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融融的成語故事
拼音xī xī róng róng
基本解釋親愛和睦的樣子。
出處梁啟超《劫灰夢 獨嘯》:“今值大難已平,回鑾已達,滿目熙熙融融,又是一番新氣象了。”
暫未找到成語熙熙融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熙熙融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融會貫通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
其樂融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
水乳交融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從前雖是親熱究有男女之分,此時則水乳交融矣。” |
貫通融會 |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寢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
熙熙攘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攘往熙來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融融泄泄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
融匯貫通 | 秦牧《藝海拾貝 獨創一格》:“鄭板橋學習任何東西,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匯貫通,發揚創造性。” |
攘攘熙熙 | 《三元里抗英社學史料·太和市聯升社學序》:“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
重熙累盛 | 《舊唐書·禮儀志六》:“國家系本仙宗,業承圣祖,重熙累盛,既錫無疆之休,合享登神,思弘不易之典。” |
重熙累洽 | 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
攘來熙往 |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戰國·宋·莊周《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物阜民熙 |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我則待罷刀兵,安社稷,則要的物阜民熙,則俺這為臣子要當竭力。” |
民熙物阜 | 明·楊柔勝《玉環記·延賞慶壽》:“民熙物阜歲時豐,三邊烽火息,四海受恩隆。” |
熙來攘往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只見這弄堂里面,熙來攘往,轂擊肩摩;那出進的轎子,更覺絡繹不絕。” |
重熙累績 | 明·張居正《重刊〈大明集禮〉序》:“明興百八十余年,高皇帝作之于前,今天子述之于后,弈世載德,重熙累績,稽古禮文之事,褎然具備矣。” |
重熙累葉 | 《舊唐書·音樂志四》:“三光再朗,庶績其凝。重熙累葉,景命是膺。” |
一徹萬融 | 明·唐順之《與裘剡溪推官書》:“人能得此常理,設使為醫,則必能究性命之源;為巫,則必能極鬼神之情狀,一徹萬融,所謂因源而得委也。” |
融會通浹 | 宋 葉適《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志銘》:“已而遍觀諸書,博求百家,融會通浹,天文、地理、象數、異書,無不該極。” |
熙熙壤壤 | 語出《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
神會心融 | 明·宋濂《無隱君子東陽陳先生鹿皮子墓志銘》:“余悉屏去傳注,獨取遺經,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會心融,灼見圣賢之大指。” |
貫穿融會 | 清·戴名世《方舟傳》;“年十四五,盡通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貫穿融會,發揮為義理之文,窮微闡幽,務明其所以然之故。” |
融合為一 | |
霧釋冰融 | 明·楊慎《<古文參同契>序》:“苦思精索,一旦豁然,若有神悟,離章錯簡,霧釋冰融。” |
融釋貫通 | 清 戴名世《〈讀易質疑〉序》:“世茍有通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于程朱繼志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
融為一體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 |
融液貫通 | 清 秦篤輝《平書 文藝下》:“殆于圣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液貫通,然后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范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稱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