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息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í jī xī láo食饑息勞 | 謂使饑餓者得食,疲勞者休息。 | 戰國·宋·墨翟《墨子·天志中》:“內有以食饑息勞,持養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文子弟兄慈孝。” |
yǎn jiǎ xī bīng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 |
yǎng chéng bí xī仰承鼻息 | 仰:倚靠;鼻息:呼吸。依賴別人的呼吸來生活。比喻依賴別人而求得生存。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員仰承鼻息,就是撫臺……有時還讓他三分。” |
shùn xī zhī jiān瞬息之間 | 極短暫的時間內。 | 《北史·魏世祖太武帝本紀》:“雅長聽察,瞬息之間,下無以措其奸隱。” |
yǎng xī tā rén仰息他人 | 仰:倚靠。依賴別人的呼吸來生活。比喻依賴別人而求得生存。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轉思三十里非遙,何必仰息他人。” |
bǐng qì shè xī屏氣懾息 | 暫時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過于集中的情狀。 | 唐 盧肇《上王仆射書》:“今乃不意遇圣君賢相,以仆射為日月照臨,多士莫不屏氣懾息。” |
píng shēng liǎn xī屏聲斂息 | 形容靜悄悄不出聲息。《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連連屏聲斂息,不敢作聲。” |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
bǐng qì bù xī屏氣不息 | 屏氣:抑制呼吸。閉住氣不呼吸,形容敬謹畏懼的樣子。 | 春秋·魯·孔丘《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 |
zhòng zú píng xī重足屏息 | 同“重足屏氣”。 | 宋·葉適《法度總論二》:“魏武雖嚴科條,審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盡以行其職守者猶在也。” |
shēng xī fán shù生息蕃庶 | 生息:生活;蕃:繁殖。生存并繁殖人口。 | 《清史稿·食貨志》:“其后土、客生息蕃庶,歲屢有秋,關內漢回挾春承懇,絡繹相屬。” |
xī shì níng rén息事寧人 | 息:平息;寧:安定。指調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
zhòu yè bù xī晝夜不息 | 晝夜:白天和黑夜;息:停止。日夜不停。 | 唐·李世民《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倡、優之技,晝夜不息,狗馬之娛,盤游無度。” |
xiāo xī yíng chōng消息盈沖 | 指事物的盛衰變化或行為的出處進退。 | 語出《易 剝》:“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
yáo tóu tàn xī搖頭嘆息 | 形容感慨或難過的表情。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他們睜著眼睛不看責任制帶來的好處,只管繼續搖頭嘆息:‘社會主義已經不成體統了’。” |
jīn jī xiāo xī金雞消息 | 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 《新唐書·百官志三》:“赦日,樹金雞于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維以絳繩。” |
liú guāng shùn xī流光瞬息 | 形容時間極短。 | 明 徐霖《繡襦記 鳴珂嘲客》:“流光瞬息駒過隙,莫把青春枉拋擲。” |
shùn xī wàn biàn瞬息萬變 |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極短時間;萬變:變化之多。在極短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 宋 胡宏《題上封寺》:“風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
chuǎn xī zhī jiān喘息之間 | 喘一口氣的功夫。比喻時間短。 | 《后漢書·張綱傳》:“若魚遊釜中,喘息須臾之間耳!” |
fēng píng bō xī風平波息 | 風和波浪都沒有。比喻平靜無事。 | 《四海記·祖師復下凡間救苦》:“武當山祖師大顯威靈,逢難救難,遇危救危,四海風平波息,發感神威。” |
xī yǐng jiā yuán息影家園 | 息影:退隱閑居。形容退隱家中。 | 唐·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詩:“喜入山林初息影,厭趨朝市又勞生。” |
liǎn róng xī qì斂容息氣 | 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息:停止。正容屏氣,形容神情嚴肅莊重。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83回:“面上尚微有笑容,及至到公堂,他才斂容息氣。” |
wàng fēng xī xīn望峰息心 | 遙望山巒巍峨而塵念隨之平息。多指遁世隱居。亦喻知難而止息。 | 南朝·梁·吳均《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
xún xiāo wèn xī尋消問息 | 尋、問:打聽。打聽消息。 | 明·馮夢龍《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雖然炫玉求售,又怕損了自己的名譽,不肯隨行逐隊,尋消問息。” |
yǎng rén bí xī仰人鼻息 | 仰:依賴;鼻息:呼吸。依靠他人的呼吸而生存。比喻靠人家而生存;必然看人家的臉色行事;而沒有自己的獨立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猶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
