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動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xuān fēi rú dòng蜎飛蠕動 | 蜎:通“翾”,飛翔。昆蟲等小動物飛行或蠕動。 | 《鬼谷子·揣》:“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 |
yī yán yī dòng一言一動 | 一句話和一個行動。也指每句話和每一個行動。 |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們于一言一動之征,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 |
xiàng jī ér dòng相機而動 | 觀察時機,看到適當機會立即行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宜剛宜柔,相機而動。” |
pēng rán xīn dòng怦然心動 | 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種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發生了變化。 | 戰國 楚 宋玉《九辯》:“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
dòng zhé dé jiù動輒得咎 | 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輒:就;總是;咎:責備。 | 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
qǐ shī dòng zhòng起師動眾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晉書·呂纂傳》:“夫起師動眾,必參之天人,茍非其時,圣賢所不為。” |
dòng xīn hài mù動心駭目 | 駭目:使人看了感到驚駭。看了使人感到心動驚駭。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 宋·陸游《跋蘭亭樂毅論并趙岐王帖》:“王遺墨藏家廟者,今雖僅存,某嘗獲觀,皆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
dà dòng gān gē大動干戈 |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原指進行戰爭。現多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
bǎi dòng bù rú yī jìng百動不如一靜 | 指多動不如靜待有效。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尋思,百動不如一靜的。” |
dòng xīn rěn xìng動心忍性 |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wén sī bù dòng紋絲不動 | 一點也不動。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金蓮坐在床上,紋絲兒不動,把臉兒沉著。” |
dòng jìng yǒu fǎ動靜有法 | 動:行動;靜:靜處;法: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規則。指行動合乎規范。 | 《金史·后妃傳贊》:“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
cǐ dòng bǐ yīng此動彼應 | 見“此發彼應”。 | 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腦筋于耳目手足,此動彼應,頃刻而成。” |
xiāng shí ér dòng相時而動 | 相時:看準時機。觀察對自己有利的時機而行動。 | 《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 |
yuān dòng luán fēi鹓動鸞飛 | 鹓、鸞都為傳說中的瑞鳥。比喻高貴之人。 | |
bīng mǎ bù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 《南皮縣志 風土志下 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
dòng tiān dì,gǎn guǐ shén動天地,感鬼神 | 動:感動;感:感動。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動。形容事跡或作品十分感人。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動聲色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shén fēi sè dòng神飛色動 | 神:精神;色:臉色。臉上的表情極其生動煥發。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9回:“素臣細說在外之事,說到危險處,三人魄戰心驚;說到爽快處,三人神飛色動。” |
dì dòng shān cuī地動山摧 | 見“地動山搖”。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凄愴。” |
tiān yáo dì dòng天搖地動 | 仿佛天快要塌下來;地將要陷下去似的。形容聲勢或威力強大的變化。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43回:“這場大戰,真個是天搖地動,日色無光。” |
dòng rú cān shāng動如參商 | 參、商:星名。參星出西方,商星出東方,二星此出彼沒,不同時在天空中出現。比喻長時間的分離難以會面,如參星出西方,商星出東方。 | 唐·杜甫《贈衛八處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歡聲雷動 | 歡呼聲像雷聲一樣響。形容熱烈歡樂的氣氛。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宋先鋒大喜,傳諭各門將佐,統領軍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無犯,歡聲雷動。” |
dòng bù shī shí動不失時 | 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機。” |
mù dòng yán sì目動言肆 | 謂神色不安,語調失常。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 |
dòng zhōng kuǎn yào動中窾要 | 動:常常,動不動。中:切中,打中。窾:空處、中空。要:要害。要:引申為要害、關鍵。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 《清史稿·世增傳》:“文書往復,惟家銘隨方應付,動中窾要,歷任總督皆倚重之,以縣丞擢知府。” |
wú dòng yú zhōng無動于衷 | 衷:內心。絲毫沒有觸動內心。形容對應該動心的事情毫無感觸;漠然置之。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聞之漠然良久,若不能無動于衷者。” |
yí guó dòng zhòng移國動眾 | 動搖國基及民心。 | 《管子 五輔》:“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眾,以害民務者,其刑死流。” |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興兵動眾 | 同“興師動眾”。 | 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
líng jī yī dòng靈機一動 | 靈機:靈巧;靈活的心思。形容靈敏機智;突然想出辦法或主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卷:“俄延了半響,忽然靈機一動,心中悟將過來。” |
jīng guān dòng fǔ經官動府 | 經:經過;動:驚動;府:官署。驚動官府,引起官府干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6卷:“自家骨肉雖是一時有些不是處,只宜好好寬解,不可經官動府,傷了和氣!” |
shén dòng sè fēi神動色飛 | 神:精神;色:臉色。臉上的表情極其生動煥發。 | 明·王錂《春蕪記·宸游》:“妯本巫山神女,適見楚國襄王,資妾往事,遂爾神動色飛。” |
sǒng dòng tīng wén聳動聽聞 | 聳:通“悚”,驚動。夸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職臣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固已聳動聽聞矣。” |
wén sī bù dòng文絲不動 | 一點兒也不動。 | 楊朔《三千里江山》:“路邊幾棵見了風,最愛噪嘴的小葉楊也那么安生,文絲不動。” |
