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功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é róng yán gōng德容言功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ōu gōng sòng dé謳功頌德 | 謳:歌頌,贊美。指贊美功績,歌頌恩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xíng chéng gōng mǎn行成功滿 | 行:道行;功:功德。指功德修煉已成,道行圓滿。 | 金·王喆《夜行船》詞:“一炷名香經十卷,三千日行成功滿。”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yǐ gōng bǔ guò以功補過 | 用功勞來彌補過錯。 | 《云笈七簽》卷九十三:“追悔既往,洗心自新。雖失之于壯齒,冀收之于晚節。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
dùn xué lěi gōng鈍學累功 | 鈍:遲鈍,笨拙;累:積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
jiān gōng zì lì兼功自厲 | 兼:加倍;功:功夫;厲:同“勵”,勸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勸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丹傳》:“每歲農時,輒載酒肴于田間,候勤者而勞之,其墮懶者恥不致丹,皆兼功自厲。” |
jì gōng xíng fēng計功行封 | 猶言計功行賞。 | 《晉書·齊王冏傳》:“計功行封,事殷未遍。” |
gōng chén zì jū功臣自居 | 居:當,任。做了一些成就就以有功之臣而自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可能生長。” |
gōng gāo bù shǎng功高不賞 | 功:功勛,功業。賞:賞賜。功勞極大,無法賞賜。形容功勞之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
guǐ gōng shén lì鬼功神力 | 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為。 | 元·郝經《趙州石橋》詩:“鬼功神力古未有,地維欲絕還鉤連。” |
gōng jūn tiān dì功均天地 | 均:同。功績與天地等同。形容功勞極大。 | 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功均天地,明并日月。” |
kuā gōng zì dà夸功自大 | 夸:夸耀。夸耀功勞,自以為了不起。 | 《新編五代史評話·唐史》:“可惜著志小氣驕,夸功自大。” |
ē bǎo zhī gōng阿保之功 | 阿保:保護養育。保護養育幼兒的功勞。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是時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嘗有阿保之功。” |
gōng guò shì fēi功過是非 | 功績與過錯,正確和謬誤。 | 鄧小平《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文化大革命’,評價毛澤東同志的功過是非。” |
qiū shān zhī gōng丘山之功 | 比喻功績偉大。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祿。” |
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體 | 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 |
qián gōng jìn miè前功盡滅 | 見“前功盡棄”。 | 西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
jí gōng hǎo lì急功好利 | 見“急功近利”。 | 清·惲敬《三代因革論》:“而又日見貢之簡略易從,爭趨之以為便我。便我,于是急功好利之君之大夫,徇其民而大奕之。” |
fēng gōng wěi liè豐功偉烈 | 豐:多;偉:大,顯赫;烈:功業。偉大的功績和成就。 | 宋·王仲旉《南都賦》:“吾之徒聞孝王之遺風舊跡,不睹大宋之豐功偉烈。” |
lùn gōng xíng shǎng論功行賞 | 論:按照;行:施行。按照功勞的大小給以不同獎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 |
jīn gōng fá shàn矜功伐善 |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極不虛心。 | 《晉書 段灼傳》:“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
gōng chéng bù jū功成不居 | 居:承當,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 先秦 李耳《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zì fá wú gōng自伐無功 | 自伐:自我夸耀;功:功勛。喜歡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勛。 |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經》第24章:“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jīn gōng fá néng矜功伐能 |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 | 三國 魏 劉劭《人物志 卷下 釋陵人》:“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 |
gōng ruò qiū shān功若丘山 | 功:功績。若:像,如同。功績像山一樣。比喻功績非常大。 | |
gōng jiù míng chéng功就名成 | 功:功業。就:達到。指成就了功業,也有了名聲。 | 明·沈采《千金記·游仙》:“當初一個布衣人,到如今功就名成,加封匪輕。” |
qián gōng jìn qì前功盡棄 | 以前的功勞、成績完全丟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
yī xīn tóng gōng一心同功 | 同心協力,共赴事功。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jì gōng shòu shǎng計功受賞 | 同“計功行賞”。受,授。 | 《淮南子·人間訓》:“是故忠臣事君也,計功而受賞,不為茍得;積力而受官,不貪爵祿。其所能者,受之勿辭也。”《后漢書·南匈奴傳》:“其南部斬首獲生,計功受賞如常科。” |
sī fā zhī gōng絲發之功 | 絲發:一根絲,一根頭發。指功勞極微小。 | 漢·蔡伯喈《上漢書十志疏》:“父子一門,兼愛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 |
qí kāi dé shèng,mǎ dào chéng gōng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令旗一揮,戰馬一到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進展順利,一開始就取得成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劉伯溫薦賢平浙中》:“所以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攻城略地如風卷殘云。” |
shī bài nǎi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乃成功之母 |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后取得勝利。 | |
gōng wán xíng mǎn功完行滿 | 功:功德;行:道行。指出家功德修煉已成,道行圓滿。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功完行滿朝金闕,見性明心返故鄉。” |
