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力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ān cái jié lì殫財竭力 | 殫、竭:盡。用盡所有的財力和人力。形容竭盡全力。 | 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禪院碑》:“粵若殫財竭力,刻桷雕題,積四三年,模造化意。” |
bù fèi chuī huī zhī lì不費吹灰之力 | 形容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不花一點力氣。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jié jiǎn lì xíng節儉力行 | 節儉:節省,節約;力行:努力去做。生活儉樸,以身作則。 |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qí xīn xié lì齊心協力 | 協力:合力。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 | 《周書 崔謙傳》:“然后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勛,復興于茲日矣。” |
lì bèi gōng bàn力倍功半 | 指事倍功半。形容費力大,收效小。 | 明 劉基《贈陳伯光詩序》:“防微遏幾,百病不生。幾動形見,力倍功半。” |
shī zǐ bó tù,yì yòng quán lì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 比喻對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認真對付。同“獅象搏兔,皆用全力”。 | 茅盾《謹嚴第一》:“獅子搏兔,亦用全力——這一句成語,最足以說明藝術匠們之無往而不謹嚴,絲毫不肯隨便,” |
xióng pí zhī lì熊羆之力 | 熊羆:猛獸。指強大的勢力。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并吞海內。” |
lì qū jì qióng力屈計窮 | 屈:窮盡。力量智謀都已用完。 | 《紀聞·吳保安》:“吾今在厄,力屈計窮。” |
jì qióng lì jí計窮力極 | 見“計窮力竭”。 |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東御史妓》:“妓曰:‘然則君將何往?’東謂:‘計窮力極,終還家,功名事終直之耳。’” |
lì bù shèng rèn力不勝任 | 勝任:擔當得起或承受得住。能力不夠;難以擔當任務。 | 《周易 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言不勝其任也。” |
jié jìn xīn lì竭盡心力 | 竭:盡,用盡。用盡全部力量。 | 《三國志 魏志 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
xié xīn tóng lì協心同力 | 見“協心戮力”。 | 清·汪琬《孝陵于役詩后序》:“凡所簡任,必極一時人才之選,故能協心同力,以左右太平之治。” |
jì qióng lì qū計窮力詘 | 見“計窮力屈”。 | 明·鹿善繼《請發帑疏》:“臣今日之請,非但司遼餉言遼餉,實在新庫言新庫,計窮力詘,不得不出于此。” |
jié jìn quán lì竭盡全力 | 竭盡:用盡。用盡全部力量。 | 《宋書 宗越傳》:“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力,故帝憑其爪牙,無所忌憚。” |
fèi lì bù tǎo hǎo費力不討好 | 指白費功夫,沒有取得成效,相反帶來壞的影響。 | 老舍《今年的希望》:“雜文本非所長,寫不出什么道理來,何苦費力不討好,耽誤了自己的時間,而又不能使篇幅增光呢!” |
kǔ xīn jié lì苦心竭力 | 竭:盡。費盡心思,使出了全部力量。 | 漢·賈誼《新書·權重》:“夫秦日夜深惟,苦心竭力,以除六國之憂。” |
guài lì luàn shén怪力亂神 | 指關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 “子不語怪、力、亂、神。” |
kǔ xué lì wén苦學力文 | 力:務。刻苦學習,努力著文。 | 《舊唐書·白居易傳》:“驀然為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苦學力文所致。” |
duó dé liàng lì度德量力 | 度:衡量。衡量自己的品德;估計自己的能力。指辦事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威信和力量。 |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
cái dān lì jìn財殫力盡 | 錢財和力量全部用盡。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 《辛雄傳》:“當今天下黔黎,久經寇賊……財殫力盡,無以卒歲。” |
mín lì diāo bì民力雕弊 | 雕弊:困苦,衰敗。社會經濟衰敗,人民生活困苦。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當武帝之時,賦役煩眾,民力雕弊。” |
jié lì qián xīn竭力虔心 | 誠心誠意地用全力做某件事情。 | 南朝梁·蕭衍《游鐘山大愛敬寺》詩:“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 |
lù lì qí xīn戮力齊心 | 戮力:并力,合力。指齊心協力。同“戮力同心”。 | 《梁書 王僧辯傳》:“卿志格玄穹,精貫白日,戮力齊心,芟夷逆丑。” |
jù lǐ lì zhēng據理力爭 | 據:依據;按照。依據正確的道理;盡力爭取。 |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
kāi zú mǎ lì開足馬力 | 比喻為一個人或一個單位盡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 |