xī jì jìng chù息跡靜處 | 息:止息;跡:行跡,腳印;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
wú héng ān xī無恒安息 | 不要長期貪求安逸。 | |
dōng chuāng xiāo xī東窗消息 | 見“東窗計”。 | 明·無名氏《精忠計·東窗》:“心事難憑枉致疑,夫人其實好心機,憑此黃柑無后患,東窗消息少人知。” |
liǎn shēng píng xī斂聲屏息 | 見“斂聲屏氣”。 | 周立波《李大貴觀禮》:“三十萬軍民斂聲屏息地傾聽領袖莊嚴洪亮的宣告。” |
zhèng píng sòng xī政平訟息 | 政平:政治平允。指政治清明。 | 宋·陳亮《與韓子師侍郎彥古》:“因勢順導,殆如反掌,不出一月,政平訟息,必將有自達于天聽者。” |
shùn xī qiān biàn瞬息千變 | 瞬息:極短的時間。指在瞬息之間就會發生快而復雜的變化。 | 曾樸《孽海花》第24回:“大凡交涉的事是瞬息千變的,只看雯兄養疴一個月,國家已經蹙地八百里了。” |
mián mián bù xī綿綿不息 | 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息:停止。指連續不斷。 | 巴金《無題集·做一個戰士》:“我激蕩在這綿綿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 |
kuì rán tài xī喟然太息 | 喟然:嘆氣的樣子;太息:大聲嘆氣。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嘆息。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
xī qíng bǔ yì息黥補劓 | 指修整面容殘缺,恢復本來面目。后用以喻改過自新。 | 《莊子·大宗師》:“……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
zuǒ shū yòu xī左書右息 | 喻倒行逆施。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
tíng chēn xī nù停瞋息怒 | 停止發怒和生氣。多用作勸說,停息惱怒之辭。 | |
yǎo wú xiāo xī杳無消息 | 杳:無影無蹤。沒有一點兒音信。 | 明 沈德符《野獲編》:“微聞有浮海行者,蹤跡可疑。乃南至閩廣近海諸地,無不遍歷,杳無消息。” |
jīng jiǔ bù xī經久不息 | 經:經過;息:停息。經過很長時間停不下來;多指掌聲或歡呼聲。 | 劉堅《草地晚餐》:“人群沸騰起來,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 |
pū qí xī gǔ仆旗息鼓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 《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jū zhū bù xī居諸不息 | 居諸:語助詞,借指光陰;息:停止,休息。時光不斷地推移。形容時光流逝 | 南朝·梁·蕭綱《善覺寺碑銘》:“居諸不息,寒暑推移。” |
wú shēng wú xī無聲無息 | 息:音信;消息。沒有聲音;沒有氣息。形容沒有聲響;不為人覺察。 | 魯迅《書信集 1047 至胡風》:“一到里面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
jī tún zhī xī雞豚之息 | 比喻微小的收益。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駟馬之家不恃雞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圖牛羊之入。” |
juǎn qí xī gǔ卷旗息鼓 |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 清 孫郁《繡幃燈 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
niè zú bǐng xī躡足屏息 | 躡足:放輕腳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輕腳步,隱蔽行蹤。形容行動小心隱秘。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躡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chuǎn xī wèi dìng喘息未定 | 急促的呼吸還沒有平穩下來。指還沒有休息、恢復的時間。喘息:呼吸急促。 | 明 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七回:“方才進步,喘息未定,只見前面塵起,叫殺連天。” |
jiàn bù róng xī間不容息 | 間:中間;容:容納;息:喘息。中間都不容喘一口氣。形容時機緊迫,不容延誤。 | 《文子·道原》:“時之變則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 |
lái hǎo xī shī來好息師 | 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 |
xī xī xiāng tōng息息相通 | 連呼吸都是共同的;相通的。比喻彼此關系密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他這店就是華中堂的本錢,他們里里頭息息相通,豈有不曉得的道理?” |
gǒu yán cán xī茍延殘息 | 茍延:茍且延續;殘息:臨死前殘存的喘息。指勉強維持生命。 | 宋 朱熹《乞追還待制職名……》:“方敢冒昧,今雖茍延殘息,終是不堪異日使令。” |
shùn xī wàn zhuàng瞬息萬狀 | 瞬息:極短的時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 廖仲愷《致蔣介石函電》:“蓋時事瞬息萬狀,而尤以軍隊情形為然,非日夕與各方面消息接觸,恐小遜隨機應變之妙用。” |
chuān liú bù xī川流不息 | 川:河流;流:流動;息:停止。①比喻時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運行永無休止。②亦形容行人、車馬、船只等往來不絕。 | 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
