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尺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áng cáng qī chǐ昂藏七尺 | 指軒昂偉岸的男子漢。 | 明 汪廷訥《種玉記 奇術》:“天付昂藏七尺軀,尋章摘句懶攻儒。” |
fó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一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 明 李贄《與梅衡湘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聲之有響,必然不相離者。” |
jǔ yuē shéng chǐ矩矱繩尺 | 矩、矱、繩、尺:畫方與直線的工具。引申為規矩、法度。 | 清·朱彝尊《沈明府不羈集序》:“分體制之正變,范圍之,勿使逸出矩矱繩尺之外。” |
cùn bīng chǐ tiě寸兵尺鐵 | 喻微小的武力。 | 宋·蘇軾《策略五》:“不用寸兵尺鐵,而天下屏息,莫敢或爭。” |
yú cháng chǐ sù魚腸尺素 | 指書信。 | 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魚腸尺素,鳳足數行,書此謝辭,終知不盡。” |
chǐ bǎn dòu shí尺板斗食 | 舊時形容小官位低祿少。 | 《梁書·王僧孺傳》:“久為尺板斗食之吏,以從皂衣黑綬之役。” |
chǐ bì fēi bǎo尺璧非寶 | 璧:中有孔的扁圓形玉器。直徑一尺的璧玉并不珍貴。 | 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
zhǐ chǐ qiān lǐ咫尺千里 | 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 唐 魚玄機《隔漢江寄子安》:“含情咫尺千里,況聽家家遠砧。” |
chǐ shù cùn hóng尺樹寸泓 | 泓:水深。泛指地方雖小,卻有花草樹木、清泉流水的景區。 | |
cùn tǔ chǐ jīn寸土尺金 | 喻土地收益極高,極其貴重。 | 清·楊懋建《帝城花樣·紉薌傳》:“當萬葩競秀時,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顧令此無足重輕之小草,蔓延庭階,大是恨事。” |
qù tiān chǐ wǔ去天尺五 | ①謂與宮廷相近。②極言地勢之高。 | 宋·黃庭堅《醉蓬萊》詞:“盡道黔南,去天尺五。” |
chǐ chuán piàn wǎ尺椽片瓦 | 指建筑物遭受破壞后所剩無幾的磚瓦木料。 | 宋·陳亮《重建紫霄觀記》:“盜平,無尺椽片瓦可為庇依。道士結茅而居。” |
cùn cháng chǐ jì寸長尺技 | 猶言微才薄技。 |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孟嘗君平時養了許多客,今脫秦難,卻得此小人之力,可見天下寸長尺技,俱有用處。” |
chǐ zhú wǔ fú尺竹伍符 | 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 | 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后》:“吾觀四明蔣先生,羈寓數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味其言如素處顯位者,未嘗有枯悴寒澀這態,是安可謂之窮士乎?” |
bǎi chǐ wú zhī百尺無枝 | 比喻罕見的大而有用之材。 | 漢 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 |
yī chǐ shuǐ shí zhàng bō一尺水十丈波 | 比喻說話夸張,不真實。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8回:“到底還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
chǐ zé zhī ní尺澤之鯢 | 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
dé cùn sī chǐ得寸思尺 |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清史稿·食貨志》:“小民惟利是圖,往往得寸思尺。” |
cùn cháng chǐ duǎn寸長尺短 | 語出《楚辭·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喻人各有長處和短處。亦指微才薄技。 | 語出《楚辭·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zhǐ chǐ wàn lǐ咫尺萬里 | 形容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現了寥廓深遠的景象和意境。也作“咫尺千里”。 | 《南史 蕭賁傳》:“幼好學,有文才,能書善畫,于扇上畫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 |
qī chǐ zhī qū七尺之軀 | 軀:身體。成年男子的身軀。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
chǐ yú cùn xiá尺瑜寸瑕 | 大塊美玉而小有疵病。比喻良才而有小缺點。 |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蔣觀文錢塘天府二貼贊》:“尺瑜寸瑕,工所不棄。” |
yī chǐ shuǐ fān téng zuò yī zhàng bō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比喻說話夸大之極。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chǐ bù dǒu sù尺布斗粟 | 比喻兄弟不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引民間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
zú chǐ jiā èr足尺加二 | 比喻過分、過頭。 | 高陽《慈禧前傳》十:“在恭王自己接見的賀客中,有人說要請大格格出來,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賀;只這原是足尺加二的趨奉,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馬屁拍在馬腳上’,惹得恭王大為不悅。” |
bǎi chǐ gān tóu百尺竿頭 | 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 唐 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
