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īn tǐ shī
注音ㄒㄧㄣ ㄊㄧˇ ㄕ
繁體新體詩
詩體名。形成于南朝·齊·永明時,其體崇尚聲律和對偶,是過渡到唐代近體詩的一種詩體。參見“永明體”。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參見“新詩”。
詩體名。形成于 南朝 齊 永明?時,其體崇尚聲律和對偶,是過渡到 唐 代近體詩的一種詩體。參見“永明體”。
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參見“新詩”。
一種詩體。形成于南朝齊武帝永明時,特講求聲律和對偶,為過渡到唐代近體詩的詩體。
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和對偶。
1.“新體詩歌”4個字下還加了著重號。
2.最早出面倡導新體詩歌的是外山正一等三人發表的《新體詩抄》,其中包括他們翻譯的英國詩人丁尼生、金斯萊和莎士比亞的詩歌以及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
3.沈約的詩歌理論為新體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