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
詞語解釋
行草
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
行書與草書的并稱。
引證解釋
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
引宋?蘇軾 《郭熙畫秋山平遠》詩:“為君紙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趙宧光 《金石林緒論》:“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縱體, 孫過庭 《書譜》之類皆是也。”
陳衍 《元詩紀事·沉貴》:“﹝ 溫日觀 ﹞酒酣興發(fā),以手潑墨,然后揮筆,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頃刻而就。”行書與草書的并稱。
引唐?張懷瓘 《六體書論》:“子敬 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便者則為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dāng)也。”
宋?陸游 《作字》詩:“整整復(fù)斜斜,翩如風(fēng)際鴉。書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原書》:“由 秦 分而變 漢?分,自 漢 分而變真書,變行草,皆人靈不能自已也。”
網(wǎng)絡(luò)解釋
行草
行草,是介于行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和書法風(fēng)格,可以說是行書的草化或草書的行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刻板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chǎn)生的。
分字解釋
※ "行草"的意思解釋、行草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行草造句
1.從內(nèi)涵和藝術(shù)成就看,二人均師出古人,熔鑄王鐸、懷素等行草大家之所成而獨出機杼,匠心獨運。
2.許若文的書法,具有令人驚奇的創(chuàng)造性和多樣性,或厚重或優(yōu)雅,多奇趣散逸,精于行草,兼美諸體。
3.獲全國第一屆行草書展妙品獎,全國首屆行書大展提名獎,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大賽二等獎,第四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河南省千秋偉業(yè)書畫大展一等獎等。
4.書法家馬文鸞楷書純熟清秀、如出天然,行草骨肉亭勻、柔勁相宜,被國內(nèi)書界譽為“南有周昭,北有馬文鸞”。
5.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古人稱其行草如‘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6.行草學(xué)二王、米芾,飄灑暢酣,他主張樹立骨力,善於取勢,主張書小字必先習(xí)大字,心經(jīng)筆法,意存體勢,這樣才無輕率之病,書法剛健遒美,秀逸有致。
7.尤以金文、行草、小楷見長;他研習(xí)古文字,成績卓越,涉足甲骨、金文、戰(zhàn)國文字研究,其中對古文字形體訛變的研究,被譽為“古文字研究中的一項新成就”。
8.所以,長水的行草書無論清麗還是渾厚,無論精巧還是奔放,也無論流暢無羈還是深沉凝練,寫來都瀟灑自然,“無意于佳乃佳”頗得晉元書風(fēng)個中三味。
9.從沈先生行草見詩魂,是通過行筆中的應(yīng)勢隨變,通過結(jié)體與布局中的跌宕起伏、舒徐馳驟、疏密離合,體現(xiàn)詩韻的節(jié)奏美、詩意的流動美、詩境的空間美。
10.使草書以作楷之筆出之,起訖變化而不失法度;反過來,楷書又以行草之筆出之,自然變得血肉豐滿。
11.書法家馬文鸞楷宗歐柳,行草取“二王”之妙,其楷書純熟清秀,如出天然,行草骨肉亭勻,柔勁相宜,被國內(nèi)書界大師譽為“南有周昭,北有馬文鸞”。
12.行草輕捷條暢、秀逸穩(wěn)健,書卷氣濃郁,可見晉唐風(fēng)范。
13.婀娜多姿,漂亮溫婉中蘊含幾分陽剛之氣;豐富兼美,所擅之行草中時見自然融入之秦篆漢隸之線條。
14.作行草,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大抵書法至唐,自歐、虞、薛振起衰陋,故一時詞人墨客,落筆便有佳處,況如杜牧等輩耶!
15.主攻篆隸,同時臨習(xí)唐楷、行書二王系列等多種行草書及漢篆碑貼,先后師從王朝瑞、韓少輝、胡立民等名師。
16.徐先生書法自漢魏碑版,二王行草,凡歷代名家墨跡,皆心摹手追,數(shù)十年不倦。
17.其書法風(fēng)格清勁,行草書更是自成一家,水墨作品在傳統(tǒng)的內(nèi)蘊之上增添了許多西方繪畫的潛在意識。
18.善繪事,惜畫從不傳,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而清勁處尤妙。
19.舉止癲狂,人稱米顛,行草得王獻之筆意,用筆俊邁,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宋四大家”。
20.大字行草用筆強化提按頓挫,折沖絞轉(zhuǎn),鋒出八面,線形變化恣縱不可端倪。
相關(guān)詞語
- yī yī xíng xíng一一行行
- yī jiè xíng rén一介行人
- yī jiè xíng lǐ一介行李
- yī zài xíng一再行
- yī xiǔ zhī xíng一宿之行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cǎo suǒ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 yī yì gū xíng一意孤行
-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 yī miè xíng一滅行
- yī mù wǔ xíng一目五行
-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
-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數(shù)行
- yī jīng yī cǎo一莖一草
- yī c?o yī mù一草一木
- yī xíng一行
- yī xíng shū一行書
- yī xíng rén一行人
- yī yán yī xíng一言一行
- dīng zhēn kǎi cǎo丁真楷草
- dīng zhēn yǒng cǎo丁真永草
- qī xīng cǎo七星草
- wàn mù cǎo táng萬木草堂
- zhàng rén háng丈人行
- zhàng xíng丈行
- sān shí liù xíng,xíng xíng chū zhuàng yuán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
-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不離本行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sān zuǐ xíng三嘴行
- sān sī ér xíng三思而行
- sān bái cǎo三白草
- sān xíng三行
- sān lài cǎo三賴草
- sān gù c?o lú三顧草廬
- shàng tíng xíng shǒu上停行首
- shàng tīng háng shǒu上廳行首
- shàng xíng上行
- shàng xíng xià xiào上行下效
- shàng xíng shǒu上行首
- xià xíng下行
- 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bù qì cǎo mèi不棄草昧
- bù hù xì xíng不護細行
- bù jū xì xíng不拘細行
- bù sǐ cǎo不死草
- bù qiū cǎo不秋草
- bù xū cǐ xíng不虛此行
- bù xíng不行
- yǔ shí xié xíng與時偕行
- chǒu xíng丑行
- zhuān yè yín háng專業(yè)銀行
- zhuān xíng專行
- shì jiè yín háng世界銀行
- yè xíng業(yè)行
- dōng jiā xíng東家行
- dōng fāng huì lǐ yǔ sū yī shì yín háng東方匯理與蘇伊士銀行
- dōng fāng huì lǐ yín háng東方匯理銀行
- dōng wǔ yín xíng東武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