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流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ěn liú shù shí枕流漱石 | 舊時指隱居生活。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
rú yǎ fēng liú儒雅風流 | ①文雅而飄逸。②謂風雅淳正。 |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脫套》:“方巾與有帶飄巾,同為雅者之服。飄巾儒雅風流,方巾老成持重。” |
pì gǔn niào liú屁滾尿流 | 形容極度恐懼、驚惶;失去自禁。有時也形容忙得不可開交。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你要問俺名姓,若說出來,直唬得你屁滾尿流。” |
liú lí suǒ wěi流離瑣尾 | 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 | 《詩經 邶風 旌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
cāng hǎi héng liú滄海橫流 | 滄海:大海;橫流:水溢出河道四處奔流。海水泛濫;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也作“橫流滄海”。 | 《晉書 王尼傳》:“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 |
liú lí zhuǎn xǐ流離轉徙 | 輾轉遷移,無處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 |
xiāo sǎ fēng liú瀟灑風流 | 氣度超脫,風度大方。亦作“風流瀟灑”。 | 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幾年蹤跡嘆江湖,瀟灑風流人怎知。” |
wén bǐ liú chàng文筆流暢 | 文字通順,讀起來不費力。 | |
diàn liú xīng sàn電流星散 | 比喻迅速消散。 | 清·沈起鳳《諧鐸·獺祭》:“鹯曰:‘君善捕魚,我善捕雀,而雀之見我者,往往曉音駭翼,電流星散,以至十不獲一。’” |
liú tāng dī shuǐ流湯滴水 | 比喻羅羅嗦嗦,不干脆,不痛快。 | |
tóng liú hé wū同流合污 | 思想、言行與惡劣的風氣、污濁的世道相合。多指跟著壞人一起做壞事。流:流俗。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jìng shuǐ liú shēn靜水流深 | 靜水:象征著為人處世不張揚,態度柔和;流深:意味著胸中自有萬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內容。靜水流深的真正含義恰可比喻為做人的態度:洞察一切卻不被矛盾束縛,不被欲望捆綁,這樣就能擁有和諧的生命,擁有長久的快樂,擁有真正的自由。 | |
tóu biān duàn liú投鞭斷流 | 《晉書·苻堅載記》:苻堅攻打東晉時驕傲地說,我的士兵把馬鞭投到江里,都能把江水截斷。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 《晉書 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 |
bǎi shì liú fēn百世流芬 | 美名永傳于后世。同“百世流芳”。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結構》:“予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使人人贊美,百世流芬。” |
yún sàn fēng liú云散風流 | 比喻事物四散消失。 | 清·龔萼《答姜云標》:“乃云散風流,各為饑寒所迫,斂眉就食,俯首覓衣。” |
nà jiàn rú liú納諫如流 | 虛心聽取諫議。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為我王納諫如流,因此上丞相奏準。” |
wò tàn liú tāng握炭流湯 | 握熾炭,蹈沸湯。喻不畏危難,敢于用命。 | 《文選·陸倕<石闕銘>》:“流湯之黨,握炭之徒,守似藩籬,戰國枯朽。” |
liú yán fēi yǔ流言蜚語 | 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lóu流水不腐,戶樞不螻 | 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
yìng duì rú liú應對如流 | 對答象流水一樣。形容答話很快,很流利。 | 《晉書 張華傳》:“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 |
xún liú zhú mò尋流逐末 | 猶舍本求末。 | 宋·朱熹《答呂伯恭書》:“因悟向來涵養功夫全少,而講話又多強探,必取尋流逐末之弊,推類以求,眾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 |
liú yán fēi wén流言飛文 | 猶言流言蜚語。 | 東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丑詆,流言飛文,嘩于民間。” |
hàn liú jiē zhǒng汗流接踵 | 見“汗流至踵”。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氏子》:“柳在櫝中,歷歷聞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氣。” |
hàn liú zhì zhǒng汗流至踵 | 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 《莊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
nì liú ér shàng逆流而上 | 逆:倒。逆水前進。比喻迎著困難而上。 | 《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毛亨傳:“逆流而上曰溯洄。” |
liú fāng qiān gǔ流芳千古 | 指美名永遠流傳下去。 | 《天地會詩歌選 金臺開山歌》:“爭回疆土功勞大,流芳百世永無涯。” |
zhōng liú dǐ zhù中流砥柱 | 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艱難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的個人或集體。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黃河三門峽東的石山。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諫下》:“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
