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跳神驚的成語故事
拼音ròu tiào shén jīng
基本解釋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出處老舍《神拳》第三幕:“知縣肉跳神驚坐立不安。”
暫未找到成語肉跳神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肉跳神驚)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神槍手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4回:“二來見蕭王妃擊死李守義,已呼他作神槍手女將軍。” |
骨肉分離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誰知死后纏綿,恩變成仇,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鬼哭神嚎 | 《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 祭供恩人》:“嚇還不算,還逼著人‘逃難’。弄得村上雞飛狗跳,鬼哭神嚎。” |
動天地,感鬼神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
捻神捻鬼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聲!” |
令人神往 | 明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今著述湮沒,悵望當時蹈海之風,令人神往不已。”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骨肉離散 | 《詩經(jīng)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活蹦亂跳 |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東西還是活蹦亂跳地找回來。” |
鬼爛神焦 | 唐 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
皮開肉綻 | 元 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開肉綻碎了骨頭。” |
驚心動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神出鬼入 | 《淮南子 兵略訓(xùn)》:“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
神采奕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玩具》:“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奕。” |
語不驚人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驚鴻艷影 | 清·王韜《鵑紅女史》:“遙見樓頭有一女子憑欄臨波凝睇,素妝淡服,豐神絕世,驚鴻艷影,湖水皆香。” |
骨肉之親 | 閩劇《釵頭鳳》:“千不念萬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親姐弟骨肉之親。” |
有血有肉 | 秦牧《藝海拾貝 核心》:“但是總覺得那種思想交鋒并不是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語言獨特,激動人心的。” |
心曠神怡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動魄驚心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筆記》第三卷:“秀水所稱,光彩煥發(fā),動魄驚心。”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皮笑肉不笑 | 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見陳姨太的粉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陳姨太在挖苦她。”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驚心悼膽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釋言》上卷:“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
神不知鬼不覺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這煩惱神不知鬼不覺,天來高地來厚。” |
出神入化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yīng)。”金圣嘆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筆。” |
神經(jīng)過敏 | 魯迅《集外集·關(guān)于<關(guān)于紅笑>》:“倘僅有彼此神似之處,我以為那是因為同一厚書的譯本,并不足異的,正不必如此神經(jīng)過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
黯然神傷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女更黯然神傷,泫然流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