xī xū tàn xī欷歔嘆息 | 欷歔:抽咽聲。指低聲嘆氣。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5回:“說時不住的欷歔嘆息。” |
xiāo xī líng tōng消息靈通 | 指對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時掌握。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靈通、心眼挺多的韓家大院的韓老六,也不太清楚。” |
chuǎn xī zhī jī喘息之機 | 暫停活動、舒緩一段時間。 | 金玉舟《趙匡胤》第31章:“柴榮那里肯給敵軍以喘息之機,立刻揮軍急追。” |
zì qiáng bù xī自強不息 | 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gǒu yán yī xī茍延一息 | 茍延:茍且延續;息:喘息。指勉強維持生命。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則忍恥偷生,茍延一息,冀樂昌破鏡,再得重圓。” |
rì chū ér zuò,rì rù ér x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 《莊子 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
zhòng zú lèi xī重足累息 | 同“重足屏氣”。 | 《梁書·柳忱傳》:“朝遷狂悖,為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茍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終。” |
yǎn wǔ xī gē偃武息戈 |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 《后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 |
xī jūn yǎng shì息軍養士 | 息:休息,修整。修整軍隊,積蓄力量,準備再戰。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待時而動。” |
yǎn bīng xī jiǎ偃兵息甲 |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戰爭。 |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 |
shēng shēng bù xī生生不息 | 不斷地生長、繁殖。 |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樹欲靜而風不息 | 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 |
bǐng shēng xī qì屏聲息氣 | 抑制著呼吸使不出聲音。形容恭敬畏懼的神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只見兩三個小丫頭都在這里,屏聲息氣齊齊的伺候著。” |
yǎn qí xī gǔ掩旗息鼓 | ①卷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
xíng xī míng zhāng形息名彰 | 息:通“熄”,滅;彰:顯揚。人死了,名聲卻顯揚于世。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隱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
wàng xiù xī xīn望岫息心 | 見“望峰息心”。 | 《南史·何點傳》:“豫章王嶷命駕造點,點從后門遁去。司徒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吾當望岫息心。’” |
yī xī shàng cún一息尚存 | 還有一口氣。指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
xī xī xiāng guān息息相關 | 息:呼吸。呼吸也相互關連。形容非常密切。 | 清 嚴復《救亡決論》:“二者皆與扎營踞地息息相關者也。” |
bǐng qì liǎn xī屏氣斂息 | 指因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集中,暫止住了呼吸。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瞿耐庵道:‘太太說得是,說得是。’連連屏氣斂息,不敢作聲。” |
kuì rán tàn xī喟然嘆息 | 喟然:嘆氣的樣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嘆息。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
mǎi niú xī gē買牛息戈 | 猶言賣劍買牛。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rì chū ér zuò,rì luò ér x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作:做工。太陽升起就做工,太陽下山就休息。泛指簡樸單純的生活。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2章:“如果你從小就在這個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 |
yǎo wú xìn xī杳無信息 | 同“杳無音信”。 | 明·湯顯祖《邯鄲記》第十八出:“一從盧郎征西,杳無信息,不知彼中征戰若何。” |
yǔ shí xiāo xi與時消息 | 指事物無常,隨時間的推移而興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 《周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后漢書 孔融傳》:“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 |
yǎn qí xī gǔ偃旗息鼓 |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chǔ jìng xī jì處靜息跡 | 息:停止;跡:足跡。靜處不動就不會留下痕跡。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
