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券棄債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é quàn qì zhài
基本解釋券:泛指票據、憑證。指銷毀債券,不再索償。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歲竟,比兩家常折券棄債。”
暫未找到成語折券棄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折券棄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波三折 | 《宣和書譜 太上內景神經》:“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 |
七折八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用了。” |
三折之肱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今聞老爺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國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爺江山有分,我輩皆臣子也,禮當拜請。” |
三折其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折股為良醫 | 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予五升詞揚,四遭渏摭,是以竊知乎之則。” |
三折肱為良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折肱,為良醫 | 《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不棄故舊 |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不求備于一人。” |
不棄草昧 | 《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不撓不折 | 宋 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
叢輕折軸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身遠與寡,莫為之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叢輕折軸。” |
東量西折 | 元·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東量西折’,難教小人賠償。” |
丟盔棄甲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辦公室里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 |
丹書鐵券 | 《后漢書 祭遵傳》:“丹書鐵券,傳于無窮。 |
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九折臂 | 戰國 楚 屈原 《九章 惜誦(惜誦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 |
二卵棄干城 | 《孔叢子 居衛》:“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 |
五斗折腰 |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
人棄我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
傷夷折衄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至乃愚佻短略,輕進輕退,傷夷折衄,數表師徒。” |
低眉折腰 |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俎樽折沖 | |
倒戈棄甲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汝若上識天時,下窮人事,倒戈棄甲,束手歸命,猶不廟絕血食。” |
債臺高筑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臺。”唐 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
債多不愁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5回:“但管目前,隨他如何進行,總教借款有著,便好偷安旦夕,得過且過,債多不愁。” |
偶語棄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