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àng shī rǔ guó喪師辱國 | 軍隊損失,國家蒙受恥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td> |
yōu guó xù mín憂國恤民 | 恤:體恤。憂慮國事,體恤百姓。 | 漢·徐幹《中論·譴交》:“文書委于官曹,系囚積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詳察其為也,非欲憂國恤民,謀道講德也。” |
tóng zhōu dí guó同舟敵國 | 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td> |
cháo zhāng guó diǎn朝章國典 | 見“朝章國故”。 | 《隋書·牛弘傳》:“晉秘書監荀勖定魏《內經》,更著《新簿》。雖古文舊簡,猶云有缺,新章后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訓范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而失墜?!?/td> |
wèi guó juān qū為國捐軀 | 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9回:“為國捐軀赴戰場,丹心可并日爭光?!?/td> |
qǐ guó yōu tiān杞國憂天 | 同“杞人憂天”。 | 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誠不回白日照,杞國憂天獨勞苦。” |
qīng guó qīng chéng傾國傾城 | 傾:傾覆;城: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后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 | 東漢 班固《漢書 外戚傳下 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td> |
pò guó wáng jiā破國亡家 | 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 唐 汪遵《詠酒二首》詩:“后人不識前賢意,破國亡家事甚多?!?/td> |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國 | 天府:天生的倉庫;國:地區。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后專指四川。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td> |
xīng bāng lì guó興邦立國 | 邦:國家。建立和振興國家。 |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安排打鳳牢龍計,準備興邦立國機?!?/td> |
jīng bāng wěi guó經幫緯國 | 經、緯:本指絲織物的縱線和橫線,引申為治理、規劃;邦:國家。指治理國家。 | 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司徒詔》:“是以經邦緯國必俟曹之勛,燮理陰陽允歸鍾華之望。” |
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提高自身修養,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區,最后使全國安寧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yù guó zú mín裕國足民 | 裕:富饒。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且此項錢糧,貯積甚多,將來裕國足民,更不外索?!?/td> |
guó sè tiān zī國色天姿 | 國色:女子美色冠絕全國;天姿:天生的姿色。舊時形容女子容貌極美。 | 《公羊傳 昭公三十一年》:“顏夫人者,嫗盈女也,國色也?!稘h武帝內傳》:“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td> |
ān guó níng jiā安國寧家 | 指治理國家。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大丈夫將終,不問安國寧家之術,乃作兒女子相問?!?/td>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wù guó tiǎn mín誤國殄民 | 殄:滅絕。讓國家受害,人民遭殃。 |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貪繆之柏,誤國殄民,逐之已晚。” |
wáng guó zhī shè亡國之社 | 已亡國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將其作為亡國的象征,以自儆戒。 | 《谷梁傳·哀公四年》:“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td> |
bǎo jiā wèi guó保家衛國 | 保衛家鄉和祖國。 | 冰心《跟小朋友談訪埃觀感》:“在保家衛國的強烈感情里,我們兩國人民是血肉相連的!” |
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 先秦 莊周《莊子 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
shū zhōng bào guó攄忠報國 | 攄:抒發。抒發忠誠,報效國家。 | 《楊家將演義》第39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攄忠報國,施展奇抱?!?/td> |
pò jiā wēi guó破家危國 | 損毀家庭危害國家。 | 三國·魏·鐘會《母夫人張氏傳》:“嫡庶相害,破家危國,古今以為鑒誠?!?/td> |
wéi guó wéi mín為國為民 | 指不謀私利,為國家和人民效力。 |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一折:“有為國為民賢才,因苦諫不聽,反遭誅戮?!?/td> |
guó shì wú shuāng國士無雙 | 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國中獨一無二的人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td> |
jiǎo guó gēng sú矯國更俗 | 匡正國事,改革敝俗。同“矯國革俗”。 | 《戰國策 齊策六》:“矯國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薄妒酚?魯仲連鄒陽列傳》作“矯國更俗”。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td> |