fēng liú cái zǐ風流才子 | 風度瀟灑,才學出眾的人。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yuán qīng liú jié源清流潔 | 源頭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 先秦 荀況《荀子 君道》:“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
liú fēng yú sú流風余俗 | 指遺留的風氣、習俗。 | 宋·王安石《虔州學記》:“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風余俗,詠嘆之不息,凡以此也。” |
tīng qí zì liú聽其自流 |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 《淮南子 修務訓》:“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xīng liú diàn jī星流電擊 | 見“星流霆擊”。 | 《周書·晉蕩公護傳》:“更集諸部,傾國齊至,星流電擊,數道俱進。” |
yī wū liú tì噫嗚流涕 | 噫嗚:哭聲。噫噫嗚嗚哭著流淚。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安傳》:“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嗚流涕。” |
shì shēn míng liú士紳名流 | 指有錢有勢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特別對于中間分子士紳名流,尤為重要,過去我們同志對進步分子都團結不好,對他們更差了。” |
fēng liú rén wù風流人物 | 風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liú nián bù lì流年不利 | 流年:舊時算命的人逐年推算一個人運氣的好壞;叫“流年”;這里指某一個年頭、時間。時運不好。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沒福消受,以致如此。” |
liú lí shī suǒ流離失所 | 流離: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離散;無處安身。 | 《金史 完顏匡傳》:“今已四月,農事已晚,邊民連歲流離失所,扶攜道路,即望復業,過此農時,遂失一歲之望。” |
liú tiān chè dì流天澈地 | 形容液體漫溢。 | |
gān chǔ xià liú甘處下流 | 甘愿處于下流。比喻甘居落后。 | 清 俞樾《右臺仙館筆記 無錫楊氏女》:“爾為爾之官,我為我之丐,何預爾事邪?不顧而去,此子甘處下流,真別有肺腸者。” |
xíng liú sǎn xǐ行流散徙 | 徙:遷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遷徙。指萬物隨自然規律而變化。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
miù zhǒng liú chuán繆種流傳 | 繆:荒謬;種:種子。指荒謬的東西流傳下去。 | 《宋史 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后,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甚,時謂之繆種流傳。” |
jiàn zhēng rú liú諫爭如流 | 諫爭:爭同“諍”,直言相勸。勸諫的話如同流水一樣,滔滔不絕。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從父令是何由,從君令是何由,冒斧當戈,諫爭如流。” |
kǎn zhǐ liú xíng坎止流行 | 遇坎而止,乘流則行。比喻依據環境的逆順確定進退行止。語本《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遇險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難則隱也。’” | 語出《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遇險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難則隱也。’” |
jiǔ liú bǎi jiā九流百家 | 泛指各種學術流派。參見“九流一家”。 | 唐·韓愈《毛穎傳》:“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乃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 |
fú shī liú xuè伏尸流血 | 伏尸:橫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殺人眾多。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fēng liú yǐ nǐ風流旖旎 | 風流:風韻;旖旎:柔美的樣子。風韻柔媚。 |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一折:“我這女兒吹彈歌舞,書畫琴棋,無不精妙,更是風流旖旎,機巧聰明。” |
liú dàng wàng fǎn流蕩忘反 | 流蕩:流浪;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 宋·王禹偁《答張知白書》:“后人流蕩忘反,蓋其得也,薦宗廟,插管弦。” |
sù mén fán liú素門凡流 | 素門:寒門。指寒門之族,平凡之輩。 | 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臣素門凡流,輪翮無取。” |
xuè liú piāo chǔ血流漂杵 | 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來。杵:舊時舂米的短木棰。 | 《尚書 武成》:“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
jìn fù dōng liú盡付東流 | 比喻完全喪失或前功盡棄。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那緣法盡了,往時的情義盡付東流,還要變成了仇怨。” |
xùn diàn liú guāng迅電流光 | 比喻光陰像電光迅速地消逝。 | 胡蘊《過臨平》詩:“迅電流光三載間,再游勝地百憂刪。” |