juān āi zhī lì涓埃之力 | 比喻微小的力量。 | 宋·岳珂《金佗粹編》第九卷:“念臣寒陋無堪,上感圣恩,備員軍事,未有涓埃之力,以報國家。” |
wéi lì shì shì唯力是視 | 唯:助詞。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唯……是……”是古漢語的一種格式,有強調語意的作用。指在任務重、困難多的情況下,能否達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來指依據自己的力量盡力而為。亦作“惟力是視”、“惟利是視”。 | |
qí xīn bìng lì齊心并力 | 眾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齊心同力”、“朋心合力”、“齊心協力”、“齊心合力”。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上托兄長虎威,深感眾頭領之德,齊心并力,救拔賤體,肝膽涂地,難以報答。” |
lì bó cái shū力薄才疏 | 薄:輕微;疏:粗疏。力量和才能都很有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1回:“初世為人,便要結識天下好漢,奈緣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
liàng shí dù lì量時度力 | 衡量時勢,估計力量。 | 《元史·太宗本紀》:“帝有寬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時度力,舉無過事。” |
lì yǒu wèi dǎi力有未逮 | 能力做不到。 | |
jū gōng jìn lì鞠躬盡力 | 見“鞠躬盡瘁”。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qióng rì zhī lì窮日之力 | 窮:意盡。原指一天之內,使盡全力。比喻盡一天的力量、工夫。 | 清·張岱《與胡季望》:“茶須旋采,抽筋摘葉,急不待時,武火殺青,文火炒熟,窮日之力,多則半劤,少則四兩。” |
shēng lì jūn生力軍 | 新投入作戰的戰斗力很強的隊伍。比喻新投入的能起積極作用的人。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18回:“只道余萬清一路是一枝生力軍,就令他作前軍。” |
lì wǎn kuáng lán力挽狂瀾 | 力:竭力;挽:挽回;狂瀾:巨大的波浪。用力阻止巨大的波浪。比喻竭力扭轉險惡危急的局勢。 | 唐 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
shēn qiáng lì zhuàng身強力壯 | 身體強健;精力旺盛。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
nǔ lì jiā cān努力加餐 | 努力多吃些飯。 | 《文選·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
gǔ shuāi lì jìn鼓衰力盡 | 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無力。 | |
péng xīn hé lì朋心合力 | 朋:同。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固杜喬傳贊》:“李杜司職,朋心合力。” |
shén chí lì kùn神馳力困 | 形容心神向往,情思昏沉。 | 明·汪道昆《沽水悲》:“可憐素手明于雪,只恐回身化作云,洛神既去,寡人神馳力困,我想那孤館獨眠怎捱到曉。” |
shì qióng lì qū勢窮力屈 | 形勢窘迫,力量衰竭。 | 宋·司馬光《戶部侍郎周公神道碑》:“俟其勢窮力屈,然后可招撫也。” |
jìn xīn jìn lì盡心盡力 | 指費盡心力。 | 《晉書 王坦之傳》:“且受遇先帝,綢繆繾綣,并志竭忠貞,盡心盡力,歸誠陛下,以報先帝。” |
tóng xīn bì lì同心畢力 | 齊心盡力。 | 《東觀漢記·任隗傳》:“永元初,外戚秉權,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與袁安同心畢力,數犯顏諫。” |
zì shí qí lì自食其力 | 依靠自己的勞動來謀生。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zì lì gēng shēng自力更生 | 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事業發展興旺。更生:重新獲得生命。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 |
tóng lì xié qì同力協契 | 猶言同心協力。 | 《南史·宋紀·武帝》:“同力協契,所在蜂起。” |
gǔ gōng zhī lì股肱之力 |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盡全力。 | 《左傳·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則以死濟之。” |
quǎn mǎ zhī lì犬馬之力 | 猶犬馬之勞。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不才愿施犬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
wù běn lì sè務本力穡 | 本:農業;穡:收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 | 宋·蘇軾《商鞅論》:“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
shí yù yǒu lì實與有力 | 與:參與,在里面。確實在里邊出了力。 | 毛澤東《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他之所以能夠安然離開西安,除西安事變的領導者張楊二將軍之外,共產黨的調停,實與有力。” |
mián lì bó cái綿力薄材 | 力量小,沒有什么才能。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 |
