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造句
1.秦啟榮住在膠濟路以北的惠民,但他的部屬王尚志已越過膠濟路南下,控制了博山以東的淄河一帶。
2.岳陽山位于淄川區和博山區的交界處。
3.黃妙應《博山篇》云: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制要得宜,高宜避風,低宜避水,大宜闊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
4.秋谷高風,珠泉印月,難怪張積中寓居博山,大有樂不思蜀之意了。
5.雖然年齡不同,職業各異,但他們卻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博山趙氏的后裔,而清代狂士趙執信,則是他們的祖先。
6.崔先生今年77歲,1958年他曾在博山燈泡廠吹過藥瓶子,后來他跟著一個叫于洪深的老爐匠學吹鼓珰。
7.博山地區是渤海灣盆地鄰區上石盒子組露頭保存比較完整的地區。
8.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新涼好個秋。辛棄疾?
9.據車上人交代,段某是青州市廟子鎮人,王某是博山區南博山鎮人,二人在博山區下瓦圈鐵礦開礦相識,面包車是從二手車市場買來的。
10.東至固山路,南至張揚路,西至規劃河道防護綠地,北至博山路,因地處上海內環以內絕佳位置,自掛出之日起就備受關注。
11.博山路曾有近20家木器店,有南方幫、山東幫之分。
12.針對此情,王掌柜又安排其侄、少掌柜王有謙,南下蘇杭學藝取經,開辟花茶業務,先是從浙江進貨運到蘇州窨茶,熏摻茉莉花,加工后運回博山銷售。
13.因此,博山方言的聲、韻、調,在山東方言乃至北方方言中都極具特色。
14.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云: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上,山走趨,不可扦;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扦;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扦;扦就是點穴,確定地點。
15.明月棹孤舟,一片亭亭空凝佇。趁西風霓裳偏舞。白鳥驚飛,菇蒲葉亂,斷續浣紗人語。丹碧駁殘秋夜雨。風吹去采菱越女。轆轤聲斷,昏鴉欲起,多少博山情緒。納蘭容若?
16.淄博博山成世界琉璃起源地流光溢彩展現東方魅力。
17.5月29日上午,夏侯建國京胡藝術聆賞暨票友同樂會在博山區圖書館秋谷講堂舉行,現場觀眾熱情高漲,座無虛席。
18.外國和中國國情不一樣,博山美術琉璃廠工人開始研究國際市場和馬耳他人的喜好,研究新花色品種。
19.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是中國漢、晉時期漢族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
20.沈周的手勢如何,是否雙手籠袖,抑或一手拈須?皆不得而知,但參考其他肖像的拍攝角度,可以推斷,潘博山所藏沈周像原本似是半身,而非全身。
相關詞語
- guó huì shān國會山
- zhōng shān中山
- shān lù山路
- shān xī山西
- tǔ shān土山
- xiāng shān香山
- bó wù yuàn博物院
- bó wù zhì博物志
- rén shān rén h?i人山人海
- wū shān shān mài巫山山脈
- shān mù山木
- zuò shí shān kōng坐食山空
- tiān píng shān天平山
- tiān mù shān天目山
- huán dōng shān還東山
- dì dà wù bó地大物博
- ēn shān yì h?i恩山義海
- bó wù博物
- shān lǐ hóng山里紅
- shān gǔ山谷
- bó wù gu?n博物館
- lǐ shān里山
- yàn shān shān mài燕山山脈
- cuō hé shān撮合山
- qīng shān青山
- yīn shān shān mài陰山山脈
- qīng c?o shān青草山
- shān dōng dà xué山東大學
- shè xiāng shān麝香山
- tán píng shān譚平山
- shān tǐ山體
- shān dōng zhào山東詔
- shān shuǐ山水
- shān mín山民
- dōng tǔ shān東土山
- shān yáng山羊
- bó d?o博導
- mò gān shān莫干山
- shān dōng山東
- tiān shān shān mài天山山脈
- bó lì博麗
- ā lǐ shān阿里山
- shǐ dōng shān史東山
- wén shān huì h?i文山會海
- shān yīn山陰
- bó shì博勢
- bó shì博士
- zòng bó縱博
- jī gōng shān雞公山
- fú niú shān伏牛山
- shān gǔ山骨
- shān xī山溪
- zhī jīn bó gǔ知今博古
- shān jiāo山椒
- dá shān答山
- b?i èr hé shān百二河山
- xuě fēng shān mài雪峰山脈
- wú shān吳山
- tóng shān tiě bì銅山鐵壁
- zhōng shān láng中山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