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ān bài xià fēng甘敗下風 | 甘:情愿,樂意;下風:風向的下方。對人自認不如,真心佩服。 | 《左傳·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
qiào chéng qiào bài俏成俏敗 | 近似于成或敗,謂非真成真敗。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故迷生于俏。” |
tuí yuán bài jǐng頹垣敗井 | 猶頹垣廢井。形容荒涼破敗的景象。 | 《花月痕》第四五回:“破廟荒涼,草深一尺,見一群的羊在那里吃草,頹垣敗井,廊廡傾欹。” |
chéng bài lì dùn成敗利鈍 | 利:鋒利;順利;鈍:不鋒利;不順利。指事業的成功或失敗;順利或挫折。泛指處事的各種情況和結果。也作“成敗得失”。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shī bài zhě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者成功之母 | 母:先導,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實踐論》:“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
bù fēn shèng bài不分勝敗 | 指雙方勢均力敵,分不出高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兩個在戰場上斗到五十余合,不分勝敗。” |
zhuǎn bài wéi shèng轉敗為勝 | 變失敗為勝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
bài cái shāng jǐn敗材傷錦 | 敗:破舊,腐爛;傷:妨礙;錦:絲織品的類名。用破敗的材料會傷害美好的錦緞。比喻用人不當會傷害國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劉玄傳》:“敗材傷錦,所宜至慮。” |
bài shì yǒu yú,chéng shì bù zú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 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眾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沖動罷了!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蕭何紿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
yáng lún zhà bài佯輪詐敗 | 謂故意敗陣。 | |
chéng wáng bài zéi成王敗賊 | 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者淪為賊寇。 | 清·張岱《皆令操》附燕客《和操》:“成王敗賊,史能飾詞。” |
cán huā bài liǔ殘花敗柳 | 敗:衰敗。殘:凋殘。凋殘的柳樹,殘敗了的花。舊時用以比喻生活放蕩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
cán bīng bài jiàng殘兵敗將 | 殘:殘余的;不完整的;敗:輸。剩下的士兵;打敗的將官。形容損失慘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戰斗力的軍隊。也作“殘兵敗卒”、“敗將殘兵”。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bài gǔ zhī pí敗鼓之皮 | 敗:破舊。破鼓皮可作藥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chéng bài zài cǐ yī jǔ成敗在此一舉 | 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于這次行動了。指采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 《晉書 苻堅載記上》:“成敗之機,在斯一舉。 |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
bài huà shāng fēng敗化傷風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 參見“敗俗傷化”。 |
xīn huī yì bài心灰意敗 | 猶心灰意懶。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子安》:“初失志,心灰意敗,大罵司衡無目,筆墨無靈,勢必舉案頭物而盡炬之。” |
fēng nián bǔ bài豐年補敗 | 豐:豐富,豐厚;敗:雕殘,衰落。以豐年補歉年。 | 《谷梁傳·莊公二十八年》:“古者稅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足也。” |
huī jié bài míng隳節敗名 | 隳:毀壞。節:氣節。指毀掉、敗壞自己的氣節和名譽。 | |
bài xìng ér guī敗興而歸 | 敗興: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緒低落。掃興地歸來。也作“敗興而返”。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各軍士未及領賞,草草而散。正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
bài lín cán jiǎ敗鱗殘甲 | 敗:毀壞。殘敗零碎的鱗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 | 宋 張元《詠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 |
bīng duō zhě bài兵多者敗 | 指兵卒過多的軍隊,常常會吃敗仗,因為兵將各有所恃,號令不齊。 | 清 趙翼《陔馀叢考》:“古來用兵,往往兵多者敗,差兵過多則號令不齊,氣勢不貫,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kòu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 指在爭奪政權的斗爭中,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的人被稱寇賊。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 | 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
shōu chéng qì bài收成棄敗 | 謂趨附得勢的人,輕視遭貶黜的人。 | 漢·王充《論衡·自紀》:“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 |