lì jì jiǔ qū力濟九區 | 濟:幫助,周濟;九區:指全國。以自己的力量周濟全國的民眾。 | 唐·盧照鄰《三國論》:“有大賢而不能用,睹長策而不能施,便謂力濟九區,智周萬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
fēng jīn duō lì豐筋多力 | 豐:豐滿,豐實;筋:肌腱或骨頭上的韌帶;多:多余。書法有筋骨,筆力雄健。比喻字體結構堅實而豐滿,筆力強勁有余。 | 宋·無名氏《宣和書譜》:“三國之初,字學缺然不講,繇于是為一家法,而議者謂其豐筋多力,有云游雨驟之勢。” |
jīn pí lì bì筋疲力敝 | 筋:筋骨;疲:疲勞。形容非常勞累。 | 宋·司馬光《道傍田家》詩:“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議縣官租稅促。” |
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 |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別人以死來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擁護。 | 《晉書·賈充傳》:“誕再在揚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
bì lì tóng xīn畢力同心 | 猶言齊心協力。 | 唐 陸贄《興元論賜渾瑊詔書為取散失內人等議狀》:“畢力同心,共平多難,止土崩于絕岸,收板蕩于橫流。” |
chén lì jiù liè陳力就列 | 陳力:貢獻才力;就:擔任;列:官職、職位。能貢獻才力,擔任相應的官職。 | 《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
chuī huī zhī lì吹灰之力 | 比喻極輕微的力量。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lì xiǎo rèn zhòng力小任重 | 能力小,負擔重。猶言力不勝任。 | 《周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dì chǒu lì dí地丑力敵 | 謂土地相似,力量相當。 |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終于伯;由周兵革繕完,欲兼并之固難也。地丑力敵,不日尋干戈不已。” |
dí lì jiǎo qì敵力角氣 | 以力氣相斗。 | 漢·王充《論衡·譋時》:“敵力角氣,能以小勝大者希,爭強量功,能以寡勝眾者鮮。”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zhì jìn lì qióng智盡力窮 | 智慧和能力都已用盡。 |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八回:“世充只有一城,智盡力窮,旦暮可克。” |
guǐ gōng shén lì鬼工神力 | 形容技藝精巧超群,非人力所及。 | 元·郝經《趙州石橋》詩:“鬼工神力古未有,地維欲絕不鉤連。” |
yǒu jiǔ dǎn,wú fàn lì有酒膽,無飯力 | 有借著喝酒顯示出來的膽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則沒有勇力。指只有一時沖動的勇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個憐新棄舊的人,且是有酒膽,無飯力的。” |
lì bù néng jí力不能及 | 力量達不到。 | 元 無名氏《武王伐紂平話》卷下:“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紂王,紂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
yǐ lì fú rén以力服人 | 服:制服。用強力使人服從。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yī bì zhī lì一臂之力 | 臂:胳膊。比喻給一些力量不大的協助。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報?” |
lì jié shēng sī力竭聲嘶 | 嗓子喊啞了,力氣用盡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 清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 結論》:“度未有不索然氣沮,力竭聲嘶,一蹶再蹶,而吾喪我者。” |
lì qū dào qióng力屈道窮 | 屈:竭,窮盡;道:途徑,辦法;窮:盡。力量辦法都已窮盡。 | 《周書·王思政傳》:“今力屈道窮,計無所出,唯當效死,以謝朝恩。”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為止。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jīng pí lì jié精疲力竭 | 竭:盡。精神非常疲勞;體力消耗凈盡。形容極度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也作“精疲力盡”。 | 宋 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 卷二 道傍田家》詩:“筋疲力弊不入腹,未議縣官租稅促。” |
xīn lì shuāi jié心力衰竭 | 也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臟因疾病、過勞、排血功能減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代謝的需要。主要癥狀是呼吸困難、喘息、水腫等。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八章:“‘啊?心力衰竭?’天星把妹妹抱上病床,他的胳膊在抖,嘴唇也在抖,妹妹的病把他嚇傻了,“她還不滿十八歲,怎么會……衰竭?” |
lì qū shì qióng力屈勢窮 | 屈:竭,窮盡;窮:盡。力量和勢力均已窮盡。 | 唐·呂溫《凌煙閣勛臣贊·屈突蔣公通》:“亡家徇國,方寸不亂。力屈勢窮,排空落翰。” |
