賢《西游記》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毀形滅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
niǎo miàn hú xíng鳥面鵠形 | 形容由于饑餓而身體軟弱,面容枯瘦。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 |
qián xíng nì yǐng潛形匿影 | 見“潛形匿跡”。 | 《文獻通考·職役二》:“為民者以寇戎視其吏,潛形匿影,日虞懷壁之為殃。” |
cáng xíng nì yǐng藏形匿影 | 藏、匿:隱藏。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
xíng zhī yǐng dān形只影單 | 同“形單影只”。 | 明·高明《琵琶記·丹陛陳情》:“但臣親老鬢發白,筋力皆癯瘁。形只影單,無兄弟,誰奉侍?” |
hú miàn jiū xíng鵠面鳩形 | ①面容枯樵,形體瘦削。形容饑疲的樣子。②指枯樵瘦削的人。 | 《明史 忠義傳七 耿廷箓》:“小怨必報,何不大用于斷頭飲血之元兇;私恩必酬,何不廣用于鵠面鳩形之赤子。” |
xíng zhì zhī shì形制之勢 | 勢:形勢。依靠有利的地勢來制服對方。 | 東漢·班固《漢書·酈食其傳》:“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 |
xíng jù shén shēng形具神生 | 形:形體;神:精神。人的形體具備,精神隨之產生。 | 《荀子·天論》:“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藏)焉,夫是之謂天情。” |
huà yǐng tú xíng畫影圖形 | 畫:繪畫。摹繪人的形貌,古時用于懸賞緝捕逃犯。 | 元·施惠《幽閨記·圖形追捕》:“奉上司明文,遍張文榜,畫影圖形,十家為甲,排門粉壁,各處挨捕。” |
zhī yǐng dān xíng只影單形 | 只:單。形容孤單一人。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2回:“又見辛環已死,只影單形。” |
shū xíng guǐ zhuàng殊形詭狀 | 猶言奇形怪狀。 | 唐·康駢《劇談錄·說方士》:“往往有神物來萃,殊形詭狀,深可駭人。” |
wèi xíng zhī huàn未形之患 | 尚未顯露的禍患。 | 宋·蘇舜欽《諮目》:“不如先取為備,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 |
xíng sè cāng huáng形色倉皇 | 動作匆忙,神色慌張。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46回:“威無從禁止,累得聲勢沮喪,形色倉皇。” |
qián xíng jué jì潛形譎跡 | 見“潛形匿跡”。 | 明·劉基《巫山高》詩:“潛形譎跡托夢寐,變幻涕淚成瓊瑰。” |
qióng xíng jí xiàng窮形極相 | 窮:盡,極;相:象。指描寫刻畫十分細致生動,也指丑態畢露。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1回:“破資財窮形極相,感知己瀝膽披肝。” |
xíng yǐng xiāng qīn形影相親 | 形:形體;影:身影。像形體和影子相互不可分離。形容彼此關系密切。 | 南朝·梁·何遜《何記室集·贈族人秣陵兄弟》:“羈旅無儔匹,形影自相親。” |
fēn xíng tóng qì分形同氣 |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 |
nù xíng yú sè怒形于色 | 形:顯露;色:臉色。滿腔憤怒顯于臉上。 | 宋 洪邁《夷堅決》:“夫子賜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舉足蹴其二。” |
yì xíng yú sè義形于色 | 義:正義;伸張正義;形:表現;見之于形;色:臉色。伸張正義的神態流露在臉面上。 | 《公羊傳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
bīng wú cháng xíng兵無常形 | 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指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 《孫子 計》“兵者,詭道也”三國 魏 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
mǎ lù yì xíng馬鹿易形 | 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上 崔琦》:“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
xiāo huàn wèi xíng消患未形 | 消:消除;形:顯露。在禍患尚未顯露之前就予以消除。 | 清·黎庶昌《上沈相國書》:“必有消患未形,而為朝野所利賴,遠人所折服者。” |
zì jué xíng huì自覺形穢 |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后也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
yáng zhì hǔ xíng羊質虎形 | 質:本性。比喻外強內弱,虛有其表。 | 《慈溪太后演義》第13回:“看似新機勃發,政局昌明,其實是徒襲皮毛,未得精髓,羊質虎形,濟什么事?” |
kū xíng huī xīn枯形灰心 | 身體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極端消極。 |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加死灰也。” |
qián xíng nì jì潛形匿跡 | 隱蔽形跡,不露真相。 | 宋·王讜《唐語林·豪爽》:“狡吏奸豪,潛形匿跡。” |
wú xíng zhī zhōng無形之中 | 不知不覺的情況下。 | |
huó xíng huó xiàn活形活現 | 同“活龍活現”。 | |
mào hé xíng lí貌合形離 |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來,而行動上卻又差異很大。 | 晉 葛洪《抱樸子 勤求》:“口親心離,貌合形離。” |
xíng yǐng xiāng yī形影相依 | ①謂在孤寂的處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單無依。③互相依靠,緊密相連。 | 明·邵景詹《覓燈因話·孫恭人傳》:“郜與孫形影相依,親愛愈篤。” |
shū xíng miào zhuàng殊形妙狀 | 殊:特異。形狀很特異奇妙。 | 宋·周邦彥《汴都賦》:“與夫沉沙棲陸,異域所至,殊形妙狀,目不給視。” |
hú xíng cài sè鵠形菜色 | 形容面黃肌瘦的樣子。 | 明 盧象昇《經理崇禎十一年屯政疏》:“塞上孑遺,鵠形菜色,相從溝壑者亦比比也。” |
