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ū bù jìn yán書不盡言 | 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 《周易 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zhèng lìng bù yī政令不一 | 發出的命令不統一。形容軍務或政務混亂。 | 《左傳 昭公二十三年》:“帥賤多寵,政令不壹。”《三國志 魏志 武帝紀 》:“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
fèn tú bù rú糞土不如 | 還比不上糞便和泥土。形容極無價值的東西。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單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凌虐,糞土不如。” |
yī zì bù yi一字不易 | 文字精醇,一個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襲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別人的文章。 | 《新唐書 文藝傳中 孫逖》:“而逖尤精密,張九齡視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
ài dā bù lǐ愛答不理 | 不愛答理。喻對人冷漠,沒禮貌。 | 浩然《艷陽天》第18章:“焦慶媳婦愛答不理地說:‘管他哪一伙,誰給我辦好事兒,我就向著誰!’” |
bǎi tīng bù yàn百聽不厭 | 形容樂曲或歌曲好聽,使人聽多少遍也不厭煩。 | |
zhuī sì bù jí追駟不及 | 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已來不及追趕上飛奔的馬車。比喻話說出去了無法再收回。 | 無名氏《雜事秘辛》:“言脫于口,追駟不及,聊志于此。” |
jì rán bù dòng寂然不動 | 寂:寂靜。寂靜無聲,一點動靜都沒有。 | 《周易·系辭下》:“《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shì bù liǎng quán勢不兩全 | 勢:情勢,狀況。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今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
bù qī dì xià不欺地下 | 地下:黃泉之下。指人剛正不阿,堅持原則。 | |
háo mài bù qún豪邁不群 | 群:合群。因性格豪放不拘小節而與周圍的人處不到一塊去。 | 《明史·莊杲傳》:“莊杲,字孔愓,江浦人。自幼豪邁不群,嗜古博學。” |
bái tóu bù zhōng白頭不終 | 指夫婦不能偕老。 | 清 沈復《浮生六記 閨房記樂》:“剔燈入帳,蕓已寒熱大作,余亦繼之,困頓兩旬。真所謂樂極災生亦是白頭不終之兆。” |
tǔ zhū yú zé,shuí néng bù hán吐珠于澤,誰能不含 | 含:銜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澤,則人人都會取來銜在嘴里。比喻君權旁落,則人人都要謀奪。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翟峬傳》:“故孔子曰:‘吐珠于澤,誰能不含。’諭君之權柄外假,則畢竟取以為己利,猶出于澤中,誰能不含。” |
tán bù róng kǒu談不容口 | 猶言贊不絕口。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五卷:“有弘農楊蘧者,曾到嶺外,見陽朔、荔浦山水,談不容口。” |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烏江心不死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niàn niàn bù shě念念不舍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時刻思念,永不忘記。 | 梁啟超《節本明儒學案·忠憲高景逸先生攀龍》:“立坐食息,念念不舍。” |
qiè ér bù shě鍥而不舍 | 鍥: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學習有恒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kū xiào bù dé哭笑不得 |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處境尷尬。 | 元 高安道《皮匠說謊》:“好一場,惡一場,哭不得,笑不得。” |
duàn rán bù kě斷然不可 | 斷然:堅決果斷的樣子;可:可以,能夠。指堅決或絕對不能。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景清道:‘賢侄,此事斷然不可。’” |
wéi dé bù zhōng為德不終 | 見“為德不卒”。 | 葉圣陶《鄉里善人》:“唉,為德不終,我想起來非常之難過!” |
bù kě yí yì不可移易 | 移:轉移;易:變換。不能動搖和改變。形容不可動搖。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4卷:“有所定,則知其理之確然如是,一定則不可移易,任是千勁萬勁,也動搖他不得。” |
bù jī zhī mín不羈之民 | 羈:束縛;民:百姓。不受束縛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眾。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bù zhuī jì wǎng不追既往 | 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追究。 | 清 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聞該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來者盡數呈繳,未來者斷絕不來,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