huì cháng sān chǐ喙長三尺 | 喙:嘴。嘴長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說。 | 莊周《莊子 徐無鬼》:“丘愿有喙三尺。” |
mó gāo yī chǐ,dào gāo yī zhàng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魔:惡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義始終壓倒邪惡。 | 楊成武《層層火陣燒野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駐屯清剿’的斗爭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創造——地道戰,大顯神威。” |
wǎng chǐ zhí xún枉尺直尋 | 枉:彎曲;直:伸直;尋: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卻有一尋。比喻在小處委屈一些,以求得較大的好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朱熹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為尋,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
chǐ yǐn chuān dī,néng piāo yī yì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 蚯蚓雖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個城市淹沒。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會引起大禍。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煙匯穴,致毀千室。”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
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 宋 朱熹《答陳同甫書》:“但鄙意更欲賢者百丈竿頭進取一步,將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cùn jìn chǐ tuì寸進尺退 | 前進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 |
liù chǐ zhī gū六尺之孤 | 指沒有成年的孤兒。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 |
chǐ lǚ dǒu sù尺縷斗粟 | 粟:谷子。比喻兄弟不和或形容數量微小。 | 清·汪琬《新修至德廟碑》:“后世禮教既廢,錐刀之末,尺縷斗粟之微,靡所不爭。” |
chǐ fú cùn jiān尺幅寸縑 | 指小幅書畫。 | 清·徐沁《明畫錄》卷三:“筆意蒼勁,尺幅寸縑,便有林壑窅冥之勢。” |
wǔ chǐ zhī tóng五尺之童 | 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稱。 | 《孟子·滕文公子》:“從許子之道,則市價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
bīng hú yù chǐ冰壺玉尺 | 冰壺:即冰心玉壺;玉尺:玉制的尺。比喻人品高尚純潔 | 《元史·黃溍傳》:“君子稱其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纖塵弗污。” |
yíng chǐ zhī dì盈尺之地 | 盈:通“贏”,多出。直徑有一尺多的地方。比喻地方很小。 |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
shéng qū chǐ mù繩趨尺步 |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 《宋史 道學傳三 朱熹》:“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
cùn nán chǐ nǚ寸男尺女 | 一男半女。 | 元 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俺兩口兒自成夫婦,已經數載,寸男尺女皆無。” |
jǐn cùn tuì chǐ進寸退尺 | 進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償失。 | 先秦 李耳《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dǒu mǐ chǐ bù斗米尺布 | 指少量的糧食與布匹。 | 明 袁宏道《碧暉上人修凈室引》:“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識面貌,每日以沉湎為工課。凡所得斗米尺布,盡以沽酒。” |
xiāng qù zhǐ chǐ相去咫尺 | 咫:1咫=8寸;咫尺:距離很近。形容距離很短或相差很小。 | 宋·洪邁《夷堅丙志·饒氏婦》:“相去咫尺,而莫見其形貌。” |
bù yí chǐ cùn不遺尺寸 | 遺:遺漏;尺寸:形容數量小。比喻一點也不漏掉。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但職司國課,其所以不遺尺寸者,亦將以盡瘁濟其成法。” |
chǐ jí wǔ fú尺籍伍符 | 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司馬貞索隱:“尺籍者,謂書其斬首之功于一尺之板。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詐。” |
yú chuán chǐ sù魚傳尺素 |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chǐ cùn zhī gōng尺寸之功 | 尺寸:形容數量少。微末的功勞。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夫民勞而實費,又無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負其禍矣。” |
chǐ èr yuān jiā尺二冤家 | 指眾多的求書畫者。尺二,指卷軸高度。 | 宋·陶穀《清異錄·文用》:“少師楊凝式書畫獨步,一時求畫者紙軸堆疊若垣壁。少師范見則浩嘆曰:‘無奈許多債主,真尺二冤家也。’” |
chǐ èr xiù cái尺二秀才 | 舊時用以譏諷寫俗字的書生。“尺二”即指當時“盡”字的俗體“盡”字。 |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聲畫押韻貴乎審》:“誠齋先生楊公考校湖南漕試,……先生見卷子上書‘盡’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竟黜之。” |