kuài bù liú xīng快步流星 |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 單田芳《燕王掃北》第32回:“又等了一會兒,李七騎馬回來了。只見他在府門外翻身下馬,手提馬鞭,快步流星進了里屋。” |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流言止于智者 | 沒有根據的話,傳到有頭腦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傳了。形容謠言經不起分析。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 |
xuè liú mò zú血流沒足 | 足:腳。形容死傷很多,流血淹沒了腳面。 | 《三輔舊事》:“武帝發兵攻衛太子,連聞五日,白虎門前溝中,血流沒足。” |
liú xuè piāo lǔ流血漂鹵 | 鹵:通“櫓”,大盾牌。血流得能將櫓浮起來。形容死傷極多。亦作“流血漂忤”。 | 西漢·劉向《戰國策·中山策》:“此戰之于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 |
fēi duǎn liú cháng飛短流長 | 指散布流言;撥弄是非;制造錯誤輿論。飛:飛傳;流:散布。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封三娘》:“妾來當須秘密。造言生事者,飛短流長,所不堪受。” |
píng liú huǎn jìn平流緩進 | 本指船在緩流中慢慢前進。后比喻穩步前進。 | 唐·白居易《泛小輪》詩:“船緩進,水平流,一莖竹篙剔船尾,兩幅青幕幅船頭。” |
zhuǎn pàn liú guāng轉盼流光 | 盼:顧盼,看;流光:飄忽不定,光彩閃耀。形容美女靈活而多情的眼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本是一雙秋水眼,再吃了幾杯酒,越發橫波入鬢,轉盼流光。” |
dào bèi rú liú倒背如流 | 能很流利地把書本、詩文或資料倒轉過來背。形容讀得滾瓜爛熟。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fù zhū dōng liú付諸東流 | 付:交給;諸:之于;東流:向東流的江河。投入滾滾東流的江河中;一去再不回來。比喻希望落空;前功盡棄。 | 清 梁啟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而前此勤勞貯蓄所得之結果,遂付諸東流。” |
qī qiào liú xuè七竅流血 | 七竅:指人頭上的七個孔,即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口。口鼻等處往外流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那婦人揭起被來,見了武大咬牙切齒,七竅流血,怕將起來。” |
shén liú qì chàng神流氣鬯 | 精神氣息流暢通達。 | 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第一問》:“夫弈葉承平,法守已定,庶事循習,玩猲易生,而君臣之相與如此,是以神流氣鬯,天地太和。” |
fēng liú yùn shì風流韻事 | 韻:風致;情趣。原指風雅而有情趣的事;即舊時文人騷客詩歌唱和、琴棋書畫一類活動。現多指男女相愛婚配之類的趣事;也指男女私情。 | 清 王韜《瀛壖雜志》:“人各卻步立,不敢詢姓氏,及移燭燭之,則倩扶也。一座嘩然,此亦風流之韻事,扁平之佳話。” |
pōu jué rú liú剖決如流 | 剖決:分析、解決;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決問題明快、敏捷。 | 《隋書·裴政傳》:“簿案盈幾,剖決如流。” |
fēng liú tì tǎng風流倜儻 | 風流:灑脫不拘、富有才學;倜儻: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華、有學識、風度灑脫豪爽;不拘于世俗禮節法度。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五卷:“那盧生生得偉貌長髯,風流倜儻。” |
lù lù yōng liú碌碌庸流 | 碌碌:平庸的樣子。指才能平庸無能之輩。 | 明·吾邱瑞《運甓記》:“遍觀都下從事,皆碌碌庸流,瑣瑣凡輩。” |
liú xuè piāo lǔ流血漂櫓 | 櫓:盾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 漢·賈誼《過秦論》:“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
liú fēng huí xuě流風回雪 | 輕逸飄搖貌。 |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鷂兮若流風之回雪。” |
liú lǐ liú qì流里流氣 | 舉止輕浮,品行不端。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農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攤前造作地擺好姿勢,等待城里來的流里流氣的攝影師按快門。” |
yǔ sàn fēng liú雨散風流 | 比喻離散。 | 清·方文《送錢而介歸攜李》詩:“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獨多……可憐一別十三載,雨散風流竟安在。” |
yuán shēn liú cháng源深流長 | 源:源頭;流:流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 宋·蘇軾《儒者可與守成論》:“雖足以傳數百年,上下相安,然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長也。” |
liú xuè piāo chǔ流血漂杵 | 杵:捶衣棒。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形容死傷慘重。 | 宋·陸游《禹廟賦》:“流血漂杵,方自此始。” |
niào liú pì gǔn尿流屁滾 | 形容驚慌狼狽之態。 |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你要問俺名姓,若說出來,直唬得你尿流屁滾。” |
tì sì liú lián涕泗流漣 | 鼻涕眼淚直往下流。形容痛哭流涕。 | 《世說新語 德行》:“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
yùn jiè fēng liú醞藉風流 | 醞藉:寬和有涵容。形容人的風度瀟灑溫文。 | 《舊唐書·權德輿傳》:“動作語言,一無外飾,醞藉風流,為時稱向。” |
xuè liú piāo lǔ血流漂鹵 | 鹵:通“櫓”,大盾。血流成河能把大盾漂浮起來。形容殺人很多。 | 西漢·賈誼《過秦論》:“伏尸百萬,流血漂鹵。” |