shēn bài míng liè身敗名裂 | 地位喪失;名聲敗壞。現在也形容干了壞事;遭到徹底失敗。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看來許多舉人、進士做了官,往往因為幾十兩銀子的賄弄,身敗名裂。” |
bīng bài jiàng wáng兵敗將亡 | 兵:軍隊。軍隊打敗仗,將官陣亡。形容作戰失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3回:“今袁熙、袁尚兵敗將亡,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 |
shāng jiào bài sú傷教敗俗 | 見“傷化敗俗”。 | 明·馬中錫《罪言》:“今諸小道家淺陋無理,葬得善地,雖殺人巨盜,亦可獲福;課得美占,雖弒父與君,亦無大害。傷教敗俗,莫過于此。” |
lǚ zhàn lǚ bài屢戰屢敗 |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 《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
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勝不驕,敗不餒 | 勝了不驕傲,敗了不灰心。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
dà bài kuī lún大敗虧輪 | 遭到很大的失敗和損失。 | |
qì jí bài sàng氣急敗喪 | 同“氣急敗壞”。 | 茅盾《子夜》十五:“桂長林臉上掛了彩,氣急敗喪地跑來。” |
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金玉:珍寶;敗絮:破爛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里面一團糟 | 明 劉基《誠意伯集 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飲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
shī bài wéi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為成功之母 |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后取得勝利。 | |
chū shǐ bài yù出豕敗御 | 出:突然出來;御:馬車。突然沖出一頭野豬使馬車翻車。比喻受到意外事故發生使事情失敗。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王子于期齊轡而進之,彘突出于溝中,馬驚駕敗。” |
zuò shì chéng bài坐視成敗 | 見“坐觀成敗”。 | 《晉書·王敦傳》:“臣備位宰輔,與國存亡……豈忍坐視成敗,以虧圣美。” |
shāng fēng bài huà傷風敗化 | 見“傷風敗俗”。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當作‘情’字,所以作出傷風敗化的事來,還自謂風月多情,無關緊要。” |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fǎn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地回去。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9回:“霽云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怏怏的帶馬出城。” |
fǎn bài wéi shèng反敗為勝 | 扭轉敗局,變為勝利。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
qīng jiā bài chǎn傾家敗產 | 見“傾家蕩產”。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為這點小事弄的人家傾家敗產,也不算什么能為!” |
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xiāo hé成也蕭何敗蕭何 | 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 《警世通言 王嬌鸞百年長恨》:“始終一幅香羅帕,成也蕭何敗蕭何。” |
bài bīng zhé jiàng敗兵折將 | 折: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6回:“袁本初敗兵折將。” |
bài zǐ huí tóu jīn bù huàn敗子回頭金不換 | 指不干正事的人改邪歸正比金子還可貴。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1卷:“‘敗子回頭便作家!’你如今莫去花柳游蕩,收心守分。” |
huǐ fēng bài sú毀風敗俗 | 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 《晉書 劉毅傳》:“毀風敗俗,無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shùn zhī zhě chéng,nì zhī zhě bài順之者成,逆之者敗 | 順:依順;成:成功;逆:違背。順從他的就能成功,違背他的定要失敗。 | 宋·朱熹《寄陳同甫書》:“然區區鄙意,常竊以為亙古亙今只是一體,順之者成,逆之者敗,因非古之圣賢所能獨然。” |
bài jǐng tuí yuán敗井頹垣 | 猶言房毀墻坍。形容村舍荒涼。 | 魯迅《集外集 <題三義塔>詩》:“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lǔ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 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俘虜。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五折:“我成則為王,敗則為虜,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kòu成則為王,敗則為賊 | 舊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敗了就是非法的。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31回:“單槍匹馬領三軍,成則為王,敗則為賊。” |
chéng zhě wéi wáng,bài zhě wéi zéi成者為王,敗者為賊 | 成:完功,成就;賊:盜賊。指成功了就可以稱王,失敗了就被稱為盜賊 | 魯迅《華蓋集續編·談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亂世時,‘成者為王,敗者為賊’,平常是一個照例做皇帝,許多個照例做平民。” |
zuò guān chéng bài坐觀成敗 | 坐在一邊;觀察別人的成敗;即對別人的成功或失敗持旁觀的態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 |