cái dān lì jié財殫力竭 | 錢財和力量全部用盡。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 《晉書 劉毅傳》:“自桓玄以來,驅蹙殘敗,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財殫力竭,無以至此。” |
jīn pí lì jié筋疲力竭 | 筋:筋骨;疲:疲勞。形容非常疲乏。 | 唐 元稹《有酒》詩:“精衛銜蘆塞海溢,枯魚噴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鰭焦甲裂身已干。” |
lì suǒ néng jí力所能及 | 及:達到。自己的力量能達到。 | 唐 裴铏《傳奇 韋自東》:“殿于宏壯,林泉甚佳,蓋唐開元中萬回師弟子之所建也;似驅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 |
jì jìn lì qióng計盡力窮 | 窮:盡。計謀、力量都用盡了。 | 《周書 韋孝寬傳》:“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反,內離外叛,計盡力窮。” |
xié xīn lù lì協心戮力 | 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 《新唐書·韋陟傳》:“若不齋盟質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協心戮力,則無以成功。” |
lì kě bá shān力可拔山 | 力氣大得可以拔起山來,形容勇力過人。 | 楚·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yòng xīn jié lì用心竭力 | 用盡心計和力量。 | 明·無名氏《破天陣》:“如今圣人招賢納士,豁達大度,正用你股肱之臣,則要你用心竭力也。” |
lì xué bù juàn力學不倦 | 力學:努力學習。倦:疲倦。勤勉學習而不知疲倦。 | 《舊唐書 子繁傳》:“以其警悟異常,泌之故人為宰相,左右援拯,后得累居郡守,而力學不倦。” |
jīng pí lì jìn精疲力盡 | 精神疲憊,力氣用盡。形容精神和身體極度疲勞。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我已筋疲力盡,不能行動。” |
lì jìn jīn pí力盡筋疲 | 形容非常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 唐 韓愈《論淮西事宜狀》:“雖時侵掠,小有所得,力盡筋疲,不償其費。” |
ruǎn ruò wú lì軟弱無力 | 形容身體衰弱無氣力。也可比喻處事不得力,不中用。 | 巴金《我的故事》:“你看我是一個多么軟弱無力的人。” |
qí xīn bìng lì齊心併力 |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 |
lì tòu zhǐ bèi力透紙背 | 力:筆力。透:穿過。形容書法遒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的背面。也比喻文學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畫人物極有功力。 | 唐 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
wú néng wéi lì無能為力 | 用不上力量;幫不上忙;指沒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
tóng xīn lù lì同心戮力 | 指齊心合力。 | 晉 袁宏《后漢紀 靈帝紀》:“太后新攝政,政之巨細,多委陳蕃、竇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 |
shì lì zhī jiāo勢力之交 | 勢:權勢;交:交往。為權勢利益進行的交往。指趨炎附勢的朋友。 | 東漢·班固《漢書·張耳陳余傳贊》:“勢力之交,古人羞之。” |
nǔ jīn bá lì努筋拔力 | 努:用力伸出;拔:超過。凸出青筋,使盡力氣。形容竭盡全力。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我拉不上,努筋拔力的替他做了衣服,不自家討愧,還說長道短的哩。” |
xiàng shí duó lì相時度力 | 相:察看。觀察時機,估算力量。 | 唐·司空圖《題東漢傳后》:“君子救時雖切,必相時度力,以致其用。” |
bù yí yú lì不遺馀力 | 指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 《戰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
qīng zhù quán lì傾注全力 | 傾注:把精神或力量集中到一個目標。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個目標。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以便等到時機一到,就傾注全力,大舉反攻,收復失地。” |
jìn zhì jié lì盡智竭力 | 智:智慧,聰明;竭:完。比喻用盡心思和力量。 | 春秋·齊·管仲《管子·君臣》:“群臣盡智竭力以沒其上。” |
jiǎ lì yú rén假力于人 | 借別人的力量做事。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恥假力于人,誓手劍以屠黑卵。” |
lì xué dǔ xíng力學篤行 | 力學:努力學習。篤行:切實地實行。勤勉學習且確切實踐所學。 | 宋 陸游《陸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為儒,力學篤行,至老不少衰。” |
qí xīn tóng lì齊心同力 | 見“齊心協力”。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常傳》:“齊心同力,銳氣益壯。” |
shēng sī lì jié聲嘶力竭 | 嘶:啞;竭:盡。嗓子喊啞;氣力用盡。形容竭力呼喊。 | 《晚清文學鈔 轟天雷》:“北山大哭,哭得聲啞力竭,倒是嫂嫂勸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