tān tiān zhī gōng貪天之功 | 貪:貪圖。把天所成就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力量。現指抹殺群眾或領導的力量,把功勞歸于自己。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
gōng chéng fú jū功成弗居 | 見“功成不居”。 |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功成弗居,賢將所難。” |
jīn gōng zì fá矜功自伐 | 以為功高而自我夸耀 | 《晉書 陸機傳》:“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讓,機惡之,作《豪士賦》以刺焉。” |
yí xíng wú chéng,yí shì wú gōng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戰國·衛·商鞅《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héng cǎo zhī gōng橫草之功 | 橫草:把草踩倒。如同將草踩倒的那樣功勞。比喻輕微的功勞。 | 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軍無橫草之功,得到宿衛,食祿五年。” |
jiàn gōng lì shì建功立事 | 猶“建功立業”。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于世。”唐·林蘊《上宰相元衡弘靖書》:“見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則幕之。” |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于世。” |
jì gōng bǔ guò計功補過 | 計:考定。過失。考定一個人的功績以彌補其過失。 | 漢·荀悅《漢紀·元帝紀》:“齊恒先有匡周之功,后有來項之罪,君子計功補過。” |
láo kǔ gōng gāo勞苦功高 | 勞苦:勞累辛苦。出了極大的力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身。” |
zhì míng yǒng gōng智名勇功 | 智:智謀,謀略;勇:勇力。形容人文武全才。 | 西漢·司馬遷《史記·自序》:“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 |
yī kuì zhī gōng一簣之功 | 簣: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 《王守仁全集》卷一 :“務收一簣之功,勿為九仞之棄。”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
zuì yǐ gōng chú罪以功除 | 所犯的罪行可以用功勞來抵除。指將功折罪。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義。” |
jì rì zòu gōng計日奏功 | 可以數日子看到功效。謂成功極快。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9回:“此乃陛下洪福齊天,得此大帥,可計日奏功,以安社稷者也。” |
shuǐ mó gōng fū水磨功夫 | 摻水細磨。比喻周密細致的工夫。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5卷:“須用些水磨功夫撩撥他,不怕不上我的鉤兒。” |
zhòng gōng jiē xīng眾功皆興 | 功:通“工”,事。指很多事業都興盛起來。 | 西漢·司馬遷《史記·玉帝本紀》:“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母:先導,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
gōng kuī yī kuì功虧一簣 |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點而沒有成功。 | 《尚書 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
gōng gǒu gōng rén功狗功人 | 比喻立功的戰將和指揮。 |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今諸君徒能走獸也,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
fēn cùn zhī gōng分寸之功 | 分寸:比喻微小。指微小的功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見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無有分寸之功。’”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wén dé wǔ gōng文德武功 | 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卓有成就。 |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示之以文德,陳之以武功。所以夜戶不扃,所以重門罷柝。” |
fēn láo fù gōng分勞赴功 | 分擔勞苦,盡職建功。 | 清·端方《請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折》:“而一部之中,有二尚書、四侍郎,又加以管部之親王大學士,則以一部而有七主任官矣。絕無分勞赴功之效,惟有推諉牽掣之能。” |
jiāng gōng bǔ guò將功補過 | 將:拿;補:補償。用功勞補償過錯。 | 《晉書 王敦傳》:“當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 |
gōng bó chán yì功薄蟬翼 | 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 漢·蔡邕《讓高陽鄉侯章》:“臣事輕葭莩,功薄蟬翼。” |
gōng míng cèng dēng功名蹭蹬 | 功名:指科舉考中做官;蹭蹬:失勢難進的樣子。指應試屢遭挫折。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6回:“誰知這樣一個好人,偏偏教他功名蹭蹬!” |
gōng shǒu zuì kuí功首罪魁 | 魁:為首的。功最高,罪最重。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過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gōng suì shēn tuì功遂身退 | 謂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隱不再做官。 | 《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lì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 貪: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為自己的功勞。現指攘奪他人的功勞。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
liè gōng fù guò列功覆過 | 羅列功績,掩蓋過錯。 | 東漢 班固《漢書 陳湯傳》:“言威武勤勞則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過則優于齊桓、貳師。” |
gōng duò chuí chéng功墮垂成 | 功:成功;墮:通“隳”,毀壞;垂:接近,將近;成:成功。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時候卻遭到了失敗。 | 明·張鳳翼《紅拂記·棋決雌雄》:“侵地無方,攻城記屈,遭回轉覺難發,功墮垂成,怎能勾沖擊唐突?” |
yǐ gōng shú zuì以功贖罪 | 贖:抵償。用功勞抵消罪過。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凌統傳》:“以功贖罪。” |
