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蜂剔蝎的成語故事
拼音liáo fēng tì xiē
基本解釋比喻招惹惡人,自討苦吃。
出處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撩蜂剔蝎,打草驚蛇,壞了咱墻頭上傳情簡帖。”
暫未找到成語撩蜂剔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撩蜂剔蝎)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蝶粉蜂黃 | 唐·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涂額藉蜂黃。” |
一窩蜂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那些小妖,就是一窩蜂,齊齊擁上。” |
春色撩人 | 宋·陸游《劍南詩稿·山園雜詠五首》:“桃花爛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為。” |
蛇口蜂針 | |
蜂擁蟻聚 | 羅振常《史可法別傳》:“城下死者山積,攻者反藉疊尸以登,蜂擁蟻聚,城遂陷。” |
蜂識鶯猜 | 元本 高明《琵琶記 牛相教女》:“絳羅深護(hù)奇葩小,不許蜂識鶯猜。” |
蜂腰鶴膝 |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
課嘴撩牙 |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yáng)《老子》經(jīng)文,發(fā)科打諢,不離機(jī)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
蜂媒蝶使 | 宋 周邦彥《六丑 薔薇謝后作》詞:“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元 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谌郏骸捌悄闶萦笆柚Γ皇苣欠涿降埂!?/td> |
蜂扇蟻聚 | 《隋書 房彥謙傳》:“況乎蕞爾一隅,蜂扇蟻聚,楊諒之愚鄙,群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 |
蜂合蟻聚 | 前蜀 杜光庭《中和周天醮詞》:“蠢彼不庭,敢違天道……欲恃其蜂合蟻聚之勢,仗鋤耰白挺之徒,垂二十年不賓睿化。” |
蜂腰削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蜂腰削背,鴨蛋臉,烏油頭發(fā),高高的鼻子,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diǎn)雀瘢。” |
蜂趨蟻附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 聯(lián)升社學(xué)和鐘鏞社學(xué)》:“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
神魂撩亂 | 宋·楊澤民《夜游宮》:“致得心腸轉(zhuǎn)。教令得神魂撩亂。” |
眼花撩亂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 |
蝶使蜂媒 | 宋·朱淑真《春恨》詩:“蝶使蜂媒傳恨客,鶯梭柳線織春愁。” |
撩云撥雨 | 明 徐復(fù)祚《投梭記 折齒》:“只虧你撩云撥雨不胡顏,我自有偷香手段,竊玉機(jī)關(guān)。” |
蜂蠆有毒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 |
刳脂剔膏 | |
蟻集蜂攢 | 明 宋濓《贈行軍鎮(zhèn)撫邁里古思平寇詩序》:“栝寇復(fù)興,蟻集蜂攢,眾號數(shù)萬,遂陷婺之永康。” |
蜂屯蟻附 | 宋 李綱《上道君太上皇帝札子》:“犬戎之眾,蜂屯蟻附,渡壕臨城,梯長如云,箭落如雨。” |
蜂出并作 |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是以九家之術(shù),蜂出?作。” |
蛇蝎心腸 |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
稷蜂社鼠 | 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也。” |
鼠竄蜂逝 | 元·曹居一《李伯淵奇節(jié)傳》:“乃大呼曰:‘所誅者此逆賊耳,他人無與焉。’稍稍鼠竄蜂逝,貼如也。” |
蜂營蟻隊(duì) | 明 宋濂《次劉經(jīng)歷韻詩》:“一朝閩寇掠鄉(xiāng)部,蜂營蟻隊(duì)來無涯。” |
蜂腰猿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腰里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jié)子長穗五色宮絳,腳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
蟻擁蜂攢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 廣東軍務(wù)記》:“鄉(xiāng)民蟻擁蜂攢,布滿山麓,約有十余萬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