zhuó hū bù qún卓乎不群 | 同“卓爾不群”。 | 金·王若虛《揖翠軒賦》:“意其勁挺堅確,卓乎不群,舉世皆怯而我獨勇,眾人既屈而我獨伸。” |
ān bú wàng wēi安不忘危 | 安:平安;危:危險;災難。平安的時候不忘危險;或太平的時候不忘危機或災難。 | 《周易 系辭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bù zhí yī qián不值一錢 | 比喻毫無價值。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臺省 御史大夫被論》:“此兩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詬,不值一錢,憲體至是掃地矣。” |
zhǐ bù shèng lǚ指不勝僂 | 見“指不勝屈”。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吳喆》:“奇遇之多,指不勝僂,若今日所昵,未數數覯也。” |
jīng jiǔ bù xī經久不息 | 經:經過;息:停息。經過很長時間停不下來;多指掌聲或歡呼聲。 | 劉堅《草地晚餐》:“人群沸騰起來,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 |
zāo jì bù ǒu遭際不偶 | 同“遭逢不偶”。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原來他因為自己辛苦一生,遭際不偶,此番回家,早打了個再不出山的主意。” |
yī wèn sān bù zhī一問三不知 | 三不知:指對事的開始、中間和結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也作“一問搖頭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家丑不可外揚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 風月瑞仙亭》:“欲要訟之于官,爭奈家丑不可外揚,故爾中止。” |
zhì bù zhà yú知不詐愚 | 知:通“智”。聰明人不欺詐老實愚昧的人。 | 無名氏《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 |
shǐ zhì bù yáo矢志不搖 | 矢:通“誓”,發誓;搖:動搖。發誓立志,決不改變。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而邵氏矢志不搖。” |
zhòng xīn bù ān眾心不安 | 指民心不安。 | 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京房《易傳》曰:‘眾心不安,君政厥妖,豕入居室。’” |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 | 暇:閑暇;接:接收。可看的東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過來了。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
bāo ér bù bàn包而不辦 | 包:包攬。把事情包攬下來卻不辦理。 | 楊植霖《若飛同志在綏遠獄中》:“一種是國民黨的包而不辦的辦法,一種是共產黨的發動群眾奮起抗戰的路線。” |
wàn sǐ bù cí萬死不辭 | 即使死一萬次也決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辭:推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shí bù chōng jī食不充饑 | 猶言食不果腹。 | 南朝·宋·劉彧《立晉熙王嗣詔》:“而諸孫纊不溫體,食不充饑,付之姆你之手。” |
shòu shòu bù qīn授受不親 |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
bù qī wū shì不欺闇室 | 闇室:遮去光線的房間。見“不欺暗室”。 | |
mì yún bù yǔ密云不雨 | 滿天烏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醞釀,一時還沒有發作。 | 《周易 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
yī hǔ bù hé一虎不河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謂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后在元劇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顧一切。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bù cè zhī yuān不測之淵 | 測:測量,估計;淵:深潭。不可測量的深淵。比喻危險的境地。 | 漢·賈誼《過秦論》:“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
kāi gōng bù fàng jiàn開弓不放箭 | 比喻故意做出一種要行動的姿態。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事還是竟弄破了好,還是‘開弓不放箭’,大家弄幾個錢有益?” |
shǐ zhì bù yí矢志不移 | 發誓立志;決不改變。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
