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āng wài rén
注音ㄈㄤ ㄨㄞˋ ㄖㄣˊ
詞類成語
成語解釋方外人
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人。多指僧、道、隱者。
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人。多指僧、道、隱者。
引宋?李頎 《古今詩話·詩瓢》:“唐?末 蜀州 有 唐求,放曠踈逸,方外人也。”
明?方孝孺 《失硯嘆》詩:“少時得之方外人,四座傳翫皆嘆息。”
《老殘游記》第十五回:“我輩都是同官,不好得罪他的; 補翁 是方外人,無須忌諱。”
稱僧道等出家人。也作「方外之士」、「方外之人」。
引《老殘游記·第一九回》:「你究竟是方外人,豈有個才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天下督撫誰不護短?這官保已經是難得的了。」
1.他罵兒子四喪,是俗人之責,還是方外人之責?宏法大師卻責他傷了親情,又是俗人之責,還是出家人之責?二人對責,真是責得顛三倒四。
2.有一次他借機提醒耿京,說這個和尚是方外人,不懂禮數,但聽說他有些武藝,該讓他上陣試試看。
3.張道人雖然修為頗深,但終究是方外人,于這骨肉親情看的倒是比普通人淡些,此時被一個十來歲的孩童用這話頂回來,一時間也是語塞。
4.前塵往事終已過,自此我是方外人。
5.無量佛,貧道方外人,豈可過問紅塵中事!
6.俗稱方外人為外家,俗家人為內家。
7.將軍,好卦象,方外人許,自是方外人。
8.這本是方外人用的名詞,它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9.本地人說那方外人思想開化,不懂禮教,方外人說那本地人,思想保守,難以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