shēn míng jù bài身名俱敗 | 猶言身名俱滅。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6回:“今日為公孫枝所誘,死于王城,身名俱敗,豈不哀哉!” |
bài dé rǔ xíng敗德辱行 | 敗壞道德和操守。 | |
jiāo bīng bì bài驕兵必敗 | 驕兵:恃強輕敵的軍隊。恃強輕敵的軍隊必定失敗。 | 東漢 班固《漢書 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
bài sú shāng fēng敗俗傷風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 參見“敗俗傷化”。 |
bài kòu chéng wáng敗寇成王 | 失敗者淪為草寇,成功的人稱王稱帝 | 柳亞子《題莽男兒‘說部’為陳巢男作》:“敗寇成王誰定論?恩牛怨李此旁觀。” |
shì bài chuí chéng事敗垂成 | 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 明·梁辰魚《浣紗記·乞降》:“九仞為山,功虧一簣,料想不勞而集,事敗垂成。” |
chéng wáng bài kòu成王敗寇 | 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者淪為草寇。 | 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
zhà bài yáng shū詐敗佯輸 | 詐、佯:假裝。假裝敗陣,引人上當。 | 元·高文秀《誶范叔》楔子:“被他詐敗佯輸,添兵減灶,在馬陵山下,削木為號。” |
bài bù xuán zhǒng敗不旋踵 |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敗。旋踵,轉動一下腳后跟。 | 唐 盧照鄰《三國論》:“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于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
liǎng bài jù shāng兩敗俱傷 | 敗:失敗。俱:全。斗爭的雙方都受到損傷。古時卞莊子要刺虎;館豎子說;兩只老虎正在爭一牛;斗爭結果;小虎會死;大虎會傷;然后刺殺傷虎而有殺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爭;雙方都受傷害。 | 宋 汪應辰《文定集 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為敵,終于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 |
jiā bài rén wáng家敗人亡 | 家庭敗落,家人死亡。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回:“你既來投托蔣太太,你在蔣府里靜坐罷了,你卻遙地里去串人家,致得人家敗人亡。” |
wáng guó bài jiā亡國敗家 | 指國家覆滅、家人離散。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安其危而利其葘,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
gōng bài chuí chéng功敗垂成 | 垂:接近;將近。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多含有惋惜之意。 | 《晉書 謝玄傳論》:“廟算有余,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成。” |
qì jí bài huài氣急敗壞 | 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慌張失措的樣子。形容羞怒、狼狽的樣子。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只見數個小嘍羅氣急敗壞,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
bài guó sàng jiā敗國喪家 | 敗:衰敗,淪亡;喪:喪失。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 《晉書 列女傳 劉聰妻劉氏》:“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者也。” |
bǎi bài bù zhé百敗不折 | 折:屈服。即使失敗100次也絕不屈服。形容意志堅強。 |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百敗而不折者,誠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 |
bài guó wáng jiā敗國亡家 | 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 參見“敗國喪家”。 |
dé shī chéng bài得失成敗 | 指獲得與損失、成功與失敗。 | 晉 陸機《五等諸侯論》:“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
jié jié bài tuì節節敗退 | 形容接連失敗退縮。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南北兩戰場節節敗退,長江要塞節節失守。” |
bài liǔ cán huā敗柳殘花 | 敗:衰敗。殘:凋殘。凋殘的柳樹,殘敗了的花。舊時用以比喻生活放蕩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他是個女孩兒家,你索將性兒溫存……休猜做敗柳殘花。” |
zhuǎn bài wéi chéng轉敗為成 | 見“轉敗為功”。 | 《云笈七簽》卷九:“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正以治邪,轉敗為成,經緯相會也。” |
bài jiā zǐ敗家子 | 指任意揮霍家產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費國家財物的人。 | 老舍《詩人》:“這些行動都是有失正統的,故每每呼詩人為怪人、為狂士、為敗家子。” |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母:先導,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
yuán xíng bài lù原形敗露 | 本來面目暴露出來。 | 唐浩明《曾國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臉先想以一個老實膽小的小商販的面目混過厘卡,現在見原形敗露,知道哀求無用,只有狠心出一筆大錢來買通。” |