lǐ tōng wài guó里通外國 | 里通:暗中勾結。與國外反動勢力暗中勾結;盜賣本國的情報或國家利益。 | 魯迅《且介亭雜文 病后雜談之余》:“ 大則指為‘里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td> |
guó ān mín tài國安民泰 | 安:安定;泰:平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國安民泰,歲稔年和,三教興隆,四方寧靜?!?/td> |
guó zhī cún wáng,pǐ fū yǒu zé國之存亡,匹夫有責 | 匹夫:平民男子。指國家興亡大事,每個平民都有責任。 | |
cháo zhāng guó gù朝章國故 | 朝廷與國家的典章制度。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日記或書信,是向來有些讀者的。先前是在看朝章國故,麗句清詞,如何抑揚,怎樣請托,于是害得名人連寫日記和信也不敢隨隨便便?!?/td> |
zhèn guó zhī huàn振國之患 | 振:拯救;患:災難,禍患。拯救國家的禍息。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雄,振國家之患?!?/td> |
chì xīn bào guó赤心報國 | 赤:火紅色,比喻真純;赤心:忠心;報國:為國家效勞。舊指為帝王盡忠效勞?,F亦形容赤膽忠心,為國效力。 | 《資治通鑒·陳紀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諸王反逆,欲殺忠良邪!尊天子,削諸侯,赤心報國,何罪之有!’” |
qī jūn wù guó欺君誤國 | 欺騙君主,禍害國家。 | 明 陸采《明珠記 奸謀》:“劉震這廝索強,前日彈我欺君誤國,要將梟首示眾?!?/td> |
xùn guó wàng shēn徇國忘身 | 指為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徇:為國獻身。 | 唐 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td> |
tiān xiāng guó sè天香國色 | 原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麗。 | 唐 李濬《松窗雜錄》:“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td> |
qiè gōu dào guó竊鉤盜國 |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成為諸侯。諷刺小盜被殺、大盜竊國的反?,F象。 | 廖仲愷《有感》:“竊鉤盜國將誰咎?扃鐍緘滕只自欺。” |
bìng guó yāng mín病國殃民 | 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明·桑紹良《獨樂園》楔子:“只因誤用了王安石,創立新法,招呼黨類,病國殃民,天下騷然。”亦作“禍國殃民”。郭沫若《不讀書好求甚解》:“你們的動機不怕就出于利國福民,然而你們的結果必弄到病國殃民?!?/td>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為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妒賢妒能,病國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td> |
bì guān suǒ guó閉關鎖國 | 閉;關閉;關:關口;鎖:封鎖。封鎖關口;關閉國境。指封鎖國境;不與外國通商往來。 | 《周易 復》:“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td> |
guó zéi lù guǐ國賊祿鬼 | 國賊:危害國家的壞人;祿:官吏的俸給。指危害國家的壞人及貪圖祿位的鬼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6回:“好好的一個清凈潔白的女子,也學的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 |
guó jiā dòng liáng國家棟梁 | 棟梁:支撐房架的大梁。這里比喻責任或作用大。肩負國家重任的人。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真乃國家棟梁?!?/td> |
qiáng bīng fù guó強兵富國 | 使兵力強大,國家富足。 | 清·王韜《上當路論時務書》;“西國之所以講強兵富國者,率以尚器為先?!?/td> |
juān qū xùn guó捐軀殉國 | 殉國:為國家的利益而犧牲生命。為了國家而獻出生命。 | 北魏·楊衒兺《洛陽伽藍記·追光寺》:“既見義忘家,捐生殉國,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
ān guó fù mín安國富民 | 使國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 《漢書 汲黯傳》:“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 |
guó zhī gān chéng國之干城 | 干城:批御敵的武器和工具,這里比喻捍衛者。國家主權的捍衛者。 | 《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笨追f達疏:“言以武夫自固,為捍蔽如盾,為防守如城然。” |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 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
qiè gōu qiè guó竊鉤竊國 |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td> |
yǐ shēn bào guó以身報國 | 把身體獻給國家。指寧愿為國家的安危奉獻自己的生命。 | 《魏書 辛雄傳》:“卿等備位納言,當以身報國。” |
jìn cuì shì guó盡瘁事國 | 瘁:勞累;盡瘁:竭盡勞苦;事:服務,效力。比喻用盡心思和精力為國家效力。 | 《詩經·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td> |
yōu guó wàng sī憂國忘私 | 憂:憂慮。憂慮國事,忘記了私事。 | 《古文苑·楚相孫叔敖碑》:“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td> |
zhǔ shǎo guó yí主少國疑 |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懼不安。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 |
