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縛焚櫬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ì fù fén chèn
基本解釋指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悼降者帶來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種表示。
出處語出《左傳 昭公四年》:“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
暫未找到成語釋縛焚櫬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釋縛焚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愛不釋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扇相贈……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 |
杯酒釋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釋車下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手不釋書 | 《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 |
書不釋手 | 《北史·牛弘傳》:“[牛弘]性寬厚,篤志于學,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 |
疑團莫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莫釋!” |
焚書坑儒 | 漢 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玉石俱焚 | 《尚書 胤征》:“火焱昆岡,玉石俱焚。” |
手無縛雞之力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只淮陰市上兩個少年要他在胯下鉆過去,他就鉆過去了。” |
如釋重負 | 《穀梁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
俯首就縛 | |
心凝形釋 | 《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
玉石同焚 | 《梁書·武帝紀》:“時運艱難,宗社危殆,昆同已燎,玉石同焚。” |
束身就縛 | 《晉書·段灼傳》:“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
釋生取義 | \"\"\"《三國志 魏志 齊王芳傳達室》:“[郭修]于廣坐之中手刃擊袆,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
象齒焚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
焚林而狩 | 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虜議》:“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狩。” |
延頸就縛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今者朝廷遣將軍前來收捕,本合延頸就縛。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負罪交鋒,誤犯虎威,敢乞恕罪。” |
渙如冰釋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5卷:“久即下部血出,并鮮血片,便無痛苦,渙如冰釋。” |
解黏去縛 | |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焚典坑儒 |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秦皇獨霸諸侯城,焚典坑儒喪圣文。” |
心如火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托他打聽幾時有船,他查了一查,說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里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刳胎焚夭 | 《尸子·明堂》:“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則鳳凰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矣。” |
作繭自縛 | 唐 白居易《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 |
抱薪救焚 | 《三國志 魏志 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