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旰攻苦的成語故事
拼音xiāo gàn gōng kǔ
基本解釋宵:夜;旰:天晚。早起晚睡,刻苦攻讀。
出處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詩:“宵旰憂虞軫,黎元疾苦駢。”
暫未找到成語宵旰攻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宵旰攻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萬苦千辛 | 元 無名氏《飛刀對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熱血相噴,萬苦千辛,恰便似翻滾滾的雪浪里逃生。” |
上天不負苦心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多辛苦了幾次如今卻高高中了個第三,可謂上天不負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論。” |
下帷攻讀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 |
不攻自拔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不知甘苦 | 春秋 魯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 |
不勝其苦 | 唐 白行簡《李娃傳》:“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園東,去其衣服,以馬鞭鞭之數百,生不勝其苦而斃。” |
不辭勞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
樂嗟苦咄 | 《鹖冠子·博選》:“憑幾據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
億辛萬苦 | 李大釗《大哀篇》:“民既托庇于其下,在理當負斯責,億辛萬苦,其又何辭。” |
什圍伍攻 | 宋·秦觀《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眾,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 |
他山之攻 | 晉·葛洪《抱樸子·暢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攻錯 |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
以夷攻夷 | 《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
以守為攻 | 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
以攻為守 | 宋 陳亮《酌古論 先主》:“且吾又聞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
以毒攻毒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以長攻短 | |
眾口交攻 | 《明史·王應熊傳》:“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 |
伶仃孤苦 | 晉 李密《陳情表》:“伶仃孤苦,至于成立。” |
倒懸之苦 | 《元史 外夷傳》:“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 |
停辛佇苦 | 唐 李商隱《河內詩》之一:“梔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佇苦留待君。” |
停辛貯苦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結論》:“及讀意大利建國史,而觀其千回百折、停辛貯苦、吞酸茹險之狀,自設身以當此境,度未有不索然氣沮。” |
先苦后甜 | 王朔《我是你爸爸》:“你是那遇難成祥,先苦后甜的命。” |
八攻八克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
兼弱攻昧 | 《尚書 仲虺之誥》:“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