shǐ gōng bù rú shǐ guò使功不如使過 | 使:用。使用有功績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使其能將功補過。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索盧放傳》:“太守受誅,誠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懼,各生疑變。夫使功者不如使過,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
chēng gōng sòng dé稱功頌德 | 稱頌功德。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fēng gōng yì dé豐功懿德 | 同“豐功茂德”。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誘呼鮮卑,侵擾北方”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自先帝初興,愛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
lì bèi gōng bàn力倍功半 | 指事倍功半。形容費力大,收效小。 | 明 劉基《贈陳伯光詩序》:“防微遏幾,百病不生。幾動形見,力倍功半。” |
dé yán róng gōng德言容功 | 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 《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mǎ dào gōng chéng馬到功成 | 見“馬到成功”。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只愿你馬到功成,奏凱而還。” |
gōng gāo wàng zhòng功高望重 | 功:功勞,功績。望:名望,聲望。功勞和名望都很大。 | 明·孫梅錫《琴心記·相如受世》:“將軍不必怨悵,你功高望重,不久自明。” |
jiàn gōng lì yè建功立業 | 建:建立;功:功勛;業:事業。建立功勛和事業。 | 宋 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古之圣賢建功立業、興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觀。” |
jīn gōng fǔ qì矜功負氣 | 矜:自恃。自以為有功而賭氣。 | 《晉書 王渾王浚唐彬傳論》:“或矜功負氣,或恃勢驕陵,競構南箕,成茲貝錦。” |
chēng dé duó gōng稱德度功 | 稱:衡量;度:估量。對被任用的人既要考慮到他的品德,也要考慮到他的功勞。 | 《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
hàn mǎ zhī gōng汗馬之功 | 謂戰功。 |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
wén zhì wǔ gōng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sòng dé gē gōng頌德歌功 | 頌揚恩德,贊美功績。 | 《太平天國·天條書》:“世間享福盡由天,頌德歌功理固然。” |
shén gōng shèng huà神功圣化 | 指帝王的功績和教化。舊時對人君的頌揚之辭。 | 宋·秦觀《任臣策下》:“興利除害甚于嗜欲,攘擊奸惡如報私仇,首尾數年之間遂成冠古之治,雖神功圣化敏妙自然,亦此曹獻替可否之力也。” |
gē gōng sòng dé歌功頌德 | 頌揚功績和德行。現多含阿諛奉承的意思。功:功績。德:德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jū gōng zì mǎn居功自滿 | 居功:自恃有功;滿:滿足。自以為有功勞而驕傲自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搖旗這樣的人,平時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候又不肯同心協力,常發怨言。” |
wú gōng ér fǎn無功而返 | 指沒有任何成效而回來。 |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攸縣、安仁均須越過茶陵,派人去過,無功而返。” |
yī jiàng gōng chéng wàn gǔ kū一將功成萬骨枯 | 指一個將帥功成名就要以上萬人的死亡為代價。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gōng yī měi èr功一美二 | 功:功績。做一方面的事情而取得兩方面的美名。 | |
jīn gōng shì chǒng矜功恃寵 | 矜:自高自大。自夸功高,依仗恩寵。 | 《魏書 王衛儀傳》:“太祖以儀器望,待之尤重,數幸其第,如家人禮。儀矜功恃寵,遂與宜都公穆崇謀為亂。” |
tǎ jiān shàng gōng dé塔尖上功德 | 比喻快要完成的工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這是個權宜之術。賢弟須知,塔尖上功德,休得固辭。” |
fēng gōng mào dé豐功茂德 | 巨大的功勛,隆盛的德澤。 |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江東以來,有國有家,豐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
gōng chuí zhú bó功垂竹帛 | 垂:流傳;竹帛: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白絹,借指典籍史冊。建立偉大功勛,名載青史。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情欲》:“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后世。” |
fēng gōng wěi yè豐功偉業 | 豐:多;偉:大,顯赫。偉大的功績和成就。 | 冰心《“無限之生”的界線》:“無論是驚才,絕艷,豐功,偉業,與你接觸之后,不過只留下一抔黃土!” |
jì gōng wàng guò記功忘過 | 見“記功忘失”。 | 明·張居正《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 |
yī dé zhī gōng一得之功 | 一得:一點兒心得;功:成績。一點兒很微小的成績;指微小的成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chóu gōng jǐ xiào酬功給效 | 賞賜有功勞者。 | 《敦煌變文集 伍子胥變文》:“子胥隨帝部卒入城,檢納干戈,酬功給效。” |
lè shì quàn gōng樂事勸功 | 謂樂于從事所業,努力獲得成效。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 |
jiāng gōng zhé guò將功折過 | 同“將功折罪”。 | 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三折:“既然他復殺了一陣,奪的人口牛羊馬匹回來了,這等呵將功折過,饒了他項上一刀。” |
fēng gōng shèng liè豐功盛烈 | 猶言豐功偉績。巨大隆盛的功業。 |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
gōng dé yuán mǎn功德圓滿 | 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 唐 陳集原《龍龕道場銘》:“更于道場之南造釋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圓滿。” |
láo ér wú gōng勞而無功 | 勞:勞累;勞苦;功:功效;成效。花了力氣卻沒有成效。 | 先秦 管仲《管子 形勢》:“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
qì wèi chéng gōng迄未成功 | 迄:畢竟,終究。最終也沒有成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個,迄未成功。” |
shì bèi gōng bàn事倍功半 | 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費力大;收效小。 | 《孟子 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gōng chéng míng suì功成名遂 | 遂;成功。建立了功績;有了名聲。 | 墨翟《墨子 修身》:“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