guǒ zú bù qián裹足不前 | 裹足:包纏住了腳。好像腳被裹住了一樣;不能前進。大多指有所顧慮;停步不前。 | 戰國 楚 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má mù bù rén麻木不仁 | 不仁:失去感覺能力。本指肢體神經失去感覺;對刺激沒有感覺。形容思想不敏銳;對事物反應遲鈍;漠不關心。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
gōng gāo bù shǎng功高不賞 | 功:功勛,功業。賞:賞賜。功勞極大,無法賞賜。形容功勞之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
lái zhě bù jù來者不拒 | 對于來的人或送來的物品一概不拒絕。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高不湊低不就 | 猶言高不成低不就。 |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其間也就說過幾家親事,高不湊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 |
bù gǒu yán xiào不茍言笑 | 茍:茍且;隨便。不隨便說笑。指態度莊重、嚴肅。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
zéi xīn bù sǐ賊心不死 |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做下去。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17章:“這伙強盜賊心不死,說不定下一步對咱會更毒。” |
guǐ dàn bù jīng詭誕不經 | 怪異荒誕,不合常理。 |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四:“且神仙、方技,秘怪之事,書傳所記,從古有之。然詭誕不經,無補世教。” |
shū dàng bù jū疏宕不拘 | 疏宕:放蕩。放蕩不受拘束 | 《北史·薛憕傳》:“憕早喪父,家貧,躬耕以養祖母,有暇則覽文籍,疏宕不拘,時人未之奇也。” |
lè huò bù quān樂禍不悛 | 樂:愛好;悛:悔改。好為禍患并堅持不改變。 | 宋·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其間兇殘之黨,樂禍不悛,則須敕法以峻刑,誅一以警百。” |
fú bù tú lái福不徒來 | 徒:徒然。幸福之事不會無故到來。 | 西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諫者福也,諛者賊也。人主聽諛,是愚惑也。雖然,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
luǎn shí bù dí卵石不敵 | 比喻雙方力量相差極大。 | 漢 焦延壽《易林》卷十三:“卵與石斗,麋碎無疑;動而有悔,出不得時。” |
bù zú qīng zhòng不足輕重 | 猶言無關緊要。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xí bù xiá nuǎn席不暇暖 | 暇:空閑。連坐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
yǎn lǐ róu bù xià shā zǐ眼里揉不下沙子 | 比喻對壞人壞事不能容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奶奶寬洪大量,我卻眼里揉不下沙子去。” |
bù kě shèng suàn不可勝算 | 勝:盡。數量多得不可計算。形容數量極多。 | 《東觀漢記 鄧訓傳》:“太原吏民苦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溺死者不可勝算。” |
měi yán bù wén美言不文 | 文:飾。美善的言辭,不需要修飾。 | 漢·揚雄《法言·寡見》:“良玉不雕,美言不文。” |
jū zhū bù xī居諸不息 | 居諸:語助詞,借指光陰;息:停止,休息。時光不斷地推移。形容時光流逝 | 南朝·梁·蕭綱《善覺寺碑銘》:“居諸不息,寒暑推移。” |
zào bái bù fēn皂白不分 |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清 林則徐《札澳門同知傳諭義律準駁條款》:“不得混入驅逐奸夷之內,紛紛回澳,致令皂白不分,自取玷辱。” |
qiáng niǔ de guā bù tián強扭的瓜不甜 | 比喻勉強做成的事不會美滿。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強扭的瓜不甜,上桿子不是買賣。” |
bì mén bù nà閉門不納 | 納:入,進來。關上門不讓人進來。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四:“欲入城則閉門不納,將入山則又與賊遇。 |
chí chú bù qián踟躕不前 | 遲疑不決,不敢前進。 | 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陌上桑古辭》:“使君從南業,五馬立踟躕。 |
yǎn qí bù bèi掩其不備 | 掩:掩襲。備:防備。趁敵人毫無防備時進行突然襲擊。亦作“掩其無備”。 | 《南齊書·劉懷珍傳》:“今眾少糧單,我懸彼固,正宜簡精銳,掩其不備耳。” |
liú luò bù ǒu流落不偶 | 流落:留居他鄉,窮困潦倒;偶:遇。指潦倒失意,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 宋·陸游《陳長翁文集序》:“得志者司詔令,重金石;流落不偶者,娛憂紓憤,發為詩騷。” |
bǎi bù wéi duō,yī bù wéi shǎo百不為多,一不為少 | 指難得的好人或好東西。 | 《南史 任昉傳》:“褚彥回嘗謂遙曰:‘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由是聞聲藉甚。” |
