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89 個病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ìng mó chán shēn病魔纏身 | 指長期患病。 | 《辭海 詞語分冊下》:“(病魔)謂疾病纏身。” |
bìng zài gāo huāng病在膏肓 | 見“病入膏肓”。 | 宋·朱熹《與臺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dāng)其任,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 |
bìng dǔ luàn tóu yī病篤亂投醫(yī) | 投:投奔。病情危急不審醫(yī)術(shù)好壞就去就診。比喻事勢危急盲目求援。 | 魯迅《二心集·知難行難》:“再問問看,要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見于《紅樓夢》上的所謂‘病篤亂投醫(yī)’了。” |
qī bìng bā tòng七病八痛 | 泛指各種各樣的病痛。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里,一年到頭,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圓兒的。” |
kǔ yào lì bìng苦藥利病 | 良藥苦口對病有好處。比喻嚴(yán)厲的勸誡或批評有利于人的進步。 |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計倪內(nèi)經(jīng)》:“古人云,苦藥利病。” |
bìng cóng kǒu rù病從口入 | 疾病多是由飲食不慎而引起傳染。又作“病由口入”。 | 晉 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
fù xīn zhī bìng負薪之病 | 負薪:指有病。指背柴勞累,體力還未恢復(fù)。 |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弘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 |
shī wèi bìng mín尸位病民 | 尸位:居位而不做事。占著職位而無所作為,使人民受到損害。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如有慢視民瘼者,定行揭帖上幾個,斷不叫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網(wǎng)。” |
xīn bìng hái yòng xīn yào yī心病還用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dān)的因素才能解決。 |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86回:“自古道,心病還用心藥醫(yī)。怎生設(shè)計害了方表,弄他妻子到手。” |
jí bìng ràng yí急病讓夷 | 猶今言將困難留給自己,將方便讓給別人。 | 語出《國語 魯語上》:“賢者急病而讓夷。” |
qū bìng yán nián祛病延年 | 祛:除去。除去疾病,延長壽命。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九回:“陛下,從此色欲少貪,陰功多積,凡百事將長補短,自足以祛病延年。” |
shēn xīn jiāo bìng身心交病 | 交:同時;病:疲憊;困乏。身體和精神都疲憊。 | 魯迅《而已集》:“至于我呢,前年已經(jīng)四十五歲了,而且早已身心交病,似乎無須這么寶貴生命,思患豫防。” |
bàng bìng chéng zhū蚌病成珠 | 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xùn)》:“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
niú yī bìng wò牛衣病臥 | 形容貧病交迫。 | 宋·劉克莊《沁園春·再和林卿韻》詞:“便羊裘歸去,難留嚴(yán)子;牛衣病臥,肯泣王章?” |
jiè xuǎn zhī bìng疥癬之病 | 疥癬:一種皮膚病。比喻危害尚輕的禍患或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直諫》:“大夫之于吳也,疥癬之病也。” |
xīn bìng hái cóng xīn shàng yī心病還從心上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dān)的因素。 | 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罚骸斑@的是心病還從心上醫(yī)。” |
sàng xīn bìng kuáng喪心病狂 | 喪:喪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瘋狂。喪失理智;像發(fā)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或兇殘到了極點。 | 《宋史 范如圭傳》:“如圭獨以書責(zé)檜以曲學(xué)倍師,忘仇辱國之罪,且曰:‘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同病相憐 | 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憐:憐惜。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nèi)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bìng qù rú chōu sī病去如抽絲 | 形容病愈很快而且徹底。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章:“可是,這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慢慢兒地養(yǎng)著吧,急也沒用。” |
bìng rù gāo huāng病入膏肓 | 膏肓:我國古代醫(yī)學(xué)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嚴(yán)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tài)嚴(yán)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年》:“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y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
shí bìng jiǔ tòng十病九痛 | 形容渾身病痛。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兩日不好。” |
