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們二人在干謁時段上有長短差異,在對干謁結果的認識上亦有所不同,但他們事干謁時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荷,然而無論怎樣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態上都是積極的。
2.以薦賢為“至公之道”的社會觀念為文人干謁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薦舉之現實影響力增強了干謁行為的必要性。
3.唐代的薦舉制度和薦舉風氣是文人干謁活動興盛的重要誘因。
4.柳永的干謁之作,也因為鮮活的都市敘述不脛而走,由官府到市井,遠播邊陲和異國。
傳承國學經典 ? 弘揚傳統文化
Copyright ? 2004-2010 CNDU.CN 漢語字典查詢 All Rights Reserved備案號:滇ICP備2024036080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