liǎng guó xiāng zhàn,bù zhǎn lái shǐ兩國相戰,不斬來使 | 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相戰,不斬來使’。于禮不當。” |
xī fāng jìng guó西方凈國 | 佛教語。指西方凈土 | 清·龔自珍《西郊落花歌》:“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td> |
guó jiā dà shì國家大事 | 大事:重大事情。與國家利益有關的重大事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賈復傳》:“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 |
shā shēn jiù guó殺身救國 | 不惜犧牲生命以報答國家。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td> |
cù guó bǎi lǐ蹙國百里 | 蹙:縮;國:國土。指喪失國土或邊疆。 | 《詩經·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td> |
lǐ ràng wéi guó禮讓為國 |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
yōu guó rú jiā憂國如家 | 憂:憂慮。憂慮國事,就像憂慮家事一樣。 | 漢·漢成帝《賜翟方進冊》:“君其孰念詳計,塞絕奸原,憂國如家,務便百姓,以輔冊。” |
shā shēn bào guó殺身報國 | 不惜犧牲生命來報答國家。亦作“殺身救國”。 | 唐·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殺身報國,致一人于堯舜?!?/td> |
jìn zhōng bào guó盡忠報國 | 用全部忠誠報效國家。 | 《北史 文苑傳 顏之儀》:“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td> |
zhuān quán wù guó專權誤國 | 專權:獨斷行事。指壞人獨攬大權,貽誤國家。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誤國……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外泄于人?!?/td> |
hǔ láng zhī guó虎狼之國 | 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國家。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
zhōu yóu liè guó周游列國 |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周游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后指走遍各地。 |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國》:“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后,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
yōu guó āi mín憂國哀民 | 憂慮國事,體恤百姓。 | 漢·王符《潛夫論·救邊》:“會坐朝堂,則無憂國哀民懇惻之誠,茍轉相顧望,莫肯違止?!?/td> |
guó jiāng bù guó國將不國 | 國家將無法維持下去了。指國家的局勢很壞,有亡國的危險。 | 清 曾樸《孽?;ā返?2回:“國將不國,這才是糊涂到底呢!” |
jīn guó yīng xióng巾國英雄 | 巾國:即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后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亦作“巾幗英雄”。 | 范克明《張學良傳·郭松齡》:“原來,是由于有超人膽識,被譽為‘巾國英雄’的韓淑秀‘不顧風險,冒死攔截刑車,陳述郭松齡是他的未婚夫,歸奉完婚,根本沒有參加革命黨的事,因此郭才未遭殺害’并應聘當了張作霖的教訓隊的教官?!?/td> |
wù guó yāng mín誤國殃民 | 給國家人民帶來禍害。 | 明·楊繼盛《請誅賊臣疏》:“臣觀大學士嚴嵩,盜權竊柄,誤國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賊乎?!?/td> |
jué guó shū sú絕國殊俗 | 絕國:異國。殊俗:不同的風俗。指身在異國不同風俗的地方。 | 《文子·精誠》:“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也?!?/td>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敵于國門之外 | 御:抵擋;國門:京都城門,邊界線。將敵人阻擋在境外。 | 戰國·鄒·孟軻《孟子·萬章》:“今有御人國門之外者?!?/td> |
qǐ guó zhī yōu杞國之憂 | 同“杞人憂天”。 | 宋·岳珂《桯史·歲星之祥》:“士大夫皆有杞國之憂?!?/td> |
guó bù fāng jiǎn國步方蹇 | 國步:國家的命運。國家處于危難的境地。 | 南朝·宋·謝莊《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國步方蹇?!?/td> |
yī guó sān gōng一國三公 | 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guó wú èr jūn國無二君 | 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皇帝。 | 《禮記·喪服四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td> |
shàng yī yī guó上醫醫國 | 上醫:高明的醫生,比喻高賢;醫國:指為國家除患祛弊。高賢能治理好國家。 | 《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td> |
mín shēng guó jì民生國計 | 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 | 《荀子 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蹲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td> |
jǔ guó ruò kuáng舉國若狂 | 舉:全;狂:瘋狂。指全國上下群情振奮;縱情歡樂不能自已;都像瘋狂了似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雜記下》:“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td> |