yán liú sù yuán沿流溯源 | 沿:順著。循著水流尋找源頭。比喻深究事物的本末。 | 《清史稿·駱嘉淦傳》:“然則沿流溯源,約言蔽義,惟望我皇上時時事事常守此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舉不外乎此矣。” |
fù yǔ dōng liú付與東流 | 付:交給;東流:向東的河流。扔在東流的江河里沖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喪失,前功盡棄。 | 唐·高適《封丘縣》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
bǎi shì liú fāng百世流芳 | 美名永傳于后世。 | 明 徐霖《繡襦記 逼娃逢迎》:“賤人不思忖,良家且淫奔。你既落煙花寨,休思百世流芳也。” |
xīng liú yǐng jí星流影集 | 集:聚集,會合。像流星飛馳,影子匯聚。形容行動迅速 | 漢·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星流景集,飆雷霆擊,長驅山河,朝至暮捷若今者也。” |
fēng liú yùn jiè風流蘊藉 | 蘊藉:平和寬厚;含蓄內秀。風度瀟灑;才華含蘊也可用來形容文章詩畫意趣飄逸含蓄。 | 《北齊書 王昕傳》:“學識有風訓,生九子,并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龍。” |
shù liú zhěn shí漱流枕石 | 猶言漱石枕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
yī liú píng jìn依流平進 | 流:品級;依流:依照品級;平進:循序漸進。指做官按照資歷一步步提升。 | 《南史·王騫傳》:“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茍求也。” |
diān pèi liú lí顛沛流離 | 顛沛:遭受挫折或困難;流離:離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處奔波流浪。 | 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第九卷:“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而共振顯之。” |
fēng liú yǎ shì風流雅事 | 雅:風雅。風雅而有情趣的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命探春依次抄錄妥協,自己編次,敘其優劣,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
fēng liú zuì guò風流罪過 | 風流:原為封建士大夫的所謂風雅。原指因為風雅而致的過錯。后也指因搞男女關系而犯下的罪。 | 《北齊書 循吏傳 郎基》:“潘子義曾遺之書曰:‘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 |
shī jiǔ fēng liú詩酒風流 | 作詩飲酒。古人以此為風流韻事,故稱。 | 金·元好問《鷓鴣天》詞:“身外虛名一羽輕,封侯何必勝躬耕。田園活計渾閑在,詩酒風流屬老成。” |
yǐn dú shàng liú飲犢上流 | 謂蔑視爵祿名位,風操高潔。語本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 |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 |
shuò shí liú jīn爍石流金 | 謂溫度極高,能將金石熔化。形容酷熱。爍,通“鑠”。 | 唐·康駢《劇談錄·狄惟謙請雨》:“是時炎旱累月,爍石流金,晴空萬里。” |
shǐ pì zhí liú屎屁直流 | 形容驚恐之極。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8回:“這個風聲傳了出去,嚇得那些承辦蠶桑的鄉紳,屎屁直流!” |
shù shí zhěn liú漱石枕流 | 舊時指隱居生活。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
sù liú qióng yuán溯流窮源 | 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尋找發源的地方。比喻尋求事物的根源。 |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事部二》:“春秋之時,善論姓氏者,魯有眾仲,晉有胥臣,鄭有子羽,而其它諸子無稱焉。溯流窮源,若斯之難也。” |
liú fāng yí chòu流芳遺臭 | 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 |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刑部·閨鑒圖說踐》:“流芳遺臭,斷非凡庸卑陋所能為,況事而未定。” |
liú fēng yí jì流風遺跡 | 前代流傳下來的風尚、陳跡。亦作“流風遺躅”。 | 宋·蘇軾《黃州快哉亭記》:“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
xì shuǐ cháng liú細水長流 | 細:微小。比喻節約使用財物;使經常不缺用。也比喻一點一滴不間斷做某件事。 | 清 翟灝《通俗編 地理》引《遺教經》:“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
yìng dá rú liú應答如流 | 對答像流水一樣。形容答語敏捷流利。 | 《晉書 張華傳》:“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 |
hé hǎi bù zé xì liú河海不擇細流 | 比喻不論大小,一律收容。 | 《史記·李斯列傳》:“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tì lèi jiāo liú涕淚交流 | 鼻涕眼淚同時流下,形容極度哀痛。同“涕淚交零”。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是何微類,誤我至尊,乞明驗于奸人,愿不容于首惡。興言及此,涕淚交流。” |
qióng yuán sù liú窮源溯流 | 源:河流發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尋河流的源頭。現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 清 王十禛《然燈記聞》:“為詩要窮源溯流,先辨諸家之派。” |
yuán qīng liú jìng源清流凈 | 源:水的源頭。水的源頭清,下流的水也就清。指修身治國要從根本出發。 | 明·無名氏《怒斬關平》第一折:“你是花根本絕,源清流凈,端的不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