fēng gǔ bù xī烽鼓不息 | 烽鼓:烽火與戰鼓;息:停止。比喻戰亂不止。 |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
xī nù tíng chēn息怒停瞋 | 瞋:發怒時睜大眼睛。停止發怒和生氣。多用作勸說,停息惱怒之辭。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夫人休閃了手,且息怒停瞋,聽紅娘說。” |
rén wáng zhèng xī人亡政息 |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zī zī bù xī孜孜不息 | 孜孜:勤勉的樣子。指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 郭沫若《題畫記》:“像他這樣孜孜不息、力求精進的人,既成者業已大有可硯,將來的成就更是未可限量的。” |
xiǎo dào xiāo xī小道消息 | 指非經正式途徑傳播的消息。往往傳聞失實,并不可靠。 | 巴金《探索集·小騙子》:“不用說,這些都是小道消息,不可靠。” |
qì xī yǎn yǎn氣息奄奄 | 氣息:呼吸時出入的氣;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斷氣的樣子。也比喻事物衰敗沒落;即將滅亡。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yǔ mín xiū xī與民休息 | 與:幫助;休息:修養生息。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yī xī yǎn yǎn一息奄奄 | 只有微弱的一口氣。形容垂死之狀。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七回:“紫鵑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勸不過來,惟有守著流淚。” |
è wàn tàn xī扼腕嘆息 | 扼:握住;抓住。握著手腕發出嘆息的聲音。形容十分激動地發出長嘆的情態。 | 晉 王隱《晉書 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
xī jiāo jué yóu息交絕游 | 停止交游活動。指隱居。 | 語出晉·陶潛《歸去來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
shù jiān liǎn xī束肩斂息 | 縮肩屏息。形容恭順的樣子。 | |
bù huáng níng xī不遑寧息 | 沒有閑暇的時間過安寧的日子。指忙于應付繁重或緊急的事務。同“不遑寧處”。 | 《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
xiū yǎng shēng xī休養生息 | 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后;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生息:人口繁殖。 | 唐 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于玄宗,受報收功。” |
gū xī yǎng jiān姑息養奸 | 無原則地一味寬容;就會助長壞人壞事。姑息:無原則地寬容;養:助長;奸:壞人壞事。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
wò qí xī gǔ臥旗息鼓 |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三事曰:“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 |
bǎo jìng xī mín保境息民 | 保衛國家邊疆,使人民得以安寧。 | 《周書 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 |
zī zī bù xī孳孳不息 | 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樣子。形容工作勤奮,努力不懈。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魯丕傳》:“性沈深好學,孳孳不息。” |
kài rán tàn xī愾然嘆息 | 愾:嘆息,感慨。感慨嘆息。 | 晉·陸機《吊魏武帝文》:“見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 |
hóng xiāo lǐ xī鴻消鯉息 | 謂斷絕音信。亦指死。 | |
yān yān yī xī淹淹一息 | 形容呼吸微弱,瀕于死亡。 |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馬二先生大驚,急上樓進房內去看,已是淹淹一息,頭也抬不起來。” |
yǎn yǎn yī xī奄奄一息 | 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息:呼吸時進出的氣。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氣。引申為事物即將消亡或毀滅。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惠王親往問疾,見痤病勢已重,奄奄一息。” |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樹欲息而風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宋·陳亮《祭凌存仲母夫人立》:“樹欲息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 |
qiǎo wú shēng xī悄無聲息 |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任何聲音。指非常寂靜。 | 曾樸《孽海花》第34回:“此時再聽,就悄無聲息了。” |
yī xī wàn biàn一息萬變 | 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 宋·胡宏《題上封寺》:“風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