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6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
chǐ huò zhī qū尺蠖之屈 |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的彎曲。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chǐ yǒu suǒ duǎn尺有所短 | 比喻事物有其短處,并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合適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下卷:“元長士章,并有盛才,詞美英凈,至于五言之作,幾乎尺有所短。” |
tiān yá zhǐ chǐ天涯咫尺 | 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 《左傳 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唐 李中《宮詞二首》:“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 |
yù chǐ liáng cái玉尺量才 | 玉尺:玉制的尺,舊時比喻選拔人才和評價詩文的標準。用恰當的標準來衡量人才和詩文。 | 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
chǐ bì cùn yīn尺壁寸陰 | 陰:日影,光陰;寸陰:指極斷的時間。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徑尺的璧玉還要珍貴。極言時間可貴。 | 《淮南子 原道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 |
cùn yīn chǐ bì寸陰尺璧 | 陰:日影,光陰;寸陰:指極斷的時間。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徑尺的璧玉還要珍貴。極言時間可貴。 | 《淮南子·原道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 |
dǒu sù chǐ bù斗粟尺布 | 比喻兄弟間因利害沖突而不和。 | 《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兼容。” |
jìn zài zhǐ chǐ近在咫尺 | 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現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很近的距離。指近在眼前;很近。 | 宋 蘇軾《杭州謝上表》:“臣猥以末技,日奉講帷,凜然威光,近在咫尺。” |
chǐ fú qiān lǐ尺幅千里 | 一尺長的畫幅,畫進了千里長的景象。比喻外形雖小,包含的內容很多。 | 《南史 昭胄傳》:“幼好學,有文才,能書善畫,于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 |
chuí xián sān chǐ垂涎三尺 | 垂:東西的一頭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長。原形容嘴饞到極點。現多形容見了別人的好東西就眼紅;并極想弄到手的貪婪樣子。 | 唐 柳宗元《三戒》:“臨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 |
yī chǐ shuǐ fān téng zuò bǎi zhàng bō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比喻說話夸大之極。同“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你將那半句話搬調做十分事,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chǐ wǎng xún zhí尺枉尋直 | 枉:彎曲;尋:古長度單位,1尋=8尺;直:伸。彎曲一尺而使得一尋伸直。比喻微小的讓步換來較大的利益。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绤正傳》:“小屈大申,存公忽私,雖尺枉而尋直,終揚光以發揮也。” |
chǐ bīng cùn tiě尺兵寸鐵 | 比喻微小的武力。 | 清·戴名世《八月庚申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昔者王莽乘西漢之衰,不用尺兵寸鐵而移漢祚,翟義起兵討之,未成而身死。” |
huǒ mào sān chǐ火冒三尺 | 見“火冒三丈”。 |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當自成在路上才得到報告時,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罵了一聲:‘該死!’” |
chǐ shān cùn shuǐ尺山寸水 | 每一小塊山水。 | 清·張問陶《青神舟中飲酒排悶》詩:“丹稜彭君古豪杰,對予常笑峨嵋劣;曾向華嚴頂上來,尺山寸水皆能說。” |
dé cùn jìn chǐ得寸進尺 | 得到了一寸又進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來越大;貪心不足。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liù chǐ zhī tuō六尺之托 | 托:委托。指受囑托撫育遺孤。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明帝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 |
chǐ bì cùn yīn尺璧寸陰 | 陰:光陰;寸陰:指極斷的時間。日影移動一寸的價值比直徑一尺的璧玉還要珍貴。指時間可貴。 | 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 |
chǐ bō diàn xiè尺波電謝 | 謂人世短促,如波逝電閃。 | 《文選·劉孝標<重答劉秣陵沼書>》:“青簡尚新,而宿草將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雖隙駟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 |