dōng yě bài jià東野敗駕 | 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合規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馬轉百圈而不止,結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 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合規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馬轉百圈而不止,結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 |
chéng bài xīng fèi成敗興廢 | 成功或失敗,興起或衰退。 | 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二》:“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有明成敗興廢,然后知秉要持權,故尚無為也。” |
yōu shèng liè bài優勝劣敗 | 優:優良;與“劣”相對。原指生物界演變進化過程中;優良的獲得勝利向前發展;低劣的終于失敗而被淘汰。后用以說明人類社會的競爭現象。有時指“弱肉強食”。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一回:“優勝劣敗,取亂侮亡,自不必說。” |
shī bài nǎi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敗乃成功之母 |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后取得勝利。 | |
yī bài rú shuǐ一敗如水 | 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像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形容失敗慘重。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一時期,富農耳里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
kēng jiā bài yè坑家敗業 | 產業散盡,家道沒落。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也不算什么能為。” |
bài jūn zhī jiàng敗軍之將 |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
dà bài ér táo大敗而逃 | 指吃了敗仗慌張逃跑。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9回:“斗了多時,李孝逸被余承志一槍刺在腿上,大敗而逃。” |
rǔ mén bài hù辱門敗戶 | 指敗壞門風,使家族受到差異辱。 |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樣人家,著他辱門敗戶。” |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勝敗乃兵家常事 | 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 清 洪昇《長生殿 賄權》:“我想勝敗乃兵家常事,臨陣偶然失利,情有可原。” |
bài sú shāng huà敗俗傷化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 《漢書 敘傳下》:“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
yáng shū zhà bài佯輸詐敗 | 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為號,三面夾攻,必獲大勝。” |
rǔ shēn bài míng辱身敗名 | 指自身受辱,名聲敗壞。 | 《說岳全傳》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敗名,是為不智。” |
yú něi ròu bài魚餒肉敗 | 餒:魚臭爛;敗:肉腐爛。魚爛肉腐。泛指變質的食物。 |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
hè yì bài dào鶴亦敗道 | 仙鶴敗壞仙道。指萬物皆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冷齋夜話》:“淵材嗟咨曰:‘鶴亦敗道!’” |
bù bài zhī dì不敗之地 | 具有優勢;不會遭到失敗的境地。 | 先秦 孫武《孫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敗之地。” |
bài fǎ luàn jì敗法亂紀 | 敗:毀壞,摧殘;亂紀:破壞法紀。敗壞法令,擾亂紀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便放志專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敗法亂紀,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
shāng fēng bài sú傷風敗俗 | 傷:損傷;敗:敗壞。敗壞社會風氣。多用來譴責道德敗壞的行為。 | 《魏書 游明根傳附肇》:“肇,儒者,動存名教,直繩所舉,莫非傷風敗俗。” |
bài yú chuí chéng敗于垂成 | 指臨近成功時遭到失敗。參見:“功敗垂成”。 | 宋 無名氏《釋常談 敗于垂成》:“凡事欲成卻不成,謂之敗于垂成。” |
chéng bài lùn rén成敗論人 | 論:衡量;評定。以成功或失敗為評價人物的標準。 | 宋 蘇軾《孔北海贊序》:“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英雄之列。” |
bài jì shī jù敗績失據 | 指事業失敗而無所憑依。 | 宋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賢良續刻第三則》:“歷數世,未嘗有敗績失據之過。” |
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兵敗如山倒 | 兵:軍隊。形容軍隊潰敗就像山倒塌一樣,一敗涂地。 |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3章:“由于主將首先逃走,江西全線孫(傳芳)軍俄然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
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指辦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chéng bài dé shī成敗得失 |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步騭傳》:“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
kū zhī bài yè枯枝敗葉 | 敗:衰敗。干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韻》:“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