qín zé bù kuì勤則不匱 | 匱:不足。只要勤勞就不會缺少物資。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存:存留;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qiǎo rán bù lè愀然不樂 | 愀然:憂愁的樣子。臉上憂愁嚴肅,心中不愉快。 | 《荀子 修身》:“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
bù zú wéi jù不足為據 | 足:夠得上;據:證據。不能作為依據。 |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wěi wěi bù juàn亹亹不倦 | 亹亹:同“娓娓”,形容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也指說話、文章十分感人。亦作“亹亹不卷”、“亹亹不厭”。 | 南朝·梁·鐘嶸《詩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
bù bì qiáng yù不避強御 | 避:回避;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唐·權德輿《唐西川節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héng tǎng bù jī跅弢不羈 | 見“跅弛不羈”。 | |
bǐ yí bù xiè鄙夷不屑 | 鄙夷:輕視,看不起;不屑:認為不值得。輕視,看不起。 | 葉圣陶《倪煥之》九:“難得笑的平板的臉上卻浮著鄙夷不屑的笑意。” |
zú bù kuī hù足不窺戶 | 同“足不出戶”。 | 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yī bù wán cǎi衣不完采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游俠列傳》:“家無余財,衣不守采,食不重味。” |
bù lìng ér xìn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āi ér bù shāng哀而不傷 | 哀:悲哀;傷:傷害;妨害;悲痛過分。①感情適度;悲哀而不過度傷心。后用來形容詩歌;音樂等含優雅哀調;卻又感情適度而不過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適度或無傷大雅。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yī háo bù rǎn一毫不染 | 猶一塵不染。 | 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
wěi mǐ bù zhèn委靡不振 | 委靡:也作“萎靡”,頹喪。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失。” |
bù zhī qǐn shí不知寢食 | 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 |
fèn bù gù shēn奮不顧身 | 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
yì rán bù dòng屹然不動 | 屹然:高聳的樣子。像山一樣高聳而堅定,不可動搖。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十回:“全軍卻伏在營里,屹然不動。” |
ōu niǎo bù xià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ǒu duàn sī bù duàn藕斷絲不斷 | 比喻表面上關系已斷,實際上仍有牽連。 | |
bù yǐ wéi qí不以為奇 | 并不覺得奇怪。表示這是見慣了的。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3回:“而且老太太時常提問案件,大家亦都見慣,不以為奇。” |
fú rán bù yuè艴然不悅 | 非常生氣。艴然,也作怫然,生氣時表現一付臉色難看的樣子。 | 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畫虎不成反類犬 |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
bù shì zhī chóu不世之仇 | 不世:非凡。指極大的仇恨。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業,汲汲于心,以圖恢復。” |
bǎi bù huò yī百不獲一 | 獲:得到。一百個之中也得不到一個。形容人或物極其難得。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50回:“人品自會端正,文移自會清順、曉暢,然著實是百不獲一的。” |
yì yù bù píng抑郁不平 | 抑郁:壓抑郁悶。內心壓抑郁悶,心中憤憤不平。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4回:“只這七個字,那種抑郁不平之氣,也就可想了。” |
bù xí dì tǔ不習地土 | 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 《南史 王融傳》:“宋弁曰:‘當是不習地土。’” |
zhòu bù jí fáng驟不及防 | 謂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 |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我海軍亦于天明發炮,向丹水池一帶清軍射擊,毀美孚洋油棧及火車五輛。清軍驟不及防,退之二道橋。” |
lǐ bù qīn shòu禮不親授 | 授:給予。古代認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相授受。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董祀妻傳》:“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