láo shī dòng zhòng勞師動眾 | 勞師:使軍隊勞苦;意為出動軍隊。原指出動大量軍隊;后也指動用大量人力;也有小題大作的意思。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兄長既來赴席,如何又勞師動眾?” |
bīng mǎ wèi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 林占財《森林中的遠征》:“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么走這么遠的路!” |
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牽一發而動全身 | 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 清 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發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
shān yáo dì dòng山搖地動 | 山和地都在動搖。形容聲勢或力量的巨大。 | 《宋書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聲自河北來,魯郡山搖地動。” |
lěng xuè dòng wù冷血動物 | 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 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
yǒng dòng duō yuàn勇動多怨 | 勇動:魯莽妄動。魯莽妄動必招致很多怨恨。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列御寇》:“智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貴。” |
jì rán bù dòng寂然不動 | 寂:寂靜。寂靜無聲,一點動靜都沒有。 | 《周易·系辭下》:“《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zhòu fú yè dòng晝伏夜動 | 白天埋伏,夜晚活動。 | 《左傳 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晝伏夜動,不穴于寢廟,畏人故也。” |
dòng rén xīn pí動人心脾 | 形容使人感動與震驚。 |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先秦的散文》:“他們的長處,在于能夠度察天下的大勢而出之以引人入勝的妙喻好句,出之以動人心脾的危辭險語。” |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太歲頭上動土 |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 元 無名氏《打董達》第二折:“我兒也,你尋死也,正是太歲頭上動土哩!” |
shēng sè bù dòng聲色不動 |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動:變動。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非常鎮靜。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閑,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 |
wú dòng yú zhōng無動于中 | 心里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宋 朱熹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 |
dòng dàng bù ān動蕩不安 | 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 歐陽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陳文婷談起,兩人都覺得縱然社會上動蕩不安,革命的前途還是光明的,樂觀的。” |
dòng rú tuō tù動如脫兔 | 比喻行動敏捷。 |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
jìng rú chǔ nǚ,dòng rú tuō tù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 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
nán shān kě yí,cǐ àn bù dòng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 南山:終南山;動:動搖。終南山可以移動,但已定下的案子決不能更改。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
háo tiān dòng dì嚎天動地 | 大聲哭叫。形容極端悲痛。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鳳姐兒滾到尤氏懷里,嚎天動地,大放悲聲。” |
àn bīng bù dòng按兵不動 | 按:止住。控制住軍隊;暫不行動;泛指接受任務后不肯行動。常用以表示持觀望態度而不行動。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召類》:“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
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一波才動萬波隨 | 指一波方動,萬波隨之而起。比喻事情開端后的不斷發展變化。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chǔn chǔn yù dòng蠢蠢欲動 | 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形容像蟲子一樣開始動彈。比喻敵人策劃準備進攻;或壞人準備搗亂破壞。 | 南朝 宋 劉敬叔《異苑 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動。” |
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
guān xìn ér dòng觀釁而動 | 釁:縫隙,裂痕。瞄準敵人的空隙進行進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
dòng rén xīn pò動人心魄 |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動或令人震驚。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 |
zhòng xǔ shān dòng眾喣山動 | 眾人吹氣,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眾喣漂山”。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qīng jǔ wàng dòng輕舉妄動 | 輕:輕率;妄:胡亂;任意。不經慎重考慮;輕率任意地行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解老》:“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
biàn dòng bù jū變動不居 | 指事物不斷變化,沒有固定的形態。 | 《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孔穎達疏:“言陰陽六爻更互變動,不恒居一體也。” |
zhèn tiān dòng dì震天動地 | 震動了天地。形容聲勢浩大。 |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
chǔ chǔ dòng rén楚楚動人 | 形容姿容美好,動人心神。 | 清 徐瑤《太恨生傳》:“女雖支離憔悴,而委婉之態,楚楚動人。” |
jǔ dòng jīng jí舉動荊棘 | 一舉一動,就象在刺樹林里一樣,比喻不能隨意,事事都遭威脅。 | |
xíng shī dòng zhòng行師動眾 | 謂指揮大軍作戰。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即位之后,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 |
dòng rén xīn xián動人心弦 | 動人:感動人;心弦:指受感動而引起共鳴的思想感情。形容非常動人。 | 徐遲《長江大橋的美是社會主義的美》:“許多動人心弦的建筑物呢?還只在藍圖上。” |
dòng zhòng kěn qìng動中肯綮 | 動:往往,每每;中:切中,打中;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問題的關鍵。指常常擊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 戰國·宋·莊周《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