xíng jìn shì gé形禁勢格 | 見“形格勢禁”。 |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觀釁》:“逆亮自知形禁勢格,巢穴迥遙,恐狂謀無成而竄身無所。” |
shì shì yí xíng釋知遺形 | 猶言棄智忘身。指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
hè shì láng xíng鶴勢螂形 | 謂腰肢纖裊,體態輕盈。 | 《紅樓夢》第四九回:“[湘云]腰里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絳,腳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
qióng xíng jìn xiàng窮形盡相 | 指描寫刻畫十分細致生動;也用來形容丑態畢露。 | 晉 陸機《文賦》:“雖棄方而遁圓,期窮形而盡相。” |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喜怒不形于色 | 高興和惱怒都不表現在臉色上。指人沉著而有涵養,感情不外露。 | 《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
xíng zhū bǐ mò形諸筆墨 | 形:描寫;諸:“之于”的合音。用筆墨把它寫出來。 | 魯迅《<出關>的“關”》:“但若形諸筆墨,昭示讀者,自以為得了這作品的魂靈,卻未免象后街阿狗的媽媽。” |
wàng xíng zhī jiāo忘形之交 | 不拘身分、形跡的知心朋友。同“忘形交”。 | 明 楊循吉《吳中語 魏守改郡治》:“然蒲圻愛彼殷勤,竟遂棄寐告,為。忘形之交” |
xíng kuā gǔ jiā形夸骨佳 | 夸:通“姱”,美好;佳:美好。形容女子身形柔弱,體形優美。 |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悅者,西施、陽文也。” |
wǎng zhí suí xíng枉直隨形 | 謂影子的曲直隨形而定。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 |
dùn xíng yuǎn shì遁形遠世 | 猶言避世隱居。 | 《后漢書·逸民傳·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遠世,豈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絕,終不降屈。” |
zhī yǐng gū xíng只影孤形 | 只:單。形容孤單一人。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無名氏<前腔四首>》:“看雙飛雙倚鴛鴦鳥,我只影孤形怎及他。” |
xíng xíng sè sè形形色色 | 形容事物類別很多;各種各樣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這種形體;色色:原指生出這種顏色。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萬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養之,形形色色,無所棄遺。” |
xíng shì zhī tú形勢之途 | 形勢:指人事上強弱之勢,指人際關系。指官員升遷的道路。 | 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 |
nì jì yǐn xíng匿跡隱形 | 隱: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那廝口內頑涎望著我面上零,再不和他親折征,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
sōng xíng hè gǔ松形鶴骨 | 形容儀容清癯、軒昂。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視其人,松形鶴骨,器宇不凡。” |
guǐ xíng guài zhuàng鬼形怪狀 | 猶言奇形怪狀。 | 《禪真逸史》第二十回:“看看走近城邊,驀然城門開處,突出四個夜叉,生得鬼形怪狀,面目猙獰,種種奇異之像。” |
shū xíng guài zhuàng殊形怪狀 | 殊:特殊。形容形狀稀奇古怪,與眾不同。 | 唐·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殊形怪狀不易說,就中驚燥尤枯絕。” |
guài xíng guài zhuàng怪形怪狀 | 奇異古怪的形態、樣子。 | |
yāo xíng guài zhuàng妖形怪狀 | 裝束奇特,舉止輕佻。多形容女性。 | 巴金《談<寒夜>》:“他看不慣媳婦‘一天打扮得妖形怪狀’上館子,參加舞會,過那種‘花瓶’的生活。” |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qióng xíng jí zhuàng窮形極狀 | 窮:盡,極。指描寫刻畫十分細致生動,也指丑態畢露。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22回:“若是將這些牙酸肉麻的情況,寫的窮形極狀,未免蹈小說家的窠臼。” |
xīn níng xíng shì心凝形釋 | 精神專注,達到忘形的境界。 | 《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
fàng dàng xíng hái放蕩形骸 | 行為放縱,不拘禮節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盡著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 |
mí huàn wú xíng彌患無形 | 彌:消除。把禍患消除在沒有形成之前。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現在外國人已無話說,足見他能夠彌患無形,辦事切實。” |
àn dú láo xíng案牘勞形 | 文書勞累身體。形容公事繁忙。 | 唐 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hài zhuàng shū xíng駭狀殊形 | 猶言奇形怪狀。 | 清·祝德麟《海嘯》詩:“陽侯拜,天吳舞,駭狀殊形不可數。” |
gǔ shòu xíng xiāo骨瘦形銷 | 形容瘦削到極點。 |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而蕓終以受愚為恨,血疾大發,床席支離,刀圭無效,時發時止,骨瘦形銷。” |
shén miè xíng xiāo神滅形消 | 指死亡。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夫神滅形消,遺聲余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