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口撟舌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 kǒu jiǎo shé
基本解釋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出處《清史稿·朱琦傳》:“一旦遇大利害,搶攘無措,鉗口撟舌而莫敢言。”
暫未找到成語鉗口撟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鉗口撟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口一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 |
一口三舌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 |
一口不能著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 |
一口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
一口同聲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一口同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一口吸盡西江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一口咬定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
一簧兩舌 | 漢 焦贛《易林》:“一簧兩舌,妄言諂語。”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七口八嘴 |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既不羞自己怯弱無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懲辦,只是七口八嘴,議論他死了沒有,受污沒有,死了如何好,活著如何不好。” |
七嘴八舌 | 《好逑傳》第五回:“眾人正跑得有興頭上,忽被鐵公子攔住,便七嘴八舌地亂嚷。” |
七舌八嘴 | 丁玲《奔》:“茶館里又圍了許多人,都把他們當做談話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沒有一句話可以暫時使他們寬心一下。” |
萬口一詞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現在萬口一詞,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萬口一談 | 《宋史·胡銓傳》:“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
萬口一辭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
三寸不爛之舌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老兒放心,憑著我三寸不爛之舌,見了伍員,不怕他不來。” |
三寸之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
三緘其口 |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兩肩荷口 | |
兩面二舌 | 宋 司馬光《涑水家儀》:“凡女仆兩面二舌、虛飾迭讒者逐之。” |
豐干饒舌 | 《宋高僧傳》第19卷:“二僧笑道:‘豐干饒舌。’” |
乖唇蜜舌 |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 |
乖嘴蜜舌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惡。” |
予人口實 | |
交口同聲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 |
交口稱譽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之。” |
交口稱贊 | 《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