dà dòng gōng guàn大動公慣 | 形容公眾憤然而出,主持正義。 | |
wén sī méi dòng紋絲沒動 | 非常穩,一點兒也不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1回:“包興道:‘方才看見了,紋絲沒動。’” |
wěi wěi dòng tīng娓娓動聽 | 形容善于講話;使人喜歡聽。娓娓: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 | 清 黃云鴻《福惠全書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聽。” |
fēng chuī cǎo dòng風吹草動 | 微風一吹;草就晃動。比喻輕微的動蕩或變故。 | 《敦煌變文集 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
dì dòng shān yáo地動山搖 | 大地高山劇烈的搖動。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聲音和劇烈的動作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 宋 歐陽修《論修河第一狀》:“臣恐地動山搖,災禍自此而始。” |
shùn shí ér dòng順時而動 | 順應時勢而行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
jīng shī dòng zhòng驚師動眾 | 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只怕燕窩我們家里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眾的。” |
guān jī ér dòng觀機而動 | 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 《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
shén sè bù dòng神色不動 | 神色:神情面容。遇到意外或緊張的情勢,能鎮靜對待,表情不變。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么地?” |
yī jǔ yī dòng一舉一動 | 指人的每一個動作;所有的行動。 | 宋 朱熹《朱子語類》:“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著力。” |
dò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動天地,泣鬼神 | 動:感動;泣:低聲哭。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動。形容事跡或作品十分感人。 | 清·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wàn tóu cuán dòng萬頭攢動 | 形容許多人聚集在一起爭著看。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3回:“時候雖早,那看榜的人,卻也萬頭攢動。” |
dài shí ér dòng待時而動 | 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 《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
xīn dòng shén chí心動神馳 | 心神向往。形容思慕情深,難以自持 | 明·陸采《懷香記·蘭閨復命》:“自從窺見韓生之后,心動神馳,眠思夢想。” |
huá shì dòng sú嘩世動俗 | 用浮夸的言行去驚動世俗之人。 | 宋·曾鞏《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銘》:“其為人,居家孝友,遇人和易質厚,不為聰明技巧以嘩世動俗。” |
léi dòng fēng xíng雷動風行 | ①指萬物運動變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嚴厲迅猛。 | 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雷動風行,天下方如草之偃。” |
tái jiǎo dòng shǒu抬腳動手 | 指一舉一動。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一:“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做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
chí dāo dòng zhàng持刀動杖 | 持:拿。杖:木棒。指動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誰鬧來著?你先持刀動杖的鬧起來,倒說別人鬧。” |
láo mín dòng zhòng勞民動眾 | 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紀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 |
xíng dòng zuò wò行動坐臥 | 泛指人的舉止和風度。 | 浩然《艷陽天》第52章:“把他這一程子的行動坐臥都擺出來看看,還不明白嗎?” |
xíng jūn dòng zhòng行軍動眾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
xiān tiān dòng dì掀天動地 | 見“掀天揭地”。 | 梁啟超《王荊公傳》第14章:“讀其詩詞,幾無復為曾造作掀天動地大事業開拓于千古者也。” |
jīng xīn dòng pò驚心動魄 |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后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dòng jìng yǒu cháng動靜有常 | 常: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范。 | 《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
ná dāo dòng zhàng拿刀動杖 | 泛指動武。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6回:“今昔的情形不同,不怕她遠走高飛,拿刀動杖。” |
yuán fēng wèi dòng原封未動 | 見“原封不動”。 | 《太平天國故事歌謠選·竹簽的來歷》:“過節那天設的酒肴,都原封未動,大家感到奇怪。” |
dòng pò jīng xīn動魄驚心 |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筆記》第三卷:“秀水所稱,光彩煥發,動魄驚心。” |
wén fēng ér dòng聞風而動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起來。風:消息。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
jìng zhōng sī dòng靜中思動 | 靜:平靜,靜止;動:變動。指在生活平靜中希望有所改變。也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就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一時忽然靜中思動,因命牡丹、蘭花眾仙子看守洞府,去訪百草仙子,不意適值外出。” |
shāng jīn dòng gǔ傷筋動骨 | 本指身受重傷。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損害。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打的來傷筋動骨,更疼似懸頭刺股。” |
shēng dòng huó pō生動活潑 | 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活躍。 | 毛澤東《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應當提倡講話,應當是生動活潑的。” |
yuán fēng bù dòng原封不動 | 封:封口。原意為原來貼好的封口一點也沒變動。比喻一切照原樣;絲毫沒有變動。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小娘子道:‘日日與主翁來看爐,是原封不動的,不知何如?’” |
jìng jí sī dòng靜極思動 | 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有所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 曾樸《孽海花》第七回:“正是靜極思動,陰盡生陽。” |
dòng shǒu dòng jiǎo動手動腳 | 指動手打架、動腳踢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你卻不可躁暴,便去動手動腳。打攪了事,那時我不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