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肝義膽的成語故事
拼音zhōng gān yì dǎn
基本解釋忠心耿耿,仗義行事。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丞相金鑾直諫君,忠肝義膽孰能群。”
暫未找到成語忠肝義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忠肝義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身是膽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一身都是膽 |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三諫之義 |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
不義之財 | 漢 劉向《列女傳 齊田稷母》:“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
不仁不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
不識馬肝 | |
不食馬肝 | 東漢 班固《漢書 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
丟魂喪膽 | 張希平《雁翎隊》:“偽軍見我們登上船,嚇得丟魂喪膽。” |
喪膽亡魂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喪膽消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1回:“今日路當險處,遇此勁敵,那殘兵又都是個傷弓之鳥,誰人不喪膽消魂!” |
喪膽游魂 | 老舍《駱駝祥子》:“祥子在街上喪膽游魂的走,遇見了小馬兒的祖父。” |
喪膽銷魂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個人主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這是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表現。” |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 明·吾丘瑞《運甓記·父子死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孩兒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陣。” |
主觀主義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第一種:主觀主義的態度。” |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義不反顧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
義不取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行不茍合,義不取容。” |
義不容辭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 |
義不生財 | |
義不辭難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仁不異遠,義不辭難。” |
義刑義殺 | 《尚書·康誥》:“用其義刑義殺。” |
義夫節婦 | 《周書·宣帝紀》:“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表其門閭,才堪任用者,即宜申薦。” |
義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 |
義形于色 | 《公羊傳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
義憤填胸 |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臉兒狼、傻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仔細,登時義憤填胸。” |
義憤填膺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
義斷恩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