duàn jiān chǐ chǔ斷縑尺楮 | 猶言斷縑寸紙。 | 明·葉盛《水東日記·王元章畫梅》:“今人間往往有其所畫梅花,斷縑尺楮,人爭寶之,多元章自書所題其上。”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chǐ cùn qiān lǐ尺寸千里 | 形容登高所見,千里遠景,如在尺寸之間。 |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
zhǐ chǐ tiān yán咫尺天顏 | 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原謂天鑒察不遠,威嚴如常在面前。”后以“咫尺天顏”比喻離天子容顏極近。亦指天子之顏。 | 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原謂天鑒察不遠,威嚴如常在面前。” |
dé cùn rù chǐ得寸入尺 |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其奈得寸入尺、獲隴望蜀者,既眈眈相逼乎前;而政府之懾狐威者,今日許以寸,明日予以尺。” |
chǐ bù shéng qū尺步繩趨 | 謂行有準繩,循法度。 | 清·馮桂芬《復莊衛生書》:“以彼其文,豈不周規折矩,尺步繩趨,侍乎否否乎?” |
zhǐ chǐ tiān yá咫尺天涯 | 比喻距離雖近;卻像遠在天邊一樣(咫:古代長度單位;八寸;天涯:天邊)。 | 唐 李中《宮詞二首》:“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 |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凍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醞釀、積累的結果。 | 東漢·王充《論衡·壯留》:“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
qū cùn xìn chǐ詘寸信尺 | 詘:通“屈”,屈服、折服。信:通“伸”。屈折一寸,伸長一尺。比喻舍棄小的毛病,伸張大的事理。亦作“詘寸伸尺”。 | |
dé chǐ dé cùn得尺得寸 | 得:取得,獲得。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
cùn tí chǐ jiān寸蹄尺縑 | 喻收受小賄。蹄,“蹄”的古字,獸蹄,縑,黃色的細絹。 | 清·吳偉業《梅村詩話》:“貪吏放手無罰,而寸蹄尺縑,輒加逮治。” |
dé cùn dé chǐ得寸得尺 |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謂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亦謂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cùn dì chǐ tiān寸地尺天 | 指一小塊土地和天空。 | 唐·杜甫《洗兵馬》:“寸地盡天皆入貢,奇祥異端爭來送。” |
sān chǐ tóng zǐ三尺童子 | 指年幼不懂事的兒童。 | 《宋史·胡銓傳》:“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
zhǐ chǐ zhī shū咫尺之書 | 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 《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
wú fēng sān chǐ làng無風三尺浪 | 比喻無緣無故也會生出事來。 | |
chǐ huò qiú shēn尺蠖求伸 |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wǔ chǐ tóng zǐ五尺童子 | 同“五尺之童”。 | 《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 |
chǐ duǎn cù cháng尺短寸長 | 比喻人或物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
wǔ chǐ zhī tóng五尺之僮 | 見“五尺之童”。 | 晉·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
chǐ shuǐ zhàng bō尺水丈波 | 比喻說話夸張,不真實。 | 唐 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之一:“須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
chǐ cùn kě qǔ尺寸可取 | 比喻有些許長處。這是認為自己有才能的謙虛說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
liù chǐ zhī quàn六尺之讬 | 謂受囑托撫育遺孤。 | |
wǔ chǐ shù zǐ五尺豎子 | 同“五尺之童”。 | 戰國·趙·荀況《荀子·仲尼》:“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 |
zhǐ chǐ wēi yán咫尺威顏 | 同“咫尺天顏”。 | 宋·王安石《和蔡樞密孟夏旦日西府書事》:“聯翩人賀知君意,咫尺威顏不隔霄。” |
cùn tián chǐ zhái寸田尺宅 | 比喻微薄的資產。 | 宋 蘇軾《游羅浮山》詩:“玉堂金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誰耕。” |
zhǐ chǐ zhī gōng咫尺之功 | 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勞。 | 《戰國策·秦策五》:“雖有高世之明,無咫尺之功者,不賞。” |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g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短:不足,長:有余。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
yǒu chǐ shuǐ xíng chǐ chuán有尺水行尺船 | 有一尺深的水就能行駛一尺深的水所能承載的船。指量力而行。比喻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5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鷹神再來,我再做道理。” |
chǐ cùn zhī bǐng尺寸之柄 | 柄:權力。指尺寸長大小的權力。比喻微小的權力。 | 《史記 魏豹彭越列傳贊》:“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里……得攝尺寸之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