yǒu guó nán tóu有國難投 | 有國家卻不能回去。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我這里叫盡屈有誰來分剖,送的我眼睜睜有國難投?!?/td> |
guó wú níng rì國無寧日 | 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時候。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td> |
yǐ shēng xǔ guó以身許國 | 許:預先答應給與。把身體獻給國家。指盡忠報國;臨難不茍。 | 《南史 羊侃傳》:“久以淡為死,猶復在邪?吾以身許國,誓死行陣,終不以爾而生進退?!?/td> |
dìng guó ān bāng定國安邦 | 邦:國家。治理和保衛國家,使國家安定穩固。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歆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鸮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鳳?!?/td> |
sān xǐ chéng guó三徙成國 | 見“三徙成都”。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td> |
zhòng rén guó shì眾人國士 | 眾人:普通人;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國中杰出的人才。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td> |
jīng guó zhī cái經國之才 | 指治理國家的才干。 | 晉 葛洪《抱樸子外篇 自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td> |
guó tài mín ān國泰民安 | 泰:太平。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td> |
guó wú níng suì國無寧歲 | 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日子。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5回:“國無寧歲,民無安時?!?/td> |
wàn guó lái cháo萬國來朝 | 萬:概數,多;朝:朝貢,朝拜。很多國家來朝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td> |
huò guó wù mín禍國誤民 | 禍:禍害;誤:誤導,耽誤。指危害國家,誤導人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td> |
gōng zhōng tǐ guó公忠體國 | 謂盡忠為國。 |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td> |
guó zhōng zhī guó國中之國 | 指一個國家內不受中央政權統轄的政權或地方。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國中之國’,中國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領土上舉行愛國運動,無不恨恨不已?!?/td> |
qīng chéng qīng guó傾城傾國 | 傾:傾覆;城: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后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 | 東漢 班固《漢書 外戚傳下 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td>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dí guó tōng zhōu敵國通舟 |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眾叛親離。 | 清·黃遵憲《由輪舟抵天津作》詩:“敵國通舟今日事,太倉稊米自家身?!?/td> |
sàng quán rǔ guó喪權辱國 | 喪:喪失;辱:屈辱;恥辱。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 |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td> |
dù guó cán mín蠹國殘民 | 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 宋 蘇軾《張誠一責授左武衛將軍制》:“乃者奸言诐行,蠹國殘民之狀,論者紛然,方議其罪,而悖德隱惡,達于朕聽,考實其狀,至不忍言?!?/td> |
yāng guó huò jiā殃國禍家 | 殃:造禍為害。使國家家庭受到禍害。 | 南朝·梁·蕭衍《凈業賦》:“前輪折軸,后車覆軌,殃國禍家,亡身絕祀?!?/td> |
guó bú kān èr國不堪貳 | 國家受不了兩屬情況的存在。 | |
kāi guó chéng jiā開國承家 | 謂建立邦國,繼承封邑。 | 《周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
wáng guó bài jiā亡國敗家 | 指國家覆滅、家人離散。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安其危而利其葘,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
tǐ guó jīng yě體國經野 | 體:劃分;國:都城;經: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劃分為若干區域,由官宦貴族分別居住或讓奴隸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國家。 | 《周禮 天官 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高官分職,以民為極。 |
yǐn ruò dí guó隱若敵國 | 隱:威嚴莊重的樣子;若:象;敵:匹敵,同等;敵國:相當于一國。指對國家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游俠列傳》:“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煜买}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td> |
rǔ guó tiǎn mín辱國殄民 | 見“辱國殃民”。 | 明·劉基《春秋明經》:“他日西鄙之伐,辱國殄民,果誰之所致乎!” |
rù guó wèn sú入國問俗 | 國:原指都城,后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