yào dào bìng chú藥到病除 | 藥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藥效果非常好。 | 張錫純《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藥到病除,效如桴鼓。” |
bìng gǔ zhī lí病骨支離 | 支離:殘缺不全,引伸為憔悴、衰殘瘦弱的樣子。形容病中體瘦骨露,衰弱無力。 | 宋 陸游《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 |
qī bìng bā dǎo七病八倒 | 形容體弱多病。 | |
wú bìng shēn yín無病呻吟 | 沒病瞎哼哼。比喻沒有值得憂傷的事情而嘆息感慨。也比喻文藝作品沒有真實感情;裝腔作勢。 | 宋 辛棄疾《臨江仙》詞:“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歡須嘆息,無病也呻吟。” |
mǐn shí bìng sú憫時病俗 | 指憂慮時俗。 | 宋 曾鞏《答李訟書》:“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zhǔn)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bìng rù gǔ suǐ病入骨髓 | 病到骨頭里。形容病勢嚴(yán)重,無法醫(yī)治。也比喻事態(tài)嚴(yán)重,無法挽救。 | 《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
pín bìng jiāo qīn貧病交侵 | 見“貧病交迫”。 | 石三友《金陵野史·南京報壇舊事》:“據(jù)聞抗戰(zhàn)中,何陷身南京,貧病交侵,堅不出任偽職。” |
jiǔ bìng chéng yī久病成醫(yī) | 人病久了;也就像醫(yī)生一樣熟知醫(yī)理藥性。比喻經(jīng)過多次磨難而學(xué)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戰(zhàn)國 楚 屈原《九間 惜育》:“九折臂而成醫(yī)兮。”漢 王逸注:“言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yī)。” |
gōng chóu shàn bìng工愁善病 | 指很容易發(fā)愁得病。 | 柳亞子《<燕子龕遺詩>序》:“君工愁善病,顧健飲啖。” |
huā mó jiǔ bìng花魔酒病 | 指沉湎于酒色。 | 元·曾瑞《哨遍·思鄉(xiāng)》:“花解語,嬌相并,旦暮花魔酒病。” |
bìng shì wāng léi病勢尪羸 | 尪羸:瘦弱。病勢嚴(yán)重,身體瘦弱。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 |
bìng yóu kǒu rù病由口入 | 見“病從口入”。 | 《云笈七簽》卷三五:“病由口入,節(jié)宣方也;生勞敗靜,養(yǎng)道性也。” |
qiè zhòng shí bìng切中時病 | 切:切合;中:恰好對上;病:害處。指發(fā)表的言論正好擊中當(dāng)時社會的弊病。 | 宋 龔明之《中吳紀(jì)聞 王彥光》:“彥光時主麗水簿,慨然上疏陳十弊,皆切中時病。” |
bìng jí luàn qiú yī病急亂求醫(yī) | 病情危急不審醫(yī)術(shù)好壞就去就診。比喻事勢危急盲目求援。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他真是病急亂求醫(yī)!” |
shuāng lù zhī bìng霜露之病 | 因感受風(fēng)寒而引起的病。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逎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
bìng bìng yāng yāng病病殃殃 | 形容病了很久,身體虛弱委靡不振的樣子。 | 馮德英《山菊花》下部第四章:“為個窮放蠶的閨女,病病殃殃的,也沒給你生個一兒半女,值得這么用心,花這么大的費用?” |
bìng jí luàn tóu yī病急亂投醫(yī) | 病勢沉重,到處亂請醫(yī)生。比喻事情到了緊急的時候,到處求人或亂想辦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紫鵑笑道:‘你也念起佛來,真是新聞!’寶玉笑道:‘所謂病急亂投醫(yī)了。’” |
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無良醫(yī) | 死病:不治之癥。比喻無法挽救。 | 《孔叢子·執(zhí)節(jié)》:“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無良醫(yī)。” |
lěng rè bìng冷熱病 | 瘧疾。比喻情緒高低不定。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五章:“可工作起來犯冷熱病,有利向前,沒利靠后,怕得罪人,滿肚子小機器,就是不往正經(jīng)地方使。” |
yī bìng bù qǐ一病不起 |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惡化,終至死亡。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風(fēng)霜,到家又傳了時癥,一病不起,嗚呼哀哉死了。” |
què bìng yán nián卻病延年 | 謂消除病痛,延長壽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修真養(yǎng)性,服食導(dǎo)引,卻病延年。” |
bìng mín hài guó病民害國 | 病:損壞,禍害。害人民、害國家。 | 清 嚴(yán)復(fù)《救亡決論》:“從未問津,致一是云為,自虧自損,病民害國,暗不自知。” |
tòng xīn bìng shǒu痛心病首 | 猶痛心疾首。形容極其悲憤。 | 《新唐書 突厥傳上》:“帝謂群臣曰:‘往國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詭而臣之,聯(lián)常痛心病首,思一刷恥于天下。” |
bàng bìng shēng zhū蚌病生珠 | 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同“蚌病成珠”。 | 高燮《題蔡哲夫所繪沈孝則〈冰雪廬圖〉即步哲夫韻》:“嗟哉蚌病乃生珠,詩漸可讀消雄圖。” |
bìng mín gǔ guó病民蠱國 | 病:損壞,禍害;蠱:相傳為人工培養(yǎng)的毒蟲,引伸為毒害。害人民、害國家。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fēng)流》:“昔劉晏桑弘羊,利盡緇銖,而未嘗病國病民,后世猶說其聚斂。” |
bìng bìng wāi wāi病病歪歪 | 形容病體衰弱無力的樣子。 | 老舍《龍須溝》第一幕:“你教大爺歇歇吧,他病病歪歪!” |
chóu pān bìng shěn愁潘病沈 | 泛指煩惱和疾病。 | 晉 潘岳因憂愁而早生白發(fā),南朝 梁 沈約因病而瘦減腰圍。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bìng ér sǐ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 指:指責(zé)。被眾人所指責(zé)將沒什么好下場。 | 東漢·班固《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臣常為之寒心。” |
jiǔ bìng huā chóu酒病花愁 | 指因貪戀酒色而引起的煩愁 | 元 喬吉《揚州夢》第二折:“今日心中悶倦,故來此翠云樓游玩。小官只為酒病花愁,何日是好也呵。”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憐:憐惜。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xīn bìng hái jiāng xīn yào yī心病還將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dān)的因素。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墻》:“真心病還將心藥醫(yī)也。” |
bìng guó yāng mín病國殃民 | 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明·桑紹良《獨樂園》楔子:“只因誤用了王安石,創(chuàng)立新法,招呼黨類,病國殃民,天下騷然。”亦作“禍國殃民”。郭沫若《不讀書好求甚解》:“你們的動機不怕就出于利國福民,然而你們的結(jié)果必弄到病國殃民。”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為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妒賢妒能,病國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sī fù bìng mǔ思婦病母 | 謂因想念妻子欲歸家鄉(xiāng)而托言母病。喻作偽。 | |
jiù bìng nán yī舊病難醫(yī) | 老毛病難于醫(yī)治。比喻過去的缺點錯誤難以改正。 | 明 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yīng)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系,也不是你本性難移,舊病難醫(yī)。” |
shǒu dào bìng chú手到病除 | 剛動手治療;病就除去了。形容醫(yī)術(shù)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好;解決問題迅速。 | 元 無名氏《碧桃花》第二折:“嬤嬤你放心,小人三代行醫(yī),醫(yī)書脈訣,無不通曉,包的你手到病除。” |
jǐ zhí lì bìng掎摭利病 | 掎摭:指摘;利病:利害,好壞。形容品評優(yōu)劣好壞。 |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詆呵文章,掎摭利病。” |
chóu pān bìng chén愁潘病沉 | 晉潘岳因憂愁而早生白發(fā),南朝梁沉約因病而瘦減腰圍。因以“愁潘病沉”泛指煩惱和疾病。 | |
duō chóu shàn bìng多愁善病 | 見“多愁多病”。 |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假使天下有這樣一個人,又與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這樣多愁善病!” |
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 | 謂病痛很多。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二回:“到老沒個兒女,設(shè)或三病四痛,沒個貼體親人,那時要茶無茶,要飯沒飯,便是活受地獄,何須定要變得牛馬!” |
chén zhōu cè pàn qiān fān guò,bìng shù qián tóu wàn mù chūn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沉:沉沒;側(cè)畔:旁邊;帆:船。沉船旁邊有很多船過,發(fā)病的樹木旁邊有很多茂盛的樹木。比喻新生勢力銳不可當(dāng)。 |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縫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郡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kuáng huā bìng yè狂花病葉 | 狂花:醉酒喧嘩;病葉:醉酒閉目入睡。比喻醉酒的人。 | 唐·黃甫松《醉鄉(xiāng)日月》:“飲流謂睚眥者為狂花,且睡者為病葉。” |
bìng rǎn gāo huāng病染膏肓 | 見“病入膏肓”。 |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真?zhèn)€崔張不讓,命該凋喪,險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
bìng fēng sàng xīn病風(fēng)喪心 | 風(fēng):通“瘋”,瘋狂。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 | 宋·蘇洵《諫論》:“人之情非病風(fēng)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 |
jī láo chéng bìng積勞成病 | 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同“積勞成疾”。 | 《東周列國志》第六九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病,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敵。” |
jí bìng xiāng fú疾病相扶 |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難時互相關(guān)心幫助。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
pín bìng jiāo gōng貧病交攻 | 見“貧病交迫”。 | 宋·陳亮《與王季海丞相書》:“入春以來,貧病交攻,更無一日好況。” |
xīn bìng nán yī心病難醫(yī) | 醫(yī):醫(yī)治。思想上的病不好醫(yī)治。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29卷:“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 |
pín bìng jiāo jiā貧病交加 | 交:一齊;同時;加:壓上。貧困和疾病一齊壓在身上。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jié)u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 |
pín bìng jiāo pò貧病交迫 | 貧窮和疾病一起壓在身上。 | 宋 葉適《辭免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狀》:“某頹齡暮景,貧病交迫,伏蒙至仁,曲加憐念。” |
xīn bìng hái xū xīn yào yī心病還須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dān)的因素。 | |
dù guó bìng mín蠹國病民 | 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 元 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因思一時富貴權(quán)勢之人,生長紈綺中……非惟不知稼穡之艱難,流于奢淫以蠹國病民,抑又不知世間溫飽安逸之正味為不少。” |
jiù bìng fù fā舊病復(fù)發(fā) | 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哥哥果然要經(jīng)歷正事,倒也罷了;只是他在家里說著好聽,到了外頭,舊病復(fù)發(fā),難拘束他了。” |
bìng kuáng sàng xīn病狂喪心 | 狂:瘋狂;喪:喪失。喪失理智,像發(fā)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1回:“今日圣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談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 |
xīn bìng hái xū xīn shàng yī心病還須心上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dān)的因素。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自古說得好:‘心病還須心上醫(yī)’,眼見得不是盼奴來,醫(yī)藥怎得見效。” |
duō chóu duō bìng多愁多病 | 經(jīng)常憂愁就會體弱多病。舊時形容才子佳人的嬌弱狀態(tài) | 宋 柳永《傾杯》詞:“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細把舊約前歡重省。” |
sì bǎi sì bìng四百四病 | 謂四肢百體的四時病痛。泛指各種疾病。 | 《三國志平話》上卷:“學(xué)究用手揭起匣蓋,只有文書一卷,取出看罷,即是醫(yī)治四百四病之書。” |
huò cóng kǒu chū,bìng cóng kǒu rù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 禍:災(zāi)禍。說話不小心就會招來災(zāi)禍,吃錯東西就會生病。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71卷:“諺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甚好。” |
xīn fù zhī bìng心腹之病 | 同“心腹之疾”。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
bìng rù gǔ suǐ病入骨隨 | 骨隨:骨髓。病到骨頭里。形容病勢嚴(yán)重?zé)o法醫(yī)治或事態(tài)嚴(yán)重?zé)o法挽救。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隨,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隨,臣是以無請也。” |
lǎo ruò cán bìng老弱病殘 | 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病:病人;殘:殘疾人。泛指弱勢群體。 | 鄧小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研人員美國有一百二十萬,蘇聯(lián)九十萬,我們只有二十多萬,還包括老弱病殘,真正頂用的不很多。” |
pào bìng hào泡病號 | 指借故稱病長期不上班或小病大養(yǎng)。 | |
zhì bìng jiù rén治病救人 | 治療疾病;挽救病人。比喻真心誠意地幫助別人糾正錯誤缺點。 | 晉 葛洪《神仙傳》:“沈羲,吳郡人,學(xué)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
dù zhèng bìng mín蠹政病民 | 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時皓[孫皓]居武昌,揚州百姓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匱乏。陸凱上疏諫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
ruò rú fú bìng弱如扶病 | 扶病:支持病體。弱得像支撐著病體一樣。形容身體非常虛弱。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7回:“大約騷人詠士以此花紅若施脂,弱如扶病,近乎閨閣風(fēng)度,故以女命名。” |
shēng lǎo bìng sǐ生老病死 | 佛教認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會生活中生育、養(yǎng)老、醫(yī)療、殯葬等重大生活現(xiàn)象。 | 《敦煌變文集 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 |
wú bìng zì jiǔ無病自炙 | 灸:灼,多指中醫(yī)用艾葉等灼燒身體某一部分的醫(yī)療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尋煩腦。 | 《莊子·盜跖》:“柳下季曰:‘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炙也。’” |
kū yú bìng hè枯魚病鶴 | 比喻處境窮困之士。 | 明·高濂《玉簪記》:“似枯魚病鶴,空懷